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要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加强阅读课的说、写练习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理解和感悟是不能形成的。还必须有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尤其是文学性强的篇章。更要在语言因素上下些工夫,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和欣赏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有足够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二年级第一学期《发烫的手指》为例,本课主要讲述了二百多年前,贝多芬在维也纳的一家简陋的旅馆里,全神贯注地练习弹琴的情景,赞扬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成名之后依然保持着勤奋、刻苦的好品质。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把“提出问题,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以及“结合文本,启发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感受贝多芬练琴的努力。”作为了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中,引导孩子走进文本,体会课文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着重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细致的描写,从而进行富有实效的语言实践,力求做到语言训练有重点,迁移练习有运用,做到“读、品、说”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通过资源的合理运用和以生为本的多元的互动教学,丰富学习经历,完善学习方式,少教多学,提升课堂品质。
一、钢琴引入,质疑问难
音乐是传达情感、反映生活的时间艺术,与文学有共同之处。课文由贝多芬的《月光曲》导入,配以课文《月光曲》插图导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用音、图、文三者结合起来感受,更容易领会到音乐带来的感觉,同时文与文相互穿插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使整个小学阶段有一定的连贯性。再此基础上,借助两段钢琴曲明白了两个抽象词语“高亢激昂”“委婉深沉”的意思,水到渠成。
二、概括表达,理清文脉
概括是语文能力的基础。通过概括能力的训练,能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还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在二年级上学期,应用给定句式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概括,渗透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感知环节,给出句式“因为(谁)_____________,所以手指发烫了。”初步了解手指发烫的原因。接着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想:他为什么能弹出这么优美的曲子呢?给出另一句式“贝多芬之所以曲子弹得很优美,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并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概括出来,初步体会贝多芬练琴的“努力”,对课文基本内容有清晰的了解。
阅读与表达的有机融合,不仅促进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三、结合视频,拓展表达
课文第三小节是本文重点段落,贝多芬究竟是怎样努力练琴的?从旅客看到的景象中,边读边思,抓住关键词“全神贯注”进行拓展,用找近义词代入句子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通过录像《海上钢琴师》视频了解“摩擦起热”的道理。然后以提供的词语“目不转睛、跳跃、摇晃、沉醉、美妙……”作为扶手,进行说话训练“贝多芬正全神貫注地弹着琴,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体会贝多芬是怎样全神贯注地弹琴。这层层递进的句子学习,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有训练朗读,又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
四、角色体验,互动表达
在学习“不时”“匆忙”时,为了体会贝多芬的争分夺秒。首先跟学生谈话讨论:贝多芬为什么经常不断地浸手?为什么不多泡一会?来说明贝多芬要抓紧时间。手指微微发烫,他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弹琴,接着师生互动,角色体验,师走入学生中以主人公的身份与学生互动,把学生带入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贝多芬当时的所思所想,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从中体会贝多芬的持之以恒。
五、依托文本,有序表达
对贝多芬究竟是怎样努力练琴的教学中,牢牢抓住描写贝多芬的语句,作为教学重点,三处画面的语言学习,引导学生精读,方法各有侧重,有拓展表达、谈话讨论、角色体验等,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语言,体会贝多芬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在研读完旅客看到他的努力的三个情景时。设计看图说话的训练,复述努力练琴的情景时,图配话,先是出示三句句子读一读,然后根据关键词进行复述,最后不看关键词直接看图说话,目的是为学生的复述搭好扶手,由扶到放。
六、朗读促情,迁移表达
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和升华情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课故事性较强,语言感染力不是很强,而手指发烫的原因:“原来,他弹得太久,十个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凉水冷却一下。”是本段的重点。因此我把这一句放在最后教学,通过读句子抓住关键词,深究发烫原因,感悟贝多芬的“真努力”。对句中的“太久”“都”等词一部分同学能够准确找出并能讲出自己的阅读体会,但也会有个别学生实在讲不出,因此在设计时,我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的原则为基点,由手指的动作幅度和发烫程度切入,递进式层层深入感悟贝多芬弹琴越来越投入,争分夺秒,手指越来越烫。在朗读时首先在情境化的师生合作读中,通过引导使学生披文入境,境中悟情,接着个别朗读,最后师生合作运用梯塔式朗读,把朗读训练推向高潮。
在此基础上,提供句式引导学生有机表达:深层次体会贝多芬的内心活动,与他的勤奋努力与坚持不懈。课结束之时,用问题:你愿意为贝多芬点赞吗?说出你的理由。再次让学生从中表达出在贝多芬身上学到了什么,既是对任务品质的学习,也是设计迁移运用的训练。最后,由老师讲述课前听到《生命交响曲》的由来,进一步感悟因为刻苦勤奋地练习所以有了美妙动听的乐曲。也跟课堂刚刚开始质疑的“发烫的手指和优美的琴声有什么联系”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做到首尾相应。这两个环节把领悟思想感情与表达见解、发展思维相融合,真正实现学生和文本心的交流、情的沟通、智的启迪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情智的升华。
以二年级第一学期《发烫的手指》为例,本课主要讲述了二百多年前,贝多芬在维也纳的一家简陋的旅馆里,全神贯注地练习弹琴的情景,赞扬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成名之后依然保持着勤奋、刻苦的好品质。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把“提出问题,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以及“结合文本,启发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感受贝多芬练琴的努力。”作为了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中,引导孩子走进文本,体会课文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着重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细致的描写,从而进行富有实效的语言实践,力求做到语言训练有重点,迁移练习有运用,做到“读、品、说”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通过资源的合理运用和以生为本的多元的互动教学,丰富学习经历,完善学习方式,少教多学,提升课堂品质。
一、钢琴引入,质疑问难
音乐是传达情感、反映生活的时间艺术,与文学有共同之处。课文由贝多芬的《月光曲》导入,配以课文《月光曲》插图导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用音、图、文三者结合起来感受,更容易领会到音乐带来的感觉,同时文与文相互穿插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使整个小学阶段有一定的连贯性。再此基础上,借助两段钢琴曲明白了两个抽象词语“高亢激昂”“委婉深沉”的意思,水到渠成。
二、概括表达,理清文脉
概括是语文能力的基础。通过概括能力的训练,能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还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在二年级上学期,应用给定句式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概括,渗透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感知环节,给出句式“因为(谁)_____________,所以手指发烫了。”初步了解手指发烫的原因。接着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想:他为什么能弹出这么优美的曲子呢?给出另一句式“贝多芬之所以曲子弹得很优美,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并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概括出来,初步体会贝多芬练琴的“努力”,对课文基本内容有清晰的了解。
阅读与表达的有机融合,不仅促进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三、结合视频,拓展表达
课文第三小节是本文重点段落,贝多芬究竟是怎样努力练琴的?从旅客看到的景象中,边读边思,抓住关键词“全神贯注”进行拓展,用找近义词代入句子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通过录像《海上钢琴师》视频了解“摩擦起热”的道理。然后以提供的词语“目不转睛、跳跃、摇晃、沉醉、美妙……”作为扶手,进行说话训练“贝多芬正全神貫注地弹着琴,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体会贝多芬是怎样全神贯注地弹琴。这层层递进的句子学习,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有训练朗读,又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
四、角色体验,互动表达
在学习“不时”“匆忙”时,为了体会贝多芬的争分夺秒。首先跟学生谈话讨论:贝多芬为什么经常不断地浸手?为什么不多泡一会?来说明贝多芬要抓紧时间。手指微微发烫,他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弹琴,接着师生互动,角色体验,师走入学生中以主人公的身份与学生互动,把学生带入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贝多芬当时的所思所想,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从中体会贝多芬的持之以恒。
五、依托文本,有序表达
对贝多芬究竟是怎样努力练琴的教学中,牢牢抓住描写贝多芬的语句,作为教学重点,三处画面的语言学习,引导学生精读,方法各有侧重,有拓展表达、谈话讨论、角色体验等,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语言,体会贝多芬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在研读完旅客看到他的努力的三个情景时。设计看图说话的训练,复述努力练琴的情景时,图配话,先是出示三句句子读一读,然后根据关键词进行复述,最后不看关键词直接看图说话,目的是为学生的复述搭好扶手,由扶到放。
六、朗读促情,迁移表达
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和升华情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课故事性较强,语言感染力不是很强,而手指发烫的原因:“原来,他弹得太久,十个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凉水冷却一下。”是本段的重点。因此我把这一句放在最后教学,通过读句子抓住关键词,深究发烫原因,感悟贝多芬的“真努力”。对句中的“太久”“都”等词一部分同学能够准确找出并能讲出自己的阅读体会,但也会有个别学生实在讲不出,因此在设计时,我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的原则为基点,由手指的动作幅度和发烫程度切入,递进式层层深入感悟贝多芬弹琴越来越投入,争分夺秒,手指越来越烫。在朗读时首先在情境化的师生合作读中,通过引导使学生披文入境,境中悟情,接着个别朗读,最后师生合作运用梯塔式朗读,把朗读训练推向高潮。
在此基础上,提供句式引导学生有机表达:深层次体会贝多芬的内心活动,与他的勤奋努力与坚持不懈。课结束之时,用问题:你愿意为贝多芬点赞吗?说出你的理由。再次让学生从中表达出在贝多芬身上学到了什么,既是对任务品质的学习,也是设计迁移运用的训练。最后,由老师讲述课前听到《生命交响曲》的由来,进一步感悟因为刻苦勤奋地练习所以有了美妙动听的乐曲。也跟课堂刚刚开始质疑的“发烫的手指和优美的琴声有什么联系”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做到首尾相应。这两个环节把领悟思想感情与表达见解、发展思维相融合,真正实现学生和文本心的交流、情的沟通、智的启迪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情智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