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的德性是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教师德性需要培养,教育实践和教师自身的道德反省等都是培养德性的重要条件。教师德性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内在动力,也是学校取得社会良好评价和有力支持的基础。
关键词 教师德性 教育实践 自我反省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Teacher's Morality and Training
CHEN Nana
(Changyi No.1 Middle School, Changyi, Shandong 261300)
Abstract Teachers' morality is an acquired virtue inherent spiritual quality,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ocess in the formation of continuous cultivation. Teachers need to cultivate virtue, education; practice and teachers to reflect on their own moral virtue are all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cultivation. Virtue is a dedicated music teacher teachers teach intrinsic motivation, but also get a good evaluation of the school community and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foundation.
Key words teachers' morality; education practice; self-reflection
1 教師德性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教师的德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内在的精神品质,它是教师通过教育实践而逐步人格特质化的品德,是一种习惯于满足正当需要和选择正当行为去获取正当利益的品质。教师德性是内隐的,是教师的生命历程中精神需要获得的满足,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职业角色品质。
教师德性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点:教师之善、教师之公正、教师之责任感。
广义的教师之善,包含教师自觉自愿关注受教育者的外化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品质和行为,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和对学生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对教师而言,善性自身的获得和养成就是目的,它自身就是回报,自身就是教师追求的价值,是不为功利的功利;对学生而言,教师之善性可以发挥其工具性的作用,教师的善性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影响是任何静止的没有生气的教材中具有善行的教育内容所无法比拟的,“是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这是因为,教师善性之载体是有活力、有生机、有创造潜力的教师,他可以适时适宜地发挥其善性的工具价值,比如,通过潜移默化引起的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而便发奋学习并取得了好成绩;增进师生相互理解的和谐关系等。
教师之公正,是指教师把每个学生应该得到的合理的评价和合理的需要公正公开地给予他,也就是教师在从教生涯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大公无私、公道和质朴的品质。教师的公正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安全感、信赖感等,从而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的责任感,也就是社会及其群体对教师个人职业角色的期望,在微观上即是教导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宏观上则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作为教师,其首要责任是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高度职业责任感的人,其次才是勇于承担育人的责任:即创造温暖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发展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发展的意识,引导他们探索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等等。
2 教师德性的养成
教师的德性有一个发育生成的过程,教师并非都是天生具有德性的教师。教师的德性需要培养,而且这个培养的过程绝非仅仅只是教师伦理道德规范的灌输,而应是一种培育教师个体蕴含的道德激发力、人际聚合力的实践过程,并把教师道德理论化为实践方法,贯穿到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实践活动受制于整个教育体系,它本身具有卓越的标准和规则。教师一旦进入了一种教育实践,就要服从它的标准的权威性,避免行为活动的不当之处,尽量使自己的态度、选择和兴趣服从标准和规则。教师的教育实践养成教师德性,就是教师追求有意义的职业生活。基本道德情操是教师的核心素质,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职业生活意义的自觉,教师是人类职业中的一种独立存在,这就意味着教师是人而不是神,其存在受制于人类职业世界的存在,也就是说,教师的所有教学实践活动均受制于其职业角色,而且这种职业角色是创造性的存在着,教师的职业活动面对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在生长的、有生机有活力的学生,这比应对静态的事物要复杂、困难得多。因此,教师在其教育职业活动中应当既照亮着学生,也实现着自己,为自己创造着有价值的职业生活。
以社会的观点看教师,与其说是社会关心教师的职业生活,不如说是希望以社会的观点限定教师的职业生活,一方面,教师作为普通人在从事他的职业,另一方面,教师是一种特殊身份的社会职业,教师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为学生有意义的生活而服务,这就同时也需要社会考虑教师角色的双重性,既规范出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德性、并监督教师的德性实践,同时还要采取一些措施为教师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生活而提供关照。虽然良好的外在环境并不能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融洽和谐的外在教育环境的参与,要使大多数教师过上在道德上具有自足价值的职业生活,也就成为奢谈。
教师德性养成的另一个必需的角度是教师的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是针对自己提升素质的一种文化活动,它以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要求为基础,以自己的身心状态与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完善自己为契机,以真善美为最终目标。对于传授知识、教他人修身养性的教师来说,更是需要先修养自身。教师在修养其德性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种自我反省的能力,自我了解和自我反省是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主要途径,但需要勇气和长期的坚持不懈。作为教师,应当正视自己的本性,应当坦诚、自主地表现自己,应当从自己深层的本性中去找到自己行为的原因,教师的德性对教师来说,最开始时,主要是一种希望、一种追求、一种推动教师趋向完善的动力,它既是一种存在的目标,也是正在实现的事实。
3 教师德性的价值
教师德性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学生而言的外在价值,其二是对教师而言的内在价值。对学生而言,教师德性是教师工作的利他价值之所在,主要表现为一种与正直、公正相融合,以及乐于为学生服务的积极态度;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既不为成规旧习所蒙蔽,也不为势力、金钱和地位所撼动,相反在平淡的教学实践中会处处为学生考虑,并以学生的个性、问题等为参照,以最真诚和淳朴的情怀去对待学生。对教师而言,教师德性本身即是精神需要的获得,此时教师会产生对教育的责任感、高尚感和内省意识,例如,当所教学生有积极表现时,教师会因此而获得内心的愉悦体验;教师自己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后而获得成功感。
一个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会懂得珍惜自己的职业生活,并有能力时刻保持自己那一片纯净的精神天空,还能够通过与自己的良心进行对话来反省与监督自己的德性发展。教师德性是教师敬业、好学、乐教的根本动力之所在,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加强队伍建设的催化剂,是学校取得社会良好评价和有力支持的基础,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内在保证。
参考文献
[1] 宋晔.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5.8.
[2] 石峰.论教师德性[J].教育探索,2007.5.
关键词 教师德性 教育实践 自我反省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Teacher's Morality and Training
CHEN Nana
(Changyi No.1 Middle School, Changyi, Shandong 261300)
Abstract Teachers' morality is an acquired virtue inherent spiritual quality,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ocess in the formation of continuous cultivation. Teachers need to cultivate virtue, education; practice and teachers to reflect on their own moral virtue are all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cultivation. Virtue is a dedicated music teacher teachers teach intrinsic motivation, but also get a good evaluation of the school community and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foundation.
Key words teachers' morality; education practice; self-reflection
1 教師德性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教师的德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内在的精神品质,它是教师通过教育实践而逐步人格特质化的品德,是一种习惯于满足正当需要和选择正当行为去获取正当利益的品质。教师德性是内隐的,是教师的生命历程中精神需要获得的满足,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职业角色品质。
教师德性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点:教师之善、教师之公正、教师之责任感。
广义的教师之善,包含教师自觉自愿关注受教育者的外化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品质和行为,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和对学生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对教师而言,善性自身的获得和养成就是目的,它自身就是回报,自身就是教师追求的价值,是不为功利的功利;对学生而言,教师之善性可以发挥其工具性的作用,教师的善性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影响是任何静止的没有生气的教材中具有善行的教育内容所无法比拟的,“是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这是因为,教师善性之载体是有活力、有生机、有创造潜力的教师,他可以适时适宜地发挥其善性的工具价值,比如,通过潜移默化引起的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而便发奋学习并取得了好成绩;增进师生相互理解的和谐关系等。
教师之公正,是指教师把每个学生应该得到的合理的评价和合理的需要公正公开地给予他,也就是教师在从教生涯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大公无私、公道和质朴的品质。教师的公正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安全感、信赖感等,从而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的责任感,也就是社会及其群体对教师个人职业角色的期望,在微观上即是教导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宏观上则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作为教师,其首要责任是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高度职业责任感的人,其次才是勇于承担育人的责任:即创造温暖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发展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发展的意识,引导他们探索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等等。
2 教师德性的养成
教师的德性有一个发育生成的过程,教师并非都是天生具有德性的教师。教师的德性需要培养,而且这个培养的过程绝非仅仅只是教师伦理道德规范的灌输,而应是一种培育教师个体蕴含的道德激发力、人际聚合力的实践过程,并把教师道德理论化为实践方法,贯穿到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实践活动受制于整个教育体系,它本身具有卓越的标准和规则。教师一旦进入了一种教育实践,就要服从它的标准的权威性,避免行为活动的不当之处,尽量使自己的态度、选择和兴趣服从标准和规则。教师的教育实践养成教师德性,就是教师追求有意义的职业生活。基本道德情操是教师的核心素质,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职业生活意义的自觉,教师是人类职业中的一种独立存在,这就意味着教师是人而不是神,其存在受制于人类职业世界的存在,也就是说,教师的所有教学实践活动均受制于其职业角色,而且这种职业角色是创造性的存在着,教师的职业活动面对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在生长的、有生机有活力的学生,这比应对静态的事物要复杂、困难得多。因此,教师在其教育职业活动中应当既照亮着学生,也实现着自己,为自己创造着有价值的职业生活。
以社会的观点看教师,与其说是社会关心教师的职业生活,不如说是希望以社会的观点限定教师的职业生活,一方面,教师作为普通人在从事他的职业,另一方面,教师是一种特殊身份的社会职业,教师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为学生有意义的生活而服务,这就同时也需要社会考虑教师角色的双重性,既规范出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德性、并监督教师的德性实践,同时还要采取一些措施为教师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生活而提供关照。虽然良好的外在环境并不能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融洽和谐的外在教育环境的参与,要使大多数教师过上在道德上具有自足价值的职业生活,也就成为奢谈。
教师德性养成的另一个必需的角度是教师的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是针对自己提升素质的一种文化活动,它以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要求为基础,以自己的身心状态与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完善自己为契机,以真善美为最终目标。对于传授知识、教他人修身养性的教师来说,更是需要先修养自身。教师在修养其德性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种自我反省的能力,自我了解和自我反省是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主要途径,但需要勇气和长期的坚持不懈。作为教师,应当正视自己的本性,应当坦诚、自主地表现自己,应当从自己深层的本性中去找到自己行为的原因,教师的德性对教师来说,最开始时,主要是一种希望、一种追求、一种推动教师趋向完善的动力,它既是一种存在的目标,也是正在实现的事实。
3 教师德性的价值
教师德性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学生而言的外在价值,其二是对教师而言的内在价值。对学生而言,教师德性是教师工作的利他价值之所在,主要表现为一种与正直、公正相融合,以及乐于为学生服务的积极态度;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既不为成规旧习所蒙蔽,也不为势力、金钱和地位所撼动,相反在平淡的教学实践中会处处为学生考虑,并以学生的个性、问题等为参照,以最真诚和淳朴的情怀去对待学生。对教师而言,教师德性本身即是精神需要的获得,此时教师会产生对教育的责任感、高尚感和内省意识,例如,当所教学生有积极表现时,教师会因此而获得内心的愉悦体验;教师自己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后而获得成功感。
一个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会懂得珍惜自己的职业生活,并有能力时刻保持自己那一片纯净的精神天空,还能够通过与自己的良心进行对话来反省与监督自己的德性发展。教师德性是教师敬业、好学、乐教的根本动力之所在,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加强队伍建设的催化剂,是学校取得社会良好评价和有力支持的基础,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内在保证。
参考文献
[1] 宋晔.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5.8.
[2] 石峰.论教师德性[J].教育探索,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