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188-01
[案例] 阿建是班里的后进生。上课时常常想着“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作业时“信手涂鸦”、龙飞凤舞,堪称一“绝”,尤其令人苦恼的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总是见到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茫然神情…… 这是一直以来阿建在我心中的印象。
在一次自习课上,我正准备布置课堂作业,阿建怯生生地举起小手,对于总是“默默无闻”的他破天荒的举手,我颇感意外,便叫起他,他缓缓站起,低着头,小声说道:“老师,这课的课堂作业我已经做好了。”说完,头埋得更深了,似乎是在等待着我的“裁决”。“自作主张,还不知在乱做些什么?!”我心里埋怨道。我走过去一看,咦!“抄写句子”的两句话跟我想的一样,(课堂作业主要以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为主,这次作业的句子的是我准备从课文中任选两句。)“你竟然和我想的一样。”我指着句子小声嘀咕着,话音刚落,他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从笑容中我看出他的一点点得意。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个可遇不可求的教育契机,便又故意大声重复了一遍。刚一说完,其他同学便叫开了:“阿建真聪明,竟然和刘老师想到一块了。”“阿建好厉害,都能猜出邓老师的心思。”“刘老师,阿建和你真的很有缘。”……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脸上露出羡慕的神情。而此时的阿建在同学们的“吹捧”下,头抬得越来越高,对着同学们傻笑呢。“谁说咱们的阿建不行,你看都能摸透老师的心思。阿建,好样的。”我在一旁“煽风点火”,阿建的脸上笑容更灿烂了,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在绽放。
当我布置完作业后,阿建悄悄地从课桌里拿出一本崭新的作业本,察觉了他这细微的举动,我疑窦顿生,便问道:“阿建,你这是干什么呀?”“我要重做,我以前的作业做得不认真……。”声音越来越小,头埋得越来越低,又是画格子,又是折线,忙得不亦乐乎。“阿建,你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拿出行动去改正。真了不起!”我大声赞叹道。一声赞叹如同给阿建注入一支兴奋剂,瞧!俯案而作的他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细致。
在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中,我看到了他的本子上留下了从未有过的工整字迹,当那一行行虽不是非常漂亮的文字进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中一阵阵窃喜……
[反思] 在每位教师的教育生涯中不可避免要遇到所谓的“后进生”。提起后进生,很多教师除了一脸的无奈,更多的是怨天尤人:怎么让我摊上这么个学生。对于老师的抱怨,我很理解,但我常常在想:难道后进生真的就是一把锈蚀已久而无法开启的“铁锁”?难道后进生真的要游离于“为了一切的孩子”之外吗?
当我目睹了阿建的点滴变化后,迷茫在一点点“冰释”,思考渐渐清晰。
1、教育是一门科学。它的科学魅力就在于不遵循一般的教育原则,盲目、无序地实施教育行为是无效的,并会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精神伤害。我以为,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浓浓的爱和真诚的赏识应是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
案例中的阿建自作主张,提前完成作业,本以为会有一场“暴风雨”,没想到会被如此“春风细雨”所代替。在这一“意外”中蕴含着老师对他的爱,老师的这颗爱心决不能是虚假的、敷衍的,而应该是真诚的,真切的。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唯有深切地爱他们,才能耐得住心烦,坚持不懈地去转化他们。相信老师真诚的爱心会把学生心灵的脏水净化干净。
对于这类学生许多老师最大的失误在于“一叶遮目”, 即看不到优点,满眼全是缺点,于是,老师对后进生表扬不足,批评有余也就不足为奇。然而,后进生的心理因素比较复杂,长期落后的境地,使其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因此他们对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从而会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如果老师能克服“成见”,多加鼓励、表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多数同学都具备的),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美国一位学者就曾在他的作品中对教育说了这样一句话:“一句表扬的作用往往超过十句批评的作用。”
2、教育是一门艺术。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都不是一层不变的,都没有现成的教育方法可套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来自于教育者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在特定的场景下实施教育行为。
从案例中不难发现,教育者较好地转化阿建,很重要的是捕捉到那稍纵即逝的契机,不遗余力地肯定他,一句“你竟然和我想的一样”让他“意外”地获得被尊重、被赏识的心理体验,进而转化为一系列“反常”的举动。
通过这则案例让我回想起阿基米德说的话: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能撬动整个地球。我们的教育也同样需要这样的“支点”和“杠杆”,找准切实有效的“支点”,拿起有力的“杠杆”,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 阿建是班里的后进生。上课时常常想着“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作业时“信手涂鸦”、龙飞凤舞,堪称一“绝”,尤其令人苦恼的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总是见到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茫然神情…… 这是一直以来阿建在我心中的印象。
在一次自习课上,我正准备布置课堂作业,阿建怯生生地举起小手,对于总是“默默无闻”的他破天荒的举手,我颇感意外,便叫起他,他缓缓站起,低着头,小声说道:“老师,这课的课堂作业我已经做好了。”说完,头埋得更深了,似乎是在等待着我的“裁决”。“自作主张,还不知在乱做些什么?!”我心里埋怨道。我走过去一看,咦!“抄写句子”的两句话跟我想的一样,(课堂作业主要以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为主,这次作业的句子的是我准备从课文中任选两句。)“你竟然和我想的一样。”我指着句子小声嘀咕着,话音刚落,他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从笑容中我看出他的一点点得意。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个可遇不可求的教育契机,便又故意大声重复了一遍。刚一说完,其他同学便叫开了:“阿建真聪明,竟然和刘老师想到一块了。”“阿建好厉害,都能猜出邓老师的心思。”“刘老师,阿建和你真的很有缘。”……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脸上露出羡慕的神情。而此时的阿建在同学们的“吹捧”下,头抬得越来越高,对着同学们傻笑呢。“谁说咱们的阿建不行,你看都能摸透老师的心思。阿建,好样的。”我在一旁“煽风点火”,阿建的脸上笑容更灿烂了,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在绽放。
当我布置完作业后,阿建悄悄地从课桌里拿出一本崭新的作业本,察觉了他这细微的举动,我疑窦顿生,便问道:“阿建,你这是干什么呀?”“我要重做,我以前的作业做得不认真……。”声音越来越小,头埋得越来越低,又是画格子,又是折线,忙得不亦乐乎。“阿建,你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拿出行动去改正。真了不起!”我大声赞叹道。一声赞叹如同给阿建注入一支兴奋剂,瞧!俯案而作的他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细致。
在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中,我看到了他的本子上留下了从未有过的工整字迹,当那一行行虽不是非常漂亮的文字进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中一阵阵窃喜……
[反思] 在每位教师的教育生涯中不可避免要遇到所谓的“后进生”。提起后进生,很多教师除了一脸的无奈,更多的是怨天尤人:怎么让我摊上这么个学生。对于老师的抱怨,我很理解,但我常常在想:难道后进生真的就是一把锈蚀已久而无法开启的“铁锁”?难道后进生真的要游离于“为了一切的孩子”之外吗?
当我目睹了阿建的点滴变化后,迷茫在一点点“冰释”,思考渐渐清晰。
1、教育是一门科学。它的科学魅力就在于不遵循一般的教育原则,盲目、无序地实施教育行为是无效的,并会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精神伤害。我以为,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浓浓的爱和真诚的赏识应是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
案例中的阿建自作主张,提前完成作业,本以为会有一场“暴风雨”,没想到会被如此“春风细雨”所代替。在这一“意外”中蕴含着老师对他的爱,老师的这颗爱心决不能是虚假的、敷衍的,而应该是真诚的,真切的。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唯有深切地爱他们,才能耐得住心烦,坚持不懈地去转化他们。相信老师真诚的爱心会把学生心灵的脏水净化干净。
对于这类学生许多老师最大的失误在于“一叶遮目”, 即看不到优点,满眼全是缺点,于是,老师对后进生表扬不足,批评有余也就不足为奇。然而,后进生的心理因素比较复杂,长期落后的境地,使其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因此他们对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从而会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如果老师能克服“成见”,多加鼓励、表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多数同学都具备的),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美国一位学者就曾在他的作品中对教育说了这样一句话:“一句表扬的作用往往超过十句批评的作用。”
2、教育是一门艺术。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都不是一层不变的,都没有现成的教育方法可套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来自于教育者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在特定的场景下实施教育行为。
从案例中不难发现,教育者较好地转化阿建,很重要的是捕捉到那稍纵即逝的契机,不遗余力地肯定他,一句“你竟然和我想的一样”让他“意外”地获得被尊重、被赏识的心理体验,进而转化为一系列“反常”的举动。
通过这则案例让我回想起阿基米德说的话: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能撬动整个地球。我们的教育也同样需要这样的“支点”和“杠杆”,找准切实有效的“支点”,拿起有力的“杠杆”,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