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180-02
不知不觉中,我省高考语文科实行自主命题已走过了七个年头。这七个年头里,因为有草根博导、著名学者孙绍振,师大文学院教授潘新和等“闽派语文”专家的理论支撑及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老师、厦门教科研究院余发亮老师、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等老师的共同努力, 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在探索与改革中不断前进,改革力度之大,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07年的福建语文高考,首次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以及《论语》《孟子》等文化经典著作列入考试范围,这是继2004年以10个人物和文学形象为话题备选的高考作文,再次“一鸣惊人”!
厦门双十中学的陆敏老师接受采访时就曾说过这样的话——“事实上,一直以来,语文的《教学大纲》都有让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列入《考试大纲》,谁也不重视”。
笔者曾经在自己的课堂上做过这样的一个关于阅读名著的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扼腕:相当多的学生只读过《故事会》《小小说》等刊物,有一部份学生只读过小人书之类的简版本,他们中大多数人甚至连名著翻拍的电视剧都没看过。
笔者与陆敏老师有同感:现在的学生大都沦为题奴,很少有读书人了。可见,福建语文的这一改革积极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改革高考语文试题的呼声。
顺应这一要求和呼声,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注入新的血液,让文学名著流淌成一条美丽的河流。让这条美丽的河流穿越时空,直抵灵魂最柔软的地方。
要做到这一点,我以为应给语文课系一个“红楼”情结——此“红楼”非曹先生笔下的贾、王、史、薛,它的内涵已被外延化,用的是文学修辞中的“借代” 手法。同理,“宝、黛、钗”也非曹先生笔下那为情所伤的男男女女了。
环顾我们的周围,快餐文学俨然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一浪高过一浪的纪实文学、隐私文学、准色情文学等热潮成系统地冲击着我们的孩子;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遭到肢解,各种缩本、图说的文学赝品招摇过市、登堂入室,一次性的快餐消费彻底消解着文学的深邃,真正的文学向隅而泣……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我们语文工作者应该振臂一呼。
朱学坤老师把语文定位为一次愉快的精神旅游。在他的《语文的魅力》一书中,笔者以为语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她能让整个世界给心灵充电。
如果说语文能让整个世界给心灵充电,那么,文学名著就是不可或缺的插座。如何让这个“插座”接通“世界”与“心灵”?笔者以为,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出发:
首先应该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法国思想家笛卡尔曾说:“阅读优秀的图书就像是和伟人进行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他们的智慧思想和高尚精神。”
一代明君唐太宗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实,文学名著也是一面镜子,一本史册,还是一位良师一个益友。
读名著,能让我们懂得了万物皆能为我所容——《三国演义》中,曹操用人“不念旧恶”,最终赢得将士拥护;反之,周瑜不容孔明,最终三气而亡;庞涓不容孙膑,最终被乱箭射死;读名著,能让我们对真善美、假恶丑有深刻认识和理解——《巴黎圣母院》中,相貌畸形的卡西莫多用他美丽而纯洁的心灵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美;而道貌岸然的副教主克洛德堂堂仪表下却包裹着一颗充满残暴与险恶的丑陋的心,最终将自己送上死亡之路;读名著,能让我们领略不同时代特色,并引以为戒。被誉为 “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 的《红楼梦》,写尽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各个侧面,它是这段历史生活的镜子和缩影。曹雪芹不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倾毕生之精力让后人看清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有的同学可能会抱怨阅读名著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其实不然。
阅读不仅可以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更能丰富情感世界,建构精神家园。而文学名著阅读更能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大师进行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话,使学生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情感基础。
其次,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同时,我们语文老师更应该走进名著,走进文本,深入其中,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
“语文教学不像理科的教学从未知到已知,而是从已知到未知”。永定一中的谢亮超老师在《守住自己的根》一文中如是说。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在文本解读方面仅限于参考或参阅一些材料,没有深入文本,也就没有个人的理解,缺乏独特的感受;更有甚者,还会曲解文本内容,作些琐碎的微言大义式的分析。前者是在作知性分析,亚里斯多德曾说过“知性分析是不能掌握美的”;后者则是误人子弟了。
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努力成为会思考、会阅读、会研究、会引导之人。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身体力行,高举“求实,去弊、创新、兼容”的“闽派语文”旗帜,深入“闽派语文”的精髓,我们就一定能当好孩子的领路人,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因为经典名著的入驻而充满别样的情趣。
再次,让课堂成为一架桥,让理论与实践相约。
只单纯地在理论上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却在课堂上只字不提,笔者以为这样的一种做法俨然“油是油,水是水”,指导的理论与教学的实践脱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让课堂成为一架桥,让理论与实践相约。
如何架起这样一座桥梁?笔者以为不妨借助同仁们的一些做法,从而推陈出新。比如:第一步,以讲故事形式谈谈古今中外文学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步,将名著阅读融入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例如:在讲《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然后让学生明白香菱苦心学诗和黛玉认真指导的经过,并借此了解林黛玉的品行、为人等等。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的其它有关章节等,对林黛玉的性格有进一步的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整部《红楼梦》林黛玉的性格通过特别的肖像、特别的言行进行了界定,对其最终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指点了迷津。
最后,还要注重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后的随笔写作。殊不知,这样的一种写作对老师对学生都有着积极意义。
首先,写作能够提升阅读名著的品质;第二,写作会使我们更加用心地去品味生活,更加会自觉地积累知识和生活;第三,写作会帮助我们梳理思绪,使头脑变得井井有条,使文学名著经验概念化;第四,写作会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名著、认识自己;第五,写作能提升我们口头语言表达的品质;第六,写作会提升我们生活的品质,使你更具有成就感。真诚的文字,能够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真诚的文字,也能让你更好地解读名著解读生活。
话不尽的“宝、黛、钗”,让我们给我们的语文课系一个“红楼”情结,让文学名著在我们的课堂上,流淌成一条美丽的河流。让这条美丽的河流穿越时空,直抵灵魂最柔软的地方。
不知不觉中,我省高考语文科实行自主命题已走过了七个年头。这七个年头里,因为有草根博导、著名学者孙绍振,师大文学院教授潘新和等“闽派语文”专家的理论支撑及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老师、厦门教科研究院余发亮老师、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等老师的共同努力, 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在探索与改革中不断前进,改革力度之大,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07年的福建语文高考,首次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以及《论语》《孟子》等文化经典著作列入考试范围,这是继2004年以10个人物和文学形象为话题备选的高考作文,再次“一鸣惊人”!
厦门双十中学的陆敏老师接受采访时就曾说过这样的话——“事实上,一直以来,语文的《教学大纲》都有让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列入《考试大纲》,谁也不重视”。
笔者曾经在自己的课堂上做过这样的一个关于阅读名著的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扼腕:相当多的学生只读过《故事会》《小小说》等刊物,有一部份学生只读过小人书之类的简版本,他们中大多数人甚至连名著翻拍的电视剧都没看过。
笔者与陆敏老师有同感:现在的学生大都沦为题奴,很少有读书人了。可见,福建语文的这一改革积极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改革高考语文试题的呼声。
顺应这一要求和呼声,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注入新的血液,让文学名著流淌成一条美丽的河流。让这条美丽的河流穿越时空,直抵灵魂最柔软的地方。
要做到这一点,我以为应给语文课系一个“红楼”情结——此“红楼”非曹先生笔下的贾、王、史、薛,它的内涵已被外延化,用的是文学修辞中的“借代” 手法。同理,“宝、黛、钗”也非曹先生笔下那为情所伤的男男女女了。
环顾我们的周围,快餐文学俨然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一浪高过一浪的纪实文学、隐私文学、准色情文学等热潮成系统地冲击着我们的孩子;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遭到肢解,各种缩本、图说的文学赝品招摇过市、登堂入室,一次性的快餐消费彻底消解着文学的深邃,真正的文学向隅而泣……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我们语文工作者应该振臂一呼。
朱学坤老师把语文定位为一次愉快的精神旅游。在他的《语文的魅力》一书中,笔者以为语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她能让整个世界给心灵充电。
如果说语文能让整个世界给心灵充电,那么,文学名著就是不可或缺的插座。如何让这个“插座”接通“世界”与“心灵”?笔者以为,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出发:
首先应该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法国思想家笛卡尔曾说:“阅读优秀的图书就像是和伟人进行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他们的智慧思想和高尚精神。”
一代明君唐太宗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实,文学名著也是一面镜子,一本史册,还是一位良师一个益友。
读名著,能让我们懂得了万物皆能为我所容——《三国演义》中,曹操用人“不念旧恶”,最终赢得将士拥护;反之,周瑜不容孔明,最终三气而亡;庞涓不容孙膑,最终被乱箭射死;读名著,能让我们对真善美、假恶丑有深刻认识和理解——《巴黎圣母院》中,相貌畸形的卡西莫多用他美丽而纯洁的心灵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美;而道貌岸然的副教主克洛德堂堂仪表下却包裹着一颗充满残暴与险恶的丑陋的心,最终将自己送上死亡之路;读名著,能让我们领略不同时代特色,并引以为戒。被誉为 “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 的《红楼梦》,写尽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各个侧面,它是这段历史生活的镜子和缩影。曹雪芹不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倾毕生之精力让后人看清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有的同学可能会抱怨阅读名著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其实不然。
阅读不仅可以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更能丰富情感世界,建构精神家园。而文学名著阅读更能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大师进行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话,使学生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情感基础。
其次,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同时,我们语文老师更应该走进名著,走进文本,深入其中,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
“语文教学不像理科的教学从未知到已知,而是从已知到未知”。永定一中的谢亮超老师在《守住自己的根》一文中如是说。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在文本解读方面仅限于参考或参阅一些材料,没有深入文本,也就没有个人的理解,缺乏独特的感受;更有甚者,还会曲解文本内容,作些琐碎的微言大义式的分析。前者是在作知性分析,亚里斯多德曾说过“知性分析是不能掌握美的”;后者则是误人子弟了。
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努力成为会思考、会阅读、会研究、会引导之人。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身体力行,高举“求实,去弊、创新、兼容”的“闽派语文”旗帜,深入“闽派语文”的精髓,我们就一定能当好孩子的领路人,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因为经典名著的入驻而充满别样的情趣。
再次,让课堂成为一架桥,让理论与实践相约。
只单纯地在理论上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却在课堂上只字不提,笔者以为这样的一种做法俨然“油是油,水是水”,指导的理论与教学的实践脱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让课堂成为一架桥,让理论与实践相约。
如何架起这样一座桥梁?笔者以为不妨借助同仁们的一些做法,从而推陈出新。比如:第一步,以讲故事形式谈谈古今中外文学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步,将名著阅读融入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例如:在讲《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然后让学生明白香菱苦心学诗和黛玉认真指导的经过,并借此了解林黛玉的品行、为人等等。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的其它有关章节等,对林黛玉的性格有进一步的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整部《红楼梦》林黛玉的性格通过特别的肖像、特别的言行进行了界定,对其最终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指点了迷津。
最后,还要注重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后的随笔写作。殊不知,这样的一种写作对老师对学生都有着积极意义。
首先,写作能够提升阅读名著的品质;第二,写作会使我们更加用心地去品味生活,更加会自觉地积累知识和生活;第三,写作会帮助我们梳理思绪,使头脑变得井井有条,使文学名著经验概念化;第四,写作会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名著、认识自己;第五,写作能提升我们口头语言表达的品质;第六,写作会提升我们生活的品质,使你更具有成就感。真诚的文字,能够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真诚的文字,也能让你更好地解读名著解读生活。
话不尽的“宝、黛、钗”,让我们给我们的语文课系一个“红楼”情结,让文学名著在我们的课堂上,流淌成一条美丽的河流。让这条美丽的河流穿越时空,直抵灵魂最柔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