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群体为背景研究。认为大学群体分为“合作”“竞争”“冲突”三种模式。在三种模式一下,做了比较分析。并对大学群体管理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大学;群体行为;管理;成员
一、概念界定
群体,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共同目标,由若干人所组成的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人群组合体。其特点就是有共同目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行为规范,相互关系的动态性。大学群体,有着一个共同目标——学习大学知识而聚集在一起的集合体。
二、群体的三种模式
一个大学群体的群体行为与发展无外乎“合作”“竞争”“冲突”三个方面。下面文章将逐一分析这三个方面。
(一)“合作”。在大学群体中,合作存在于一个群体部分人选或者部分工作量无法自己全部完成,或群体有着明确的共同目标,成员的情感大都符合群体定向时一般存在的模式。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分工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完成目标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行为。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如果要承接一个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大型项目,或者在同一个系别或者几个类似集体评选优秀的时候,通常会出现这种状况。这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定向,而且非自己所能完成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这个时候通常是一个班级比较协调的时候。在寝室中,如果以寝室为单位与相似类型的寝室相比较的时候,就会发现,通常这时候寝室的关系比较不错。无论是班级还是寝室,这时候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都会尽量与别人合作,减少摩擦,为了利益从而维系这种合作关系。
在“合作”关系下的大学管理有着一种以外忧抵内患的倾向。这种模式下的管理应该侧重于鼓励群体的士气,对于过于简单单独成员便可完成的任务则不应该采取合作模式,对于个人倾向比较严重的成员,也不甚適用。作为管理者应该鼓励群体,辨别不同性格的人分配不同的任务。而不是盲目的追随,每个人的任务也应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合作”下成员有着利益的追求,所以对于各自的利益有着不同的想法,避免以私心造成的内部干扰。没有分工或者分工不明确便谈不上合作。至于大的群体,群体中人数的增长,“搭便车效应”反而变产生了。所以在运用工作团队方式时,应当注意同时提供可以测量个人努力程度的方法,
(二)“竞争”。所谓竞争是指群体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争夺可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互相争夺、力求胜过或压到对方而获得利益优势地位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在“外忧”不是重点之后,转为“内患”便是很正常的状况。在群体中,“竞争”是一个群体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竞争并不是不好的现象。一个群体中的竞争可以使得群体成员更加精神振奋,更加努力进取。有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竞争并不是不好的。而且在竞争中,如果是对外部,有着强大的压力时,那么群体成员可能联合起来缓解内部矛盾。
“竞争”下的群体,都要合理把持一个“度”的问题。为好,可以促进群体成员的个人发展甚至于集体的发展,达到携手共进的效果。不好,可以破坏群体间的关系,这种敌对行为的产生最坏可以毁坏掉这个群体。
(三)“冲突”。群体在执行分配给它的任务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分歧和冲突。即使有有利的地方,冲突本身并不是完全可取的。
“冲突”也分为两种,积极的与消极的。倘若为了群体发生积极的冲突,那是“冲突”中可能有益的地方。可能是与内容有关,可能是有关系有关,可能是与过程有关。但是总体说有着共同的目标,用以争论为中心来交换意见,并尽量不伤害彼此感情。例如在一个班级上,班级活动区哪儿,可能会产生冲突,但是愿意了解和听取对方的观点和意见的。与此同时,另外一种“冲突”,破坏性冲突,又名消极冲突就比较严重一些[1]。可能群体成员目标不一致,但都坚持自己的观点,根本不听取对方的观点,产生了争论,再升级为攻击。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包括设置的不合理,沟通的问题,考评不合格,个性差异,利益的不同,或者其它原因[2]。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一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群体对于群体的长期发展产生有着负面的影响。降低群体的效益,可能造成高付出低回报。
三、群体的管理方式
在大学的群体行为中,对于班级的管理便是对于人的管理,所以人际关系问题在班级中很重要。对于班级同学的了解,观察了解访谈是很重要的。多倾听同学们的想法,对于人际关系的变化有一个动态的了解。对于可能产生的不良苗头,要及时谈话沟通,把不好的倾向扼杀在摇篮里。可以多搞一些活动等,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使得同学们增强沟通,增进友谊,把可能存在的问题淡化,甚至于消除隔阂。在大学群体中,影响群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上级的管理方式,外在的影响,内在的影响,成员的依赖性,群体的地位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到一个群里的发展。
梅奥的霍桑试验也说明了群体中的人不单纯追求经济收入,还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3]。在大学群体中如果出现群体成员差距多大,或积极与消息的学生势均力敌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冲突”的问题。冲突可能会慢慢有所缓和,也有可能矛盾加大。当管理者发现不良的苗头并有效的控制情绪的时候,应该尽量和谐问题。但是在矛盾加大的时候,也有可能出现更加极端的状况[4]。所以说,情况变得“冲突”起来,此时,缓和彼此的情绪,解决冲突才是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管理者协商管理,仲裁解决,调整政策甚至于群体重组等方法。首先有一个平稳过渡期,然后再进一步解决问题。
以上几种模式简单描述了大学群体可能存在的状况以及其管理上注意的问题。大学因为学生背景的不同而不具体一个不变的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的公式。所以不存在一种管理模式适用于任何问题。灵活的解决问题是群体管理者能力之体现,但其模式是有章可依并可参考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管理学》(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
[2] 《教育组织行为学》(美).罗伯特.G.欧文斯著
[3]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著
[4] 《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
关键字:大学;群体行为;管理;成员
一、概念界定
群体,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共同目标,由若干人所组成的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人群组合体。其特点就是有共同目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行为规范,相互关系的动态性。大学群体,有着一个共同目标——学习大学知识而聚集在一起的集合体。
二、群体的三种模式
一个大学群体的群体行为与发展无外乎“合作”“竞争”“冲突”三个方面。下面文章将逐一分析这三个方面。
(一)“合作”。在大学群体中,合作存在于一个群体部分人选或者部分工作量无法自己全部完成,或群体有着明确的共同目标,成员的情感大都符合群体定向时一般存在的模式。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分工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完成目标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行为。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如果要承接一个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大型项目,或者在同一个系别或者几个类似集体评选优秀的时候,通常会出现这种状况。这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定向,而且非自己所能完成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这个时候通常是一个班级比较协调的时候。在寝室中,如果以寝室为单位与相似类型的寝室相比较的时候,就会发现,通常这时候寝室的关系比较不错。无论是班级还是寝室,这时候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都会尽量与别人合作,减少摩擦,为了利益从而维系这种合作关系。
在“合作”关系下的大学管理有着一种以外忧抵内患的倾向。这种模式下的管理应该侧重于鼓励群体的士气,对于过于简单单独成员便可完成的任务则不应该采取合作模式,对于个人倾向比较严重的成员,也不甚適用。作为管理者应该鼓励群体,辨别不同性格的人分配不同的任务。而不是盲目的追随,每个人的任务也应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合作”下成员有着利益的追求,所以对于各自的利益有着不同的想法,避免以私心造成的内部干扰。没有分工或者分工不明确便谈不上合作。至于大的群体,群体中人数的增长,“搭便车效应”反而变产生了。所以在运用工作团队方式时,应当注意同时提供可以测量个人努力程度的方法,
(二)“竞争”。所谓竞争是指群体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争夺可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互相争夺、力求胜过或压到对方而获得利益优势地位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在“外忧”不是重点之后,转为“内患”便是很正常的状况。在群体中,“竞争”是一个群体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竞争并不是不好的现象。一个群体中的竞争可以使得群体成员更加精神振奋,更加努力进取。有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竞争并不是不好的。而且在竞争中,如果是对外部,有着强大的压力时,那么群体成员可能联合起来缓解内部矛盾。
“竞争”下的群体,都要合理把持一个“度”的问题。为好,可以促进群体成员的个人发展甚至于集体的发展,达到携手共进的效果。不好,可以破坏群体间的关系,这种敌对行为的产生最坏可以毁坏掉这个群体。
(三)“冲突”。群体在执行分配给它的任务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分歧和冲突。即使有有利的地方,冲突本身并不是完全可取的。
“冲突”也分为两种,积极的与消极的。倘若为了群体发生积极的冲突,那是“冲突”中可能有益的地方。可能是与内容有关,可能是有关系有关,可能是与过程有关。但是总体说有着共同的目标,用以争论为中心来交换意见,并尽量不伤害彼此感情。例如在一个班级上,班级活动区哪儿,可能会产生冲突,但是愿意了解和听取对方的观点和意见的。与此同时,另外一种“冲突”,破坏性冲突,又名消极冲突就比较严重一些[1]。可能群体成员目标不一致,但都坚持自己的观点,根本不听取对方的观点,产生了争论,再升级为攻击。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包括设置的不合理,沟通的问题,考评不合格,个性差异,利益的不同,或者其它原因[2]。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一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群体对于群体的长期发展产生有着负面的影响。降低群体的效益,可能造成高付出低回报。
三、群体的管理方式
在大学的群体行为中,对于班级的管理便是对于人的管理,所以人际关系问题在班级中很重要。对于班级同学的了解,观察了解访谈是很重要的。多倾听同学们的想法,对于人际关系的变化有一个动态的了解。对于可能产生的不良苗头,要及时谈话沟通,把不好的倾向扼杀在摇篮里。可以多搞一些活动等,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使得同学们增强沟通,增进友谊,把可能存在的问题淡化,甚至于消除隔阂。在大学群体中,影响群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上级的管理方式,外在的影响,内在的影响,成员的依赖性,群体的地位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到一个群里的发展。
梅奥的霍桑试验也说明了群体中的人不单纯追求经济收入,还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3]。在大学群体中如果出现群体成员差距多大,或积极与消息的学生势均力敌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冲突”的问题。冲突可能会慢慢有所缓和,也有可能矛盾加大。当管理者发现不良的苗头并有效的控制情绪的时候,应该尽量和谐问题。但是在矛盾加大的时候,也有可能出现更加极端的状况[4]。所以说,情况变得“冲突”起来,此时,缓和彼此的情绪,解决冲突才是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管理者协商管理,仲裁解决,调整政策甚至于群体重组等方法。首先有一个平稳过渡期,然后再进一步解决问题。
以上几种模式简单描述了大学群体可能存在的状况以及其管理上注意的问题。大学因为学生背景的不同而不具体一个不变的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的公式。所以不存在一种管理模式适用于任何问题。灵活的解决问题是群体管理者能力之体现,但其模式是有章可依并可参考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管理学》(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
[2] 《教育组织行为学》(美).罗伯特.G.欧文斯著
[3]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著
[4] 《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