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保证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课题。要解答好这道历史性课题,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解决好掌权用权自律的问题;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解决对掌权者他律的问题。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深化对权力本质的认识
权力观是指人们对权力的性质、来源、作用的认识和行使权力的基本观点。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才能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抓好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观教育,关键是要深化对权力本质的认识。
权力是一种政治。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是政治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根本手段。而权力的运用不同,必将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效果。作为领导干部都掌管着部分权力,也就意味着拥有一定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这既为每个领导干部提供了政治舞台,也为其不断施展政治抱负和有所作为创造了前提条件。但我们的一切权力,都只能用在为党的政治任务服务上,用在执政为民上。我们党最大的最重要的政治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因而,领导干部掌权用权时一定要讲政治,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含糊,不能懈怠。
权力是一种信任。是党和人民的高度信任,把一定的权力托付给了领导干部。这既是对领导干部社会价值的充分肯定和更高的期望,也是领导干部对党和人民的信赖作出的一种信誉承诺。历史上不少伟大的政治家都把诚实守信作为选拔、考察人才的一条重要标准。诸葛亮有句谈用人之道的名言:“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因此,领导干部掌权后,必须信守为人民掌握和行使权力的承诺,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努力做出令人信服的业绩,真正做到仰不负党,俯不愧民。反之,若用各种不正当手段,骗取信任,这只能得逞于一时,最终必将遭到党和人民的唾弃。
权力是一种责任。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意味着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和责任。有一份权力,就有一份义务、一份责任;多一份权力,就多一份义务、多一份责任。领导干部的权力越大,职务越高,责任就越大,应尽的义务也就越多。责任越大,为人民尽责的机会越多,作贡献的潜能越大,也越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坚持勤政廉政,恪守为民之责。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只讲权力,淡忘责任,放弃义务,必将导致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下负责、对中央负责与对所在地方和部门负责、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做到对人民的诉求负责,对人民的利益负责,对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负责。要时刻想着人民群众,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这样才能真正为官一任,谋一方发展,富一方群众,保一方稳定。
权力是一种奉献。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属于公共权力。公共权力的特性决定着这种权力只能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用来管理社会、为人民谋利益、为公众服务,除此之外,再也不可能谋求自身的特殊利益。因而,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过程,就只能是一种奉献和付出的过程,决不能把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每个领导干部都应当为着党的事业、肩负的重任而“自重”,为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而“自省”,为着保持操守、拒腐防变而“自警”,为着奋发有为、先忧后乐而“自励”,把掌权用权寓于对人民、对事业、对社会的奉献之中。
权力是一种约束。权力是用来约束人的,掌权者也应当约束自己。领导干部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但决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应时刻做到慎权、慎独、慎微,自觉接受监督。尤其是领导干部位高权重之后,能够监督自己的人越来越少,更要保持清醒头脑,以身作则,在正确行使权力上作出表率。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诱惑,领导干部只有时刻把握住自己,经常约束自己,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才能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掌好权用好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探索和把握对权力运作的监督制约规律认真探索对权力运作的监督制约规律,是进一步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从规律层面探索和把握对权力运作的监督制约特点,总结借鉴经验教训,提高运用这一规律的水平,是对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必然要求。
把握权力的双重性作用规律,趋利避害慎用权。权力从产生起,就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正确运用权力,可以有序控制和科学管理社会,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相反,如果权力被滥用,就可能践踏社会公共秩序,贻害社会,贻害人民。由于权力的双重作用,它既可以为社会公众服务,也可以成为权力占有者谋取私利的工具;既可以使人大有作为,也可能诱人走向堕落;既可以激发人去书写壮丽人生,也可以引人滑入犯罪深渊。只有出于公心,用权力谋取公义、公利时,才能体现权力的崇高;如果出于私心,用权力谋求私义、私利时,则会走向权力的腐败。因此,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懂得权力双重作用这个铁的规律,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做到常思贪欲之祸、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之德,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
把握权力制约规律,从严要求掌好权。制约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一种有规则的、透明的、双向性的约束方式。权力制约,就是权力所有者运用各种有效途径,对权力行使者所形成的特定的限制与约束。由于权力是一种支配、控制和管理的力量,具有强制性和不对等性,当其不受限制地被运用时,必然出现无限扩张的异化倾向。铁的事实证明,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绝对权力倾向绝对腐败,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特别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如果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不加强制约,就会使一些意志薄弱者滥用手中的权力,腐蚀变质,甚至危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只有强化对权力的制约,铲除孵化绝对权力的土壤,才能防止权力腐败,保证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通常对权力的制约主要是通过以下环节:首先是对权力的获得环节进行制约。既要“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又要严格选人用人程序,防止践踏民意,滥用职权,抑制权力在选人用人上的消极作用。其次是对权力运行过程环节进行制约。这是权力制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要通过削减权力、分解权力、制衡权力、公开权力等一系列制度,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过程进行制约。再次是对权力运行后果环节进行制约。这就是综合运用法律、纪律和经济手段以及组织措施,对在权力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违法乱纪等恶劣后果进行制约。只有正确地把握这一权力制约规律,才能更好地规范从政行为,推动权力运作机制的建立、完善和创新。每个领导干部都应遵循权力制约规则,把运用权力的各个环节置于制约之中,保证权力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把握对权力的监督规律,接受监督用好权。监督权力是遏制和减少权力腐败的重要环节。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中国共产党跳出腐败周期率的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让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这些告诫,针对历史和现实,深刻揭示了对权力监督的客观规律。事实反复证明,一切权力的运作都需要监督,一切权力的运作都离不开监督。对权力运作的监督,既具有规范与纠错作用,又具有制约和约束作用;既具有防范与保护作用,又具有惩诫和警示作用。但这种监督作用的发挥,应以一定的权力作后盾,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公开透明性。监督,最根本的是对公共权力的监督。监督的主要对象是掌握着公共权力的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因此,每个领导干部要把党和人民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确保权力的行使不越界、不跨线、不离谱、不出格。
把权力运作置于有效监督制约之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我认为,主要是抓好以下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要完善和创新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没有广泛的党内民主,就不可能有健全的党内监督与制约。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的基础上,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加强党代会及其代表对党委及其部门领导成员的监督制约。省、市、县党委主要负责人每年要在全委会上述职述廉,报告本人及领导班子廉洁从政情况,主动接受监督。同时,要扩大在市、县推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在充分反映党员意愿上发挥更大作用。要逐步推行党务公开制度,提高党内事务的公开透明度。进一步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扩大基层党员的知情权,从制度上为发展党内民主提供有力的保证。要完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内部监督。要巩固和借鉴“三讲”教育成果,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敢于接触实际问题,严肃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保证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和效果。批评是监督制约的锐利武器,批评是最好的监督制约,没有批评就没有监督、没有制约。实践证明,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有利于党组织对领导干部严格监督,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利于增强领导班子的战斗力。要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树立巡视监督的权威。在现行体制下,巡视制度是其他监督方式无法替代的一种有效监督制约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监督中存在的“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巡视工作应在抓机构完善、抓制度规范、抓工作深入、抓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是对下一级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民主集中制、选拔任用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勤政等情况的监督。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巡视工作,使之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成为更有效、更具权威的党内监督制约手段。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纪检体制,强化专门机构的监督职能。各级党委应按照十六大党章的要求,大力支持纪检机关行使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职责。要抓好派出纪检监察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试点工作。认真落实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对领导干部的任前廉政谈话制度、对党员干部的诫勉谈话制度,做到预防教育在前,制约监督在先,尽量使领导干部少犯或不犯错误。
要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人民民主愈发展,社会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就愈严密、愈完善。民主是最好的防腐剂。监督的强大力量来自人民。健全民主制度,建立民主监督制约机制,是保证领导干部行使的权力服从人民意志和忠于人民利益的根本途径。首先,要发挥好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职能,以权力监督制约权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依法履行职能,既要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又要更好地发挥监督效能。要通过审议重大决策事项、执法监督和选举、弹劾、罢免等手段,有效地对同级政府和法、检两院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制约。特别是加大各级人大对其选举产生或审议任命的行政和司法人员的监督制约力度,把群众监督与人大权力机关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其次,以推行政务公开和民主评议等民主监督形式为重点扩大基层民主,以权利监督制约权力。用公民权利监督公共权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大优势。这种民主监督,其本质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意识,对权力机构和公职人员的一举一动进行监督,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当前,要重点抓好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的落实,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逐步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公示制度,扩大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同时,在经济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中,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进一步健全群众举报制度,不断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做到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使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全过程始终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再次,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以舆论监督制约权力。十六大报告强调,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消极腐败现象要敢于进行批评与揭露,从而使每个领导干部掌权用权置于舆论监督之中,使滥用权力的腐败现象得到及时有力的遏制。
要建立和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邓小平同志在回答美国时代公司总编辑格隆瓦尔德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少数领导干部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这个问题时说:“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他并多次强调,“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依靠法律法规来规范权力主体的行为,制裁滥用职权现象,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既具有道德规范不可比拟的普遍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又具有更大的稳定性、连续性。其目的是要保证权力始终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活动,不允许在任何超越于法律之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因此,在我国加入WTO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新形势下,建立和健全一套完整、规范的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势在必行。要加强对权力监督的法制体系建设。要尽快制定和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国家监督法。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程序制约的法制体系建设。这就是通过强化权力运行的程序性,来保证权力行使的公正性。如尽快制定国家廉政法,从法律上规范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又比如逐步对政务公开进行立法等等。要加强维护监督权利的法制保障体系建设。要尽快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并逐步对信访举报等进行立法,切实保障党员和群众的民主监督权利。要加强对权力滥用惩处的法制体系建设。着手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制定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条例等法规。只有把对权力监督制约的要求,适时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时严格依法办事,坚持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维护党纪国法的权威,产生更大的震慑和警示作用。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深化对权力本质的认识
权力观是指人们对权力的性质、来源、作用的认识和行使权力的基本观点。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才能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抓好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观教育,关键是要深化对权力本质的认识。
权力是一种政治。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是政治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根本手段。而权力的运用不同,必将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效果。作为领导干部都掌管着部分权力,也就意味着拥有一定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这既为每个领导干部提供了政治舞台,也为其不断施展政治抱负和有所作为创造了前提条件。但我们的一切权力,都只能用在为党的政治任务服务上,用在执政为民上。我们党最大的最重要的政治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因而,领导干部掌权用权时一定要讲政治,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含糊,不能懈怠。
权力是一种信任。是党和人民的高度信任,把一定的权力托付给了领导干部。这既是对领导干部社会价值的充分肯定和更高的期望,也是领导干部对党和人民的信赖作出的一种信誉承诺。历史上不少伟大的政治家都把诚实守信作为选拔、考察人才的一条重要标准。诸葛亮有句谈用人之道的名言:“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因此,领导干部掌权后,必须信守为人民掌握和行使权力的承诺,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努力做出令人信服的业绩,真正做到仰不负党,俯不愧民。反之,若用各种不正当手段,骗取信任,这只能得逞于一时,最终必将遭到党和人民的唾弃。
权力是一种责任。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意味着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和责任。有一份权力,就有一份义务、一份责任;多一份权力,就多一份义务、多一份责任。领导干部的权力越大,职务越高,责任就越大,应尽的义务也就越多。责任越大,为人民尽责的机会越多,作贡献的潜能越大,也越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坚持勤政廉政,恪守为民之责。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只讲权力,淡忘责任,放弃义务,必将导致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下负责、对中央负责与对所在地方和部门负责、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做到对人民的诉求负责,对人民的利益负责,对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负责。要时刻想着人民群众,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这样才能真正为官一任,谋一方发展,富一方群众,保一方稳定。
权力是一种奉献。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属于公共权力。公共权力的特性决定着这种权力只能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用来管理社会、为人民谋利益、为公众服务,除此之外,再也不可能谋求自身的特殊利益。因而,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过程,就只能是一种奉献和付出的过程,决不能把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每个领导干部都应当为着党的事业、肩负的重任而“自重”,为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而“自省”,为着保持操守、拒腐防变而“自警”,为着奋发有为、先忧后乐而“自励”,把掌权用权寓于对人民、对事业、对社会的奉献之中。
权力是一种约束。权力是用来约束人的,掌权者也应当约束自己。领导干部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但决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应时刻做到慎权、慎独、慎微,自觉接受监督。尤其是领导干部位高权重之后,能够监督自己的人越来越少,更要保持清醒头脑,以身作则,在正确行使权力上作出表率。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诱惑,领导干部只有时刻把握住自己,经常约束自己,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才能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掌好权用好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探索和把握对权力运作的监督制约规律认真探索对权力运作的监督制约规律,是进一步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从规律层面探索和把握对权力运作的监督制约特点,总结借鉴经验教训,提高运用这一规律的水平,是对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必然要求。
把握权力的双重性作用规律,趋利避害慎用权。权力从产生起,就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正确运用权力,可以有序控制和科学管理社会,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相反,如果权力被滥用,就可能践踏社会公共秩序,贻害社会,贻害人民。由于权力的双重作用,它既可以为社会公众服务,也可以成为权力占有者谋取私利的工具;既可以使人大有作为,也可能诱人走向堕落;既可以激发人去书写壮丽人生,也可以引人滑入犯罪深渊。只有出于公心,用权力谋取公义、公利时,才能体现权力的崇高;如果出于私心,用权力谋求私义、私利时,则会走向权力的腐败。因此,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懂得权力双重作用这个铁的规律,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做到常思贪欲之祸、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之德,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
把握权力制约规律,从严要求掌好权。制约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一种有规则的、透明的、双向性的约束方式。权力制约,就是权力所有者运用各种有效途径,对权力行使者所形成的特定的限制与约束。由于权力是一种支配、控制和管理的力量,具有强制性和不对等性,当其不受限制地被运用时,必然出现无限扩张的异化倾向。铁的事实证明,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绝对权力倾向绝对腐败,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特别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如果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不加强制约,就会使一些意志薄弱者滥用手中的权力,腐蚀变质,甚至危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只有强化对权力的制约,铲除孵化绝对权力的土壤,才能防止权力腐败,保证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通常对权力的制约主要是通过以下环节:首先是对权力的获得环节进行制约。既要“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又要严格选人用人程序,防止践踏民意,滥用职权,抑制权力在选人用人上的消极作用。其次是对权力运行过程环节进行制约。这是权力制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要通过削减权力、分解权力、制衡权力、公开权力等一系列制度,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过程进行制约。再次是对权力运行后果环节进行制约。这就是综合运用法律、纪律和经济手段以及组织措施,对在权力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违法乱纪等恶劣后果进行制约。只有正确地把握这一权力制约规律,才能更好地规范从政行为,推动权力运作机制的建立、完善和创新。每个领导干部都应遵循权力制约规则,把运用权力的各个环节置于制约之中,保证权力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把握对权力的监督规律,接受监督用好权。监督权力是遏制和减少权力腐败的重要环节。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中国共产党跳出腐败周期率的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让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这些告诫,针对历史和现实,深刻揭示了对权力监督的客观规律。事实反复证明,一切权力的运作都需要监督,一切权力的运作都离不开监督。对权力运作的监督,既具有规范与纠错作用,又具有制约和约束作用;既具有防范与保护作用,又具有惩诫和警示作用。但这种监督作用的发挥,应以一定的权力作后盾,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公开透明性。监督,最根本的是对公共权力的监督。监督的主要对象是掌握着公共权力的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因此,每个领导干部要把党和人民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确保权力的行使不越界、不跨线、不离谱、不出格。
把权力运作置于有效监督制约之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我认为,主要是抓好以下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要完善和创新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没有广泛的党内民主,就不可能有健全的党内监督与制约。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的基础上,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加强党代会及其代表对党委及其部门领导成员的监督制约。省、市、县党委主要负责人每年要在全委会上述职述廉,报告本人及领导班子廉洁从政情况,主动接受监督。同时,要扩大在市、县推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在充分反映党员意愿上发挥更大作用。要逐步推行党务公开制度,提高党内事务的公开透明度。进一步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扩大基层党员的知情权,从制度上为发展党内民主提供有力的保证。要完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内部监督。要巩固和借鉴“三讲”教育成果,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敢于接触实际问题,严肃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保证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和效果。批评是监督制约的锐利武器,批评是最好的监督制约,没有批评就没有监督、没有制约。实践证明,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有利于党组织对领导干部严格监督,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利于增强领导班子的战斗力。要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树立巡视监督的权威。在现行体制下,巡视制度是其他监督方式无法替代的一种有效监督制约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监督中存在的“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巡视工作应在抓机构完善、抓制度规范、抓工作深入、抓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是对下一级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民主集中制、选拔任用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勤政等情况的监督。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巡视工作,使之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成为更有效、更具权威的党内监督制约手段。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纪检体制,强化专门机构的监督职能。各级党委应按照十六大党章的要求,大力支持纪检机关行使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职责。要抓好派出纪检监察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试点工作。认真落实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对领导干部的任前廉政谈话制度、对党员干部的诫勉谈话制度,做到预防教育在前,制约监督在先,尽量使领导干部少犯或不犯错误。
要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人民民主愈发展,社会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就愈严密、愈完善。民主是最好的防腐剂。监督的强大力量来自人民。健全民主制度,建立民主监督制约机制,是保证领导干部行使的权力服从人民意志和忠于人民利益的根本途径。首先,要发挥好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职能,以权力监督制约权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依法履行职能,既要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又要更好地发挥监督效能。要通过审议重大决策事项、执法监督和选举、弹劾、罢免等手段,有效地对同级政府和法、检两院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制约。特别是加大各级人大对其选举产生或审议任命的行政和司法人员的监督制约力度,把群众监督与人大权力机关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其次,以推行政务公开和民主评议等民主监督形式为重点扩大基层民主,以权利监督制约权力。用公民权利监督公共权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大优势。这种民主监督,其本质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意识,对权力机构和公职人员的一举一动进行监督,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当前,要重点抓好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的落实,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逐步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公示制度,扩大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同时,在经济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中,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进一步健全群众举报制度,不断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做到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使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全过程始终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再次,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以舆论监督制约权力。十六大报告强调,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消极腐败现象要敢于进行批评与揭露,从而使每个领导干部掌权用权置于舆论监督之中,使滥用权力的腐败现象得到及时有力的遏制。
要建立和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邓小平同志在回答美国时代公司总编辑格隆瓦尔德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少数领导干部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这个问题时说:“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他并多次强调,“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依靠法律法规来规范权力主体的行为,制裁滥用职权现象,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既具有道德规范不可比拟的普遍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又具有更大的稳定性、连续性。其目的是要保证权力始终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活动,不允许在任何超越于法律之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因此,在我国加入WTO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新形势下,建立和健全一套完整、规范的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势在必行。要加强对权力监督的法制体系建设。要尽快制定和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国家监督法。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程序制约的法制体系建设。这就是通过强化权力运行的程序性,来保证权力行使的公正性。如尽快制定国家廉政法,从法律上规范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又比如逐步对政务公开进行立法等等。要加强维护监督权利的法制保障体系建设。要尽快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并逐步对信访举报等进行立法,切实保障党员和群众的民主监督权利。要加强对权力滥用惩处的法制体系建设。着手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制定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条例等法规。只有把对权力监督制约的要求,适时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时严格依法办事,坚持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维护党纪国法的权威,产生更大的震慑和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