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钟启泉教授也曾作过这样精彩的阐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因此,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动态生成,课堂不再完全是预设“计划”的课堂,而应设计开放的教学方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平等的交流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才能生成一个更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 开放 课堂教学 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062-01
1 开放课眼,让生成更有目标
写文有“文眼”,立题有“题眼”,上课也有“课眼”。课眼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既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生长点”,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处”,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一课时,课伊始我用现实的、与学生生活话题相关的材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榜的相关材料组织课堂教學内容,我展示我国奖牌数:100枚,上届63枚,请同学们以上信息提出有关的分数或百分数的数学问题。学生先后提出了:
1.本届是上届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2.上届是本届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3.本届比上届多百分之几?
4.上届比本届少百分之几?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逐渐明确了学习的内容,主动生成学习目标,并学会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课,板书课题时我问:看到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什么叫圆?有的说:圆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有的说:圆的大小是由谁决定的?有的说: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形?教师见“课题”已出,便从中拓展:“想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可以自学课本。”教师进行点拔启导,学生通过画圆 、剪圆 、折圆、画直径和半径、量直径和半径等实验操作,讨论推断,自主解决疑难。这样从开放课眼开始,生成直指教学目标的探究问题,为主动构建新知创造条件。
2 开放内容,让生成更有空间
开放教学内容,就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走近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使这些“活”教材,为教学所用,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
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学具,摸一摸它的周长。问: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各抒已见,有不同意见,可以自由站起来补充,鼓励学生说出不同想法,表扬敢于暴露问题并及时改正的同学。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为三种方法:(1)长+宽+长+宽。(2)长×2+宽×2。(3)(长+宽)×2。最后让学生讨论得出:第三种方法计算最简便。
再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为每个学生准备学生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让学生认识这些人民币。结果,全班学生都能认识所发给的人民币。组织学生到学校小卖部去购买商品。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并在活动中适时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买了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余、缺多少钱。
课堂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更是精彩纷呈,令教师耳目一新。
3 开放过程,让生成更有亮点
数学教学过程要求教师教学不仅要重视自己“导”的设计,更要重视学生“学”的体验,关注学生“学”的情感、态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备课时预设的、主观的、封闭的程度,变成激活学生思维的、灵动的开放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提高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激活“亮点”资源。我在上《认识时间》这节课时,让学生5分5分地数出每个数字代表的时间。正当学生听的认真时,忽然听到有一个男生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数太繁了,只要记住四个数字就可以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在钟面上,12和6是对称的,分别表示整时和半时;3和9也是对称的,分别表示15分和45分。” “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由于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4 开放操作,让生成更有情境
操作即动手活动。不是唯一、封闭的,应是多面的,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教材对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和应用题解答等基础知识,基本上都只给出一种操作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吃透教材,把准要求,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操作学具,开放操作,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积极的情境中生成知识体系。
总而言之,“自主开放,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预设开放的数学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预设生成来一次美丽的邂逅,使其演绎得更加和谐,更加精彩。
【关键词】 开放 课堂教学 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062-01
1 开放课眼,让生成更有目标
写文有“文眼”,立题有“题眼”,上课也有“课眼”。课眼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既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生长点”,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处”,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一课时,课伊始我用现实的、与学生生活话题相关的材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榜的相关材料组织课堂教學内容,我展示我国奖牌数:100枚,上届63枚,请同学们以上信息提出有关的分数或百分数的数学问题。学生先后提出了:
1.本届是上届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2.上届是本届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3.本届比上届多百分之几?
4.上届比本届少百分之几?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逐渐明确了学习的内容,主动生成学习目标,并学会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课,板书课题时我问:看到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什么叫圆?有的说:圆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有的说:圆的大小是由谁决定的?有的说: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形?教师见“课题”已出,便从中拓展:“想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可以自学课本。”教师进行点拔启导,学生通过画圆 、剪圆 、折圆、画直径和半径、量直径和半径等实验操作,讨论推断,自主解决疑难。这样从开放课眼开始,生成直指教学目标的探究问题,为主动构建新知创造条件。
2 开放内容,让生成更有空间
开放教学内容,就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走近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使这些“活”教材,为教学所用,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
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学具,摸一摸它的周长。问: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各抒已见,有不同意见,可以自由站起来补充,鼓励学生说出不同想法,表扬敢于暴露问题并及时改正的同学。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为三种方法:(1)长+宽+长+宽。(2)长×2+宽×2。(3)(长+宽)×2。最后让学生讨论得出:第三种方法计算最简便。
再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为每个学生准备学生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让学生认识这些人民币。结果,全班学生都能认识所发给的人民币。组织学生到学校小卖部去购买商品。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并在活动中适时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买了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余、缺多少钱。
课堂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更是精彩纷呈,令教师耳目一新。
3 开放过程,让生成更有亮点
数学教学过程要求教师教学不仅要重视自己“导”的设计,更要重视学生“学”的体验,关注学生“学”的情感、态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备课时预设的、主观的、封闭的程度,变成激活学生思维的、灵动的开放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提高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激活“亮点”资源。我在上《认识时间》这节课时,让学生5分5分地数出每个数字代表的时间。正当学生听的认真时,忽然听到有一个男生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数太繁了,只要记住四个数字就可以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在钟面上,12和6是对称的,分别表示整时和半时;3和9也是对称的,分别表示15分和45分。” “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由于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4 开放操作,让生成更有情境
操作即动手活动。不是唯一、封闭的,应是多面的,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教材对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和应用题解答等基础知识,基本上都只给出一种操作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吃透教材,把准要求,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操作学具,开放操作,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积极的情境中生成知识体系。
总而言之,“自主开放,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预设开放的数学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预设生成来一次美丽的邂逅,使其演绎得更加和谐,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