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全省名校名师小学语文主题观摩研讨活动的主题是“语文+ ——走向大成的语文教育”。这一主题来源于如皋师范附属小学长期的“大成教育”实践,因此,活动将展示该校实施“大成教育”育人理念、践行“主题整合”课程思想,大力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还要观摩名师和省优秀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聆听知名专家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学术报告。今天来到现场向大家学习,似乎应该谈点学习体会。
一是有了小学语文才可能“+”。即只有具备了语文能力和素养,才有掌握其他学科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可能。这是语文在整个中小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的。
语文是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综合学科。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积淀并得以传承的工具和载体。语文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教学科目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还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因此,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这样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是学生在认识主客观世界、掌握知识和技能、涵养人文素养过程中的基础性、前提性、充要性条件和路径。
进而言之,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是我国学校体系的基础学段。因此,小学语文更是为学生學习其他学科,乃至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的学科。小学语文是“+”本学段其他学科,“+”其他学段各学科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只有“语文+”才可能有语文之“大成”。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前提性和充要性地位作用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集大成。语文教育集大成的目标,又必须通过“语文+”才能实现。
“语文+”在具体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我认为,可以是围绕某个主题的不同文体、不同版本教材、不同层面或不同学科内容等的整合式课程建构,如如皋师范附属小学的“主题整合”课程;也可以是依托某一种课堂教学样式,通过该样式(如手脑并用、体验感悟等)把相类似的学习内容“化灌输为悦纳”的体验式(如课本剧等)课程实施;还可以是借助某一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载体,将某一类学习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效能型课程,等等。
这些基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特点的课程形态及其实施,一方面要注意与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的适切性;另一方面则要力求通过这类整合、综合、融合课程的实施,尽可能好而且较早地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基,尽可能快地涵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奠基。
三是语文教育之大成是每个孩子“大成”的需要。走向大成,如果是语文教育的新境界的话,那么,这样一种境界提升的必然结果应是每个孩子的大成,即最好的发展、最大的成功、最真的幸福。
这次活动重点推介的如皋师范附属小学的“主题整合”课程建设,是教育本真的回归,是教育价值的彰显。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育人理念,以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一生幸福为目标,践行走向“大德大爱—大智大行—大美大成”的“大成教育”理想,即“为学的大成,为人的大成,为人生的大成”!
在这里,我想说,语文教学的领域任何一项实践总体看都是有价值的,而“集大成”的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是最应推崇的。因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围绕主题、或依托某种教学形式、或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等,通过综合的、统整的、甚至融合的课程实施,促进每个学生整体、和谐、自主的发展。
(王国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本文系2017年11月23日,作者在“第十四届江苏省名校名师小学语文主题观摩研讨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
一是有了小学语文才可能“+”。即只有具备了语文能力和素养,才有掌握其他学科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可能。这是语文在整个中小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的。
语文是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综合学科。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积淀并得以传承的工具和载体。语文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教学科目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还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因此,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这样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是学生在认识主客观世界、掌握知识和技能、涵养人文素养过程中的基础性、前提性、充要性条件和路径。
进而言之,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是我国学校体系的基础学段。因此,小学语文更是为学生學习其他学科,乃至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的学科。小学语文是“+”本学段其他学科,“+”其他学段各学科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只有“语文+”才可能有语文之“大成”。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前提性和充要性地位作用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集大成。语文教育集大成的目标,又必须通过“语文+”才能实现。
“语文+”在具体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我认为,可以是围绕某个主题的不同文体、不同版本教材、不同层面或不同学科内容等的整合式课程建构,如如皋师范附属小学的“主题整合”课程;也可以是依托某一种课堂教学样式,通过该样式(如手脑并用、体验感悟等)把相类似的学习内容“化灌输为悦纳”的体验式(如课本剧等)课程实施;还可以是借助某一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载体,将某一类学习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效能型课程,等等。
这些基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特点的课程形态及其实施,一方面要注意与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的适切性;另一方面则要力求通过这类整合、综合、融合课程的实施,尽可能好而且较早地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基,尽可能快地涵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奠基。
三是语文教育之大成是每个孩子“大成”的需要。走向大成,如果是语文教育的新境界的话,那么,这样一种境界提升的必然结果应是每个孩子的大成,即最好的发展、最大的成功、最真的幸福。
这次活动重点推介的如皋师范附属小学的“主题整合”课程建设,是教育本真的回归,是教育价值的彰显。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育人理念,以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一生幸福为目标,践行走向“大德大爱—大智大行—大美大成”的“大成教育”理想,即“为学的大成,为人的大成,为人生的大成”!
在这里,我想说,语文教学的领域任何一项实践总体看都是有价值的,而“集大成”的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是最应推崇的。因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围绕主题、或依托某种教学形式、或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等,通过综合的、统整的、甚至融合的课程实施,促进每个学生整体、和谐、自主的发展。
(王国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本文系2017年11月23日,作者在“第十四届江苏省名校名师小学语文主题观摩研讨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