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62年奈温上台,缅甸开始进入军政府统治时期,华人社会政治上受到高压,经济上受到打压,文化上受到缅化。关公信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信仰,近代以来随着华人走出国门,在奈温时期关公信仰有了新的变化,成为华人社团活动的保护伞、商业活动的保护神、中华精神的凝聚力。
关键词:奈温时期;缅甸华人;关公信仰
缅甸联邦共和国简称缅甸,是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国家,东北部与中国云南省接壤。华人是缅甸的外来民族,至今没有得到缅甸政府的承认,自明朝起,云南、福建和广东等地的中国人陆续来到缅甸定居,成为当地华人。华人居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的曼德勒和南部的仰光。关羽是我国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三国志》中记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本涿郡。”[1] 在我国历史中,关羽的英雄事迹广泛流传,其“忠、勇、仁、义、信”等精神品质被历代统治者称赞,逐渐成为古代华夏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关羽也从历史人物逐渐演化为民间朝拜的神灵。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戏曲表演,关羽受到封建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庙堂之上的关二爷或者关公。民间拜关公多的目的多种多样,关公英勇正义,民间请来镇宅辟邪;关公诚信忠义,民间请来招财进宝;关公仁义礼智,民间请来转运仕途顺利……有华人的地方都会有拜关公的信仰,缅甸华人也是如此,但是缅甸在奈温时期华人社会的关公信仰受到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影响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社团活动的保护伞
1962年奈温从乌努总理手里夺权之后开始对缅甸进行军政府统治,最主要的变动是一致排外,印侨和华侨都受到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排挤。华人的社團基本上都被取缔了。政治高压下保留下来的一些社团也名存实亡,不敢搞社团活动。但是缅甸是宗教国家,对于神灵和佛祖有天然的敬畏心理。一些华人社团利用宗教的外衣进行伪装,将民族性的社团伪装成宗教性的社团。关公成了缅甸华人社团的保护伞,华人有着群聚的思想,尤其是老乡和同宗。在缅甸的华人更需要彼此聚集,小众的华人团结起来。社团作为一种特殊的纽带,利用同姓或者同乡将四处流散的华人聚集。曼德勒的五和宫是1985年成立的,是当时华人社团中最有影响力的社团。杨社长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道:“我们讲究仁义礼智信,五和就对应这五个字,也对应这关公的精神品质。五和宫在20世纪初期,在那曲的华人70%都参加五和宫,我们就是个互相帮助的团体。” 五和宫在缅甸政府眼里就是一个祠堂,里面供奉着关公。因为关公是老二,所以宫里兄弟们排位只有大哥,三哥,没有二哥。另外五和宫靠关公的影响力,那曲这里很多的警察也加入五和宫,信仰关公。其他的大小社团如云南同乡会、福建同乡会、九龙堂等在关公信仰的庇护下继续开展。
二、商业活动的保护神
缅甸的华人大多从商,曼德勒街道上90%的商店和旅馆都是华人经营。这与华人自强不息勤俭节约有关,最初来的缅甸的华人靠倒卖玉石和边境贸易白手起家。1962年政府将全国的经济收归国有,华侨几乎在一夜之间一无所有,所有的东西全部充公,任何人不得从商,因此他们只能在街边摆摊,或者去偏远的地区开荒种地,华人的学校被收,商会被封,商业活动受到限制。注册公司的话法人必须是本地人,要有本地的出生证明,华人只可以投资。其次是废除大额钞票,当时的缅甸贫富差距很大,华人掌握着社会的经济的方方面面,资产雄厚,奈温政府废除大钞致使华人的资产瞬间蒸发了。与中国大陆的关公信仰不同,缅甸华人更多的把关公视为财神。缅甸华人更多的从事商业活动,对信用要求很高,曼德勒华人通过内部化机制,建构起“自己人”的熟人圈,在这个熟人圈中,讲关系重信任是核心原则。[2] 缅甸的金融机构冗杂,办事效率低下,政府官员贪污受贿严重,关公信仰为华人族群提供了信任的精神寄托,关公的正义和忠勇大打折扣,财运被突出强调。缅甸华人祭拜的关公像都是手托黄金等同财神爷。直至今日,缅甸的华人不看重法律和合同,关公是商业活动的保护神,拜关公互相信任,财源广进。
三、中华精神的凝聚力
关公信仰是华人区别于缅人的精神崇拜,是中华精神的凝聚力。缅甸是佛教国家,全国有90%的人口都是佛教徒,不同于华人的汉传佛教,缅甸佛教属于南传佛教又称为上座部佛教。虽然两者有区别,但是历史渊源相同,华人作为一支外来民族,排外心理很强,不愿意和缅人一样信仰佛教,因此在佛教信仰上没有形成统一的精神凝聚力。在奈温时期遭到最严重的缅化问题。华校都被收归国有,改为缅校,华人的节日风俗被禁止举办,华人的服饰穿着社团活动都被限制。我们在采访仰光果文学校的杨老师时他讲到:“一般用傣族的身份,在过年的时候不贴红纸,不敢贴,因为这是表示是华人,你跟他用中文讲话,他假装听不懂,也有能听得懂的,但是要强调自己是傣族或布依族,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家庭里,一般的华人无所谓。”[3]其次华人在高压的缅化下产生认同危机,入不入缅籍的问题,奈温时期的华人十分纠结,不入缅籍生活工作受限,遭到政府排斥,并沦为二等公民,但是入缅籍将丢掉自己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4] 华人最终不得不加入缅籍,而信仰关公是他们认为的中华之“根”,关公在“根”就没有断,关公象征着中华精神,拜关公体现出缅甸华人的民族凝聚力。目前缅甸华人较好的传承了中华文化,中华习俗已经成为缅甸最亮丽的风景,关公作为联系祖根的纽带从未断过。
奈温时期是缅甸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是华人开始被缅化的关键时期,缅甸华人面对政府政治上的高压,经济上的打压,文化上的缅化,关公信仰对当时的华人社会产生了特殊影响。拜关公成为华人开展社团的保护伞,是华人做生意的保护神,是华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经过五十多年的历史,当前缅甸的华人已经对缅甸产生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但是关公信仰依旧影响深远,成为老一代华人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家的情怀,成为年轻一代华人的民族之根。
参考文献
[1](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钟小鑫.都市中的熟人社会——缅甸曼德勒华人的生存场域、社会交往及其与缅人的族群关系[J].东南亚研究,2015(03):86-91.
[3]笔者在缅甸与仰光果文学校杨老师的访谈,2018年3月11日.
[4]夏玉清.当代缅甸华人社会的延续与变迁[J].东南亚纵横,2018(03):82-88.
作者简介
马耀飞(1991~),山西大同人,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编辑学、出版学、传播学。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关键词:奈温时期;缅甸华人;关公信仰
缅甸联邦共和国简称缅甸,是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国家,东北部与中国云南省接壤。华人是缅甸的外来民族,至今没有得到缅甸政府的承认,自明朝起,云南、福建和广东等地的中国人陆续来到缅甸定居,成为当地华人。华人居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的曼德勒和南部的仰光。关羽是我国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三国志》中记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本涿郡。”[1] 在我国历史中,关羽的英雄事迹广泛流传,其“忠、勇、仁、义、信”等精神品质被历代统治者称赞,逐渐成为古代华夏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关羽也从历史人物逐渐演化为民间朝拜的神灵。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戏曲表演,关羽受到封建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庙堂之上的关二爷或者关公。民间拜关公多的目的多种多样,关公英勇正义,民间请来镇宅辟邪;关公诚信忠义,民间请来招财进宝;关公仁义礼智,民间请来转运仕途顺利……有华人的地方都会有拜关公的信仰,缅甸华人也是如此,但是缅甸在奈温时期华人社会的关公信仰受到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影响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社团活动的保护伞
1962年奈温从乌努总理手里夺权之后开始对缅甸进行军政府统治,最主要的变动是一致排外,印侨和华侨都受到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排挤。华人的社團基本上都被取缔了。政治高压下保留下来的一些社团也名存实亡,不敢搞社团活动。但是缅甸是宗教国家,对于神灵和佛祖有天然的敬畏心理。一些华人社团利用宗教的外衣进行伪装,将民族性的社团伪装成宗教性的社团。关公成了缅甸华人社团的保护伞,华人有着群聚的思想,尤其是老乡和同宗。在缅甸的华人更需要彼此聚集,小众的华人团结起来。社团作为一种特殊的纽带,利用同姓或者同乡将四处流散的华人聚集。曼德勒的五和宫是1985年成立的,是当时华人社团中最有影响力的社团。杨社长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道:“我们讲究仁义礼智信,五和就对应这五个字,也对应这关公的精神品质。五和宫在20世纪初期,在那曲的华人70%都参加五和宫,我们就是个互相帮助的团体。” 五和宫在缅甸政府眼里就是一个祠堂,里面供奉着关公。因为关公是老二,所以宫里兄弟们排位只有大哥,三哥,没有二哥。另外五和宫靠关公的影响力,那曲这里很多的警察也加入五和宫,信仰关公。其他的大小社团如云南同乡会、福建同乡会、九龙堂等在关公信仰的庇护下继续开展。
二、商业活动的保护神
缅甸的华人大多从商,曼德勒街道上90%的商店和旅馆都是华人经营。这与华人自强不息勤俭节约有关,最初来的缅甸的华人靠倒卖玉石和边境贸易白手起家。1962年政府将全国的经济收归国有,华侨几乎在一夜之间一无所有,所有的东西全部充公,任何人不得从商,因此他们只能在街边摆摊,或者去偏远的地区开荒种地,华人的学校被收,商会被封,商业活动受到限制。注册公司的话法人必须是本地人,要有本地的出生证明,华人只可以投资。其次是废除大额钞票,当时的缅甸贫富差距很大,华人掌握着社会的经济的方方面面,资产雄厚,奈温政府废除大钞致使华人的资产瞬间蒸发了。与中国大陆的关公信仰不同,缅甸华人更多的把关公视为财神。缅甸华人更多的从事商业活动,对信用要求很高,曼德勒华人通过内部化机制,建构起“自己人”的熟人圈,在这个熟人圈中,讲关系重信任是核心原则。[2] 缅甸的金融机构冗杂,办事效率低下,政府官员贪污受贿严重,关公信仰为华人族群提供了信任的精神寄托,关公的正义和忠勇大打折扣,财运被突出强调。缅甸华人祭拜的关公像都是手托黄金等同财神爷。直至今日,缅甸的华人不看重法律和合同,关公是商业活动的保护神,拜关公互相信任,财源广进。
三、中华精神的凝聚力
关公信仰是华人区别于缅人的精神崇拜,是中华精神的凝聚力。缅甸是佛教国家,全国有90%的人口都是佛教徒,不同于华人的汉传佛教,缅甸佛教属于南传佛教又称为上座部佛教。虽然两者有区别,但是历史渊源相同,华人作为一支外来民族,排外心理很强,不愿意和缅人一样信仰佛教,因此在佛教信仰上没有形成统一的精神凝聚力。在奈温时期遭到最严重的缅化问题。华校都被收归国有,改为缅校,华人的节日风俗被禁止举办,华人的服饰穿着社团活动都被限制。我们在采访仰光果文学校的杨老师时他讲到:“一般用傣族的身份,在过年的时候不贴红纸,不敢贴,因为这是表示是华人,你跟他用中文讲话,他假装听不懂,也有能听得懂的,但是要强调自己是傣族或布依族,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家庭里,一般的华人无所谓。”[3]其次华人在高压的缅化下产生认同危机,入不入缅籍的问题,奈温时期的华人十分纠结,不入缅籍生活工作受限,遭到政府排斥,并沦为二等公民,但是入缅籍将丢掉自己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4] 华人最终不得不加入缅籍,而信仰关公是他们认为的中华之“根”,关公在“根”就没有断,关公象征着中华精神,拜关公体现出缅甸华人的民族凝聚力。目前缅甸华人较好的传承了中华文化,中华习俗已经成为缅甸最亮丽的风景,关公作为联系祖根的纽带从未断过。
奈温时期是缅甸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是华人开始被缅化的关键时期,缅甸华人面对政府政治上的高压,经济上的打压,文化上的缅化,关公信仰对当时的华人社会产生了特殊影响。拜关公成为华人开展社团的保护伞,是华人做生意的保护神,是华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经过五十多年的历史,当前缅甸的华人已经对缅甸产生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但是关公信仰依旧影响深远,成为老一代华人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家的情怀,成为年轻一代华人的民族之根。
参考文献
[1](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钟小鑫.都市中的熟人社会——缅甸曼德勒华人的生存场域、社会交往及其与缅人的族群关系[J].东南亚研究,2015(03):86-91.
[3]笔者在缅甸与仰光果文学校杨老师的访谈,2018年3月11日.
[4]夏玉清.当代缅甸华人社会的延续与变迁[J].东南亚纵横,2018(03):82-88.
作者简介
马耀飞(1991~),山西大同人,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编辑学、出版学、传播学。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