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钟书先生有篇名文:《诗可以怨》。但怨念多了,自然会变成愤恨。根据汉代人对《诗经》的解释,里面许多篇章都是在发泄怨气、讥讽权贵,这就是所谓的“怨刺传统”。拿诗歌来议政不安全,但总有那不甘心将才华消耗于风花雪月中的勇敢诗人,维持着这一文学精神。
清嘉庆四年八月,翰林院编修洪亮吉被遣戍新疆,刚走到保定,就有圣旨追来,严命他“不许作诗、不许饮酒”。不许饮酒当然是防止酒壮诗人胆,任意挥斥。以皇帝之尊,竟然亲自下旨不许小臣作诗,足见洪氏之诗绝非等闲。
洪亮吉被发配的罪状,是他在太上皇帝乾隆驾崩后不久,就向军机大臣、成亲王永递交了一份《极言时政启》,请他转交给刚刚亲政的嘉庆皇帝。文中说,皇上你虽然除掉了和,看上去要一改乾隆末年的弊政,一新天下之耳目,其实只停留在口号上,“言路似通而未通,吏治欲肃而未肃”,不过是一种姿态罢了。嘉庆皇帝大怒,把他发配新疆,并说:“近日风气,往往好为议论,造作无根之谈,或见诸诗文”,必须惩戒。
诚如皇帝所说,当日议政之风的确存在,那是因为政治强人乾隆终于死去,再加上和倒台,强君权臣都成历史,文化高压政策仿佛见到缓解的希望,多年的积郁之气总算找到出口,言论一时活跃,洪亮吉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嘉庆对洪亮吉的处置,实际是杀鸡儆猴,他想要的,还是延续乾隆时代君强臣弱的局面。
不许文人作诗,嘉庆不是首创。北宋王安石变法,有一条就是科举中不考诗赋,后来干脆发布命令,凡士人传习诗赋者,杖一百。
这不是文学理念的争论,而是因为反对变法的人经常写诗抨击新法,偏偏他们的诗写得又很高明。苏东坡就是其中一个,他的作品甚多,读者甚众,流毒甚广,自然引起新党的猜忌,所以他们先在元丰年间制造了“乌台诗案”,欲置苏东坡于死地,绍圣年间新党二度掌权后又要打诗人的屁股。谁知没过多久,徽宗皇帝自己先按捺不住了。他作诗几首,发给大臣们欣赏,禁诗令自然不了了之。
南宋宁宗时,权奸史弥远为相,太子赵对他十分不满,史弥远在宁宗驾崩之后发动政变,另立新君,废赵为济王,不久又逼其自尽,这是轰动朝野的政变。当时有位书商陈起,编了一本《江湖集》,其中收入“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等直接指斥当朝宰相的句子,也有“九十日春晴景少,百千年事乱时多”这样对现状不满的话,史弥远大怒,便有圣旨禁止士大夫作诗,这是第二次诗禁。这一回,禁令执行了两年。
再说洪亮吉,他因言得罪,反而声价更高。发配出京之日,为他饯行的官员有数十名之多,甚至有位户部主事把自家宅院典当了300两银子,送给洪亮吉做盘费。从北京到伊犁,一路上迎来送往,不像是发配,倒像是出游。
有人劝他少说话,尤其不要作诗,洪亮吉不以为然。当然,上谕煌煌,他还是收敛了几天,但一到伊犁,立刻把不许作诗的禁令抛在脑后,写诗追忆流放路上的情景,其中第一首就说“平生每厌尘寰窄,天外如今一举头”,愤懑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嘉庆逐走了洪亮吉,本意是树威,却引发了寒蝉效应。后来皇帝自己说,自从办了洪亮吉,“言事者日渐其少”,即使有人发言,讲的也都是些鸡毛蒜皮,至于朝政得失、百姓疾苦,再没有人敢言直谏,朝中弥漫着对皇帝的失望与消极情绪,这在初登大宝的嘉庆皇帝看来,搞不好会使朝政弄到无法收拾的局面,无奈选择让步。
嘉庆五年春,京师久旱不雨,皇帝趁此机会表示了反思和改过的态度,说他又把洪亮吉的奏疏认真读了几遍,反复思量,觉得还是人家说得对,如今自己已经把原奏放在座右,时时观览,希望大家都向洪某人学习。当然,洪亮吉也被释放,创下了清代汉官流放时间最短的纪录。
不许作诗的本质是“禁止”,这是政治强人处理言论问题的做法。嘉庆没有强人的手段与资本,却秉承强人的思维,试图延续强人的统治手法,最终只能尴尬收场。
其实聪明的皇帝不会禁止诗人作诗,不但不禁,反而要提倡。当年钱名世攀援年羹尧,雍正帝就曾令满朝385位文臣写诗声讨,编成一本《名教罪人诗》,又让钱名世本人出钱,全国发行,令钱氏彻底从名誉上自我消灭——鼓励作诗,但为我所用,这才是强人之手段。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
清嘉庆四年八月,翰林院编修洪亮吉被遣戍新疆,刚走到保定,就有圣旨追来,严命他“不许作诗、不许饮酒”。不许饮酒当然是防止酒壮诗人胆,任意挥斥。以皇帝之尊,竟然亲自下旨不许小臣作诗,足见洪氏之诗绝非等闲。
洪亮吉被发配的罪状,是他在太上皇帝乾隆驾崩后不久,就向军机大臣、成亲王永递交了一份《极言时政启》,请他转交给刚刚亲政的嘉庆皇帝。文中说,皇上你虽然除掉了和,看上去要一改乾隆末年的弊政,一新天下之耳目,其实只停留在口号上,“言路似通而未通,吏治欲肃而未肃”,不过是一种姿态罢了。嘉庆皇帝大怒,把他发配新疆,并说:“近日风气,往往好为议论,造作无根之谈,或见诸诗文”,必须惩戒。
诚如皇帝所说,当日议政之风的确存在,那是因为政治强人乾隆终于死去,再加上和倒台,强君权臣都成历史,文化高压政策仿佛见到缓解的希望,多年的积郁之气总算找到出口,言论一时活跃,洪亮吉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嘉庆对洪亮吉的处置,实际是杀鸡儆猴,他想要的,还是延续乾隆时代君强臣弱的局面。
不许文人作诗,嘉庆不是首创。北宋王安石变法,有一条就是科举中不考诗赋,后来干脆发布命令,凡士人传习诗赋者,杖一百。
这不是文学理念的争论,而是因为反对变法的人经常写诗抨击新法,偏偏他们的诗写得又很高明。苏东坡就是其中一个,他的作品甚多,读者甚众,流毒甚广,自然引起新党的猜忌,所以他们先在元丰年间制造了“乌台诗案”,欲置苏东坡于死地,绍圣年间新党二度掌权后又要打诗人的屁股。谁知没过多久,徽宗皇帝自己先按捺不住了。他作诗几首,发给大臣们欣赏,禁诗令自然不了了之。
南宋宁宗时,权奸史弥远为相,太子赵对他十分不满,史弥远在宁宗驾崩之后发动政变,另立新君,废赵为济王,不久又逼其自尽,这是轰动朝野的政变。当时有位书商陈起,编了一本《江湖集》,其中收入“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等直接指斥当朝宰相的句子,也有“九十日春晴景少,百千年事乱时多”这样对现状不满的话,史弥远大怒,便有圣旨禁止士大夫作诗,这是第二次诗禁。这一回,禁令执行了两年。
再说洪亮吉,他因言得罪,反而声价更高。发配出京之日,为他饯行的官员有数十名之多,甚至有位户部主事把自家宅院典当了300两银子,送给洪亮吉做盘费。从北京到伊犁,一路上迎来送往,不像是发配,倒像是出游。
有人劝他少说话,尤其不要作诗,洪亮吉不以为然。当然,上谕煌煌,他还是收敛了几天,但一到伊犁,立刻把不许作诗的禁令抛在脑后,写诗追忆流放路上的情景,其中第一首就说“平生每厌尘寰窄,天外如今一举头”,愤懑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嘉庆逐走了洪亮吉,本意是树威,却引发了寒蝉效应。后来皇帝自己说,自从办了洪亮吉,“言事者日渐其少”,即使有人发言,讲的也都是些鸡毛蒜皮,至于朝政得失、百姓疾苦,再没有人敢言直谏,朝中弥漫着对皇帝的失望与消极情绪,这在初登大宝的嘉庆皇帝看来,搞不好会使朝政弄到无法收拾的局面,无奈选择让步。
嘉庆五年春,京师久旱不雨,皇帝趁此机会表示了反思和改过的态度,说他又把洪亮吉的奏疏认真读了几遍,反复思量,觉得还是人家说得对,如今自己已经把原奏放在座右,时时观览,希望大家都向洪某人学习。当然,洪亮吉也被释放,创下了清代汉官流放时间最短的纪录。
不许作诗的本质是“禁止”,这是政治强人处理言论问题的做法。嘉庆没有强人的手段与资本,却秉承强人的思维,试图延续强人的统治手法,最终只能尴尬收场。
其实聪明的皇帝不会禁止诗人作诗,不但不禁,反而要提倡。当年钱名世攀援年羹尧,雍正帝就曾令满朝385位文臣写诗声讨,编成一本《名教罪人诗》,又让钱名世本人出钱,全国发行,令钱氏彻底从名誉上自我消灭——鼓励作诗,但为我所用,这才是强人之手段。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