试论初中历史课堂中情景教学的应用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p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是学生学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对青少年情感、智能、意志以及人生观的确立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何才能讲授好历史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情境教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运用课本插图和教师整理的图片、音乐及编排的课本剧等作为教学媒体,有机配合生动的语言和姿态,复现或创设出一种合理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去理解课本中的概念、事物等,激发学生的情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情境教学是一种把教育科学和艺术熔为一炉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可归纳为实物情境、问题情境、表演情境、音乐情境、语言情境等五大类。下面,我们谈谈在历史课中如何应用这些情境教学。
  一、实物情境
  实物情境就是展现实物,让学生产生感官认同。
  在历史课中,有许多东西是离现实生活遥远的,比较抽象的。如原始社会时期从猿到人的演变,教师若单纯地讲解人是从古猿变化而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学生肯定是不易理解的,甚至抱怀疑态度。但是,教师如果把早期人类的遗骨化石的形体、生产工具(可以是模型)带入课堂,再对古猿的劳动生活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学生就会获得从古猿到人的完整认知,加深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带领学生游览典型的历史遗址,进行实景观察。这对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具有显著的作用。
  实物情境是学生表象中再造过去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
  二、表演情境
  把历史内容搬上讲台,让学生自己进行表演,激发他们的内心体悟。下面进行举例说明:
  在讲到“《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在课堂中登台表演,把历史内容舞台化、形象化。一名学生扮演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卑躬屈膝地说:“台湾迟早是阁下的口中之物,何必心急!”另一名学生扮演日本首相伊腾博文,皮笑肉不笑,拍拍自己的肚皮说:“肚里饿得很,一口吞下去也不能解饥。”
  课堂上制造出舞台效应,无疑会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思索、互动的空间,同时也做到了其他技能的锻炼,可谓一举数得。
  三、音乐情境
  音乐能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与想象。在讲授历史课过程中配以音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知识理解,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情操。
  例如,在讲日本侵略东北三省这一段内容时,为使学生更真实、深刻地感受到这一历史场面,可用录音机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在那饱含凄凉、悲怆的歌声中,学生们浮想联翩,仿佛看到东北3000万同胞离乡背井,在日军的铁蹄下受尽欺凌的惨境;亦从歌声中感受到东北同胞不愿做亡国奴,仇视日本侵略者的心理,达到爱国教育的升华。
  音乐有它独特的旋律、节奏、塑造的音乐形象,是一种情感音符,科学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会使课堂效果出奇地好。但音乐的选择要紧扣教材内容,不能随意拿过来就用,否则就有驴唇不对马嘴之嫌。
  四、语言情境
  语言情境就是教师通过语言描绘使教学情境鲜明,提高学生的感知效能,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理解起导向作用。语言表达是门艺术,更是教师的基本功。对任何一位教师而言,掌握这门艺术乃至灵活运用,无疑会提升课堂的精彩魅力,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
  例如,在讲“南京大屠杀”这一课时,教师可借用屠杀时的照片,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讲叙南京屠杀时的凄惨情景,尸体遍地,血流成河;日本军人的兽性,拿妇女、儿童作靶子,杀人取乐……学生通过听教师从情境教学中所创造的鲜明形象,充满了对日本强盗的恨,阐发国破家亦亡的道理。
  图片情境与语言情境的结合,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教材知识,为其掌握基础历史知识创造了必要条件。
  五、问题情境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能最大程序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就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对学生的教育教化功能。
  如讲“西安事变”时,教师可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层层发问:“面对中华民族危亡,张学良杨虎诚将军采取了什么行动?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后来又是如何处理的?对中国的时局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的提问,犹如剥葱,层层深入,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课堂中多设问题是好事,但要注意“问题”的质量。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一是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二是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
  六、角色情境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通过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模拟角色情境的心理历程可概括为“熟悉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产生顿悟”。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求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突出能力的培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表演情境,对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有一定作用。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由于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自己或自己班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历史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内心的体验。与此同时,学生的说话、观察、模仿、思维、想象、分析、理解等能力在不断开发,并且提高。
  历史情境教学,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大有裨益。数千年前,孔夫子就提出寓教于乐的教学观点,如果历史教师能科学地运用情境教学,相信必然“乐”在其中。
其他文献
观察是科学研究中最一般的实践方法,同时也是最简便易行的研究方法。工业设计的发展推动着各个相关学科的进步。在人们的思想中,“以人为本”和工业设计逐渐建立了联系。而以人为本首先要对“人”进行观察。    一、观察法介绍    观察法是使用者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使用者的行为表现,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它包括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研究人员
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把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归结为形而上学时代,并宣称这一时代已经走向终结,接踵而来的是思的时代。这一时代,工具陛的思想被哲学之恩取代,技术性的语言也被诗意的语言代替,同时,人不再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而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本文试图从传统形而上学向哲学之思的转变,以及在思的时代人的生存状态分析等方面来阐述海德格尔哲学的开创性。    一、形而上学向哲学之思的转变    
英语是一个外来语种,不像母语那样有着广泛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和交流机会,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学生所处的情境是汉语世界,非常缺乏英语的语言情境。小学英语课程又是小学生刚刚接触到的新开设的学科,学生对学科的喜爱程度往往会影响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小学英语进行“情趣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教学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对于激发学生喜爱学习英语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求知乐趣,鼓励学生增强
2008年12月18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对有“网络暴力第一案”之称的王菲诉三网站案作出一审判决,两家网站被判侵权,一家网站获免责。至此,由死亡博客引发的首例人肉搜索第一案一审尘埃落定。  这种由所谓的“网络暴力”“网络通缉”“网络道德审判”等引发的新型案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什么叫网络暴力    关于网络暴力,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义。笔者认为,它应该是一种借助网络舆
一、案例介绍    丁某,男,24岁,现为信阳某大学大四学生,专业是绘画艺术。平时酷爱艺术追求,性格内向,为人孤僻。对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患者认为人与人是互相利用的关系,顺我者为友,逆我者为敌,为人处世以自我为中心,至今没有知心朋友。对周围人与事极度不信任,对他人较为敏感,常常怀疑他人在说自己的坏话,常为一点小事常怀恨在心。性生活较为随意,常常与女孩交往只为性而不为爱,性活动之后发现更无聊,至今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的昌盛,体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在新課程理念下,上好初中体育课至关重要,因此,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本文结合作者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着重介绍了新课标下上好初中体育课的一些方法,以求为体育教育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关键词:体育课;方法  当前教育面临着新的体制改革,作为教育工作者,第一线的改
贪污罪是现代法律所专用的一个罪名术语。  在我国,早在夏朝皋陶的时候,便有皋陶之刑:“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汉代时,则出现了惩治“主守盗”的律令。  心理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人脑的特殊功能。在贪污犯罪活动中,作为实施犯罪活动的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决定了贪污犯罪的发生发展。    一、侥幸心理    侥幸即是碰运气之意。拥有侥幸心理是人的本性,它源自于人趋利避害的本
2007年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济南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司法和谐”的概念。“司法和谐”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人们,尤其是法院系统内部的热烈回应,人们或从行使司法权的法官角度,或从司法调解艺术角度,或从司法为民,司法清明的角度进行了讨论。但由于司法和谐概念刚提出不久,不少学者对于司法和谐的讨论多限于肯定和迎合的态度而忽视了理解这个概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甚至混淆了司法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政府的权力受到合理的监督和制约,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制度与法律的自身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社会。要达到这种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必须得到崇尚,并且在社会运行中发挥根本作用,因此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