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小儿脑瘫的康复中,中医传统疗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洪学斌教授在治疗脑瘫患儿的临床实践中。针对脑瘫患儿下肢部肌张力高、肌力差、表现出特殊的病理性剪刀步态,严重时甚至导致步行功能障碍等问题。将传统的中医推拿手法规范、总结,提出了“解剪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脑瘫患儿的临床康复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剪刀步 脑性瘫痪 推拿治疗 解剪法
1 概述
2006年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定义脑性瘫痪是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语言、视听觉等多种障碍。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供给失调型、混合型和其他,包括墙刚型、迟缓型、振颤型等。根据肢体受影响的范围分为:单肢瘫、偏瘫、三肢瘫、四肢瘫、截瘫、双瘫。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新生儿病死率的降低,本病呈现上升的趋势,并成为儿童主要的致残原因,已越来越受到人们及儿科医生的重视。
针对本病而采取的康复手段越来越多,中医的康复治疗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北京按摩医院儿童康复科更是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瘫患儿,在应用西医先进康复技术的同时,注重发挥中医特色,最早开创了推拿治疗小儿脑瘫的先河。脑瘫患儿由于肌力和肌张力的异常,病理反射的出现,原始反射的持续存在以及继发的挛缩畸形等因素,其步行常表现出特殊的病理性步态,严重时甚至导致步行功能障碍,帮助脑瘫儿童建立和改善步行能力是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主要目的之一。
北京按摩医院特色专家、主任医师洪学斌教授近五十年来,在按摩治疗适用于儿科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小儿脑性瘫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按摩手法。1990年于《中国医药学报》第一期发表的论文《推拿治疗100例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获国际论文证书,先后著述出版了《婴童按摩要术》、《婴童按摩图谱》,参与编写《按摩全书》、《按摩驻颜全书》、《按摩治疗学》;曾在各报刊杂志发表过30多篇学术论文;多次到波兰、挪威等国家讲学,深受广大学员、读者及国际友人的好评,为按摩疗法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洪学斌教授针对脑瘫患儿下肢剪刀步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推拿方法‘解剪法’,并将之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有关的20例病例总结汇报如下。
2 临床资料
2.1诊断标准①明确的妊娠期、新生儿期的高危因素。如早产、难产、产后窒息、黄疸等。②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或相应的并发症。如肢体瘫痪、功能障碍、智力低下、癫痫、失语、斜视等。③体检有相应的异常体征,姿势反射异常,病理反射阳性、畸形等。④CT、MRI示脑组织有异常。⑤特殊检查:快速分腿法,患儿仰卧位,医者双手置于患儿两膝内侧,快速向外分腿,内收肌痉挛的患儿可感明显阻力,难于外展。
2.2操作程序与方法解剪法是针对大腿内收肌痉挛而创建的一组疗效突出的特色手法,具体操作如下:患儿仰卧位,一助手固定一侧下肢,医者对另一下肢进行操作。双下肢交替进行。
2.2.1医者将患儿第一足趾屈曲,顺势屈膝屈髋,大腿外展,尽量使膝关节贴近床面,医者掌根或拇指拨揉痉挛紧张的大腿内收肌群。
2.2.2在感大腿内收肌略有松弛时,将屈曲的膝关节被动伸直固定于外展位,重复拨揉痉挛紧张的大腿内收肌群。
2.2.3在感内收肌略有松弛时,将下肢的外展角度逐步被动加大,当外展有抵抗时,再屈膝拨揉紧张的大腿内收肌。
2.2.4被动加大外展角度后再重复以上第2、3组手法,直至最大限度,以患儿耐受为度。
2.3疗效判定显效:双下肢内收肌肌张力下降,股角趋于正常;下肢肌力增加,主动运动增多,联合反应消失。有效:双下肢内收肌肌张力下降,股角增大,下肢肌力增加。无效:患儿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3 治疗结果
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
4 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脑瘫儿童中下肢痉挛呈剪刀样在双瘫及四肢瘫的儿童占有较大比例,多见于痉挛型及混合型脑瘫儿童。主要因为下肢肌张力高,以大腿内收肌痉挛为主则两下肢内收,难于外展,股角变小;以腓肠肌痉挛为主则表现尖足,足背屈障碍,足背角增大;以股四头肌痉挛为主则下肢伸直,髋、膝关节屈曲运动障碍,髋部肌肉痉挛,屈髋运动障碍,双下肢痉挛还常存在联合反应,直接影响到脑瘫儿童的站立、行走功能。
洪老在长期诊治脑性瘫痪儿童中摸索出一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快速分腿法”,儿童仰卧位,医者手推儿童双膝内侧迅速外展,正常儿可自然外展,脑瘫儿童则因内收肌紧张,而外展阻力增大。这一方法不仅具有诊断意义还可预测患儿的预后,如脑瘫儿童快速分腿试验可达900以上,则具备行走条件而预后佳。反之则不具备行走条件,很难完成独立行走,预后差。
通过解剪法的应用患儿下肢功能改善。以大腿内收肌群张力下降,股角增大最为明显。因肌张力的下降,下肢运动阻力减小,患儿可自主支配运动并逐渐能够抑制双下肢的病理性联合反应而获得步行能力。本组复合性的手法采用了中医推拿的拨、揉、拔伸、运动等手法。
4.1拨法具有一定的刺激,在一定的肌肉组织上失术可激发被失术肌肉组织的功能,产生主动运动。
4.2揉法特点和缓渗透,软坚散结,可促进痉挛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4.3拔伸法可直接牵张痉挛的肌肉组织,在本组手法中虽没有直接加以描述,但贯穿始终,每一步操作都是在拔伸牵拉的基础上进行的。
4.4运动法在本组手法中利用了下肢远端足趾关节的屈曲运动轻松避开了来自对抗肌群的阻力,而使下肢呈屈曲状态。这一方法医者操作轻松,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对患儿关节的硬性损伤。反复的屈伸运动达到了滑利关节,防止关节挛缩的目的。两下肢交替进行固定一侧,活动另一侧可有效抑制患儿下肢的联合反应。
以上手法综合作用,使紧张的肌肉组织得以放松,直接解决了下肢的尖足、剪刀样步态。另外本组手法的应用还刺激了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建。根据神经系统的反射弧理论,手法刺激某一局部,局部感受器将刺激经传人神经发送至中枢神经(非损伤脑细胞),中枢神经在经过统合分析将指令通过传出神经送达局部效应器(肌肉)而产生收缩运动。所以推拿按摩的反复刺激信号可以诱使脑瘫儿童的大脑皮层中逐步建立起一个新的反射模式。
在20例临床资料中,双瘫儿童恢复好于四肢瘫儿童。原因是双瘫儿童可借助上肢完成扶站扶行动作。较比四肢瘫的儿童具有一定的主动运动优势。由此提示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要整体调节,对症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关键词 剪刀步 脑性瘫痪 推拿治疗 解剪法
1 概述
2006年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定义脑性瘫痪是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语言、视听觉等多种障碍。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供给失调型、混合型和其他,包括墙刚型、迟缓型、振颤型等。根据肢体受影响的范围分为:单肢瘫、偏瘫、三肢瘫、四肢瘫、截瘫、双瘫。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新生儿病死率的降低,本病呈现上升的趋势,并成为儿童主要的致残原因,已越来越受到人们及儿科医生的重视。
针对本病而采取的康复手段越来越多,中医的康复治疗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北京按摩医院儿童康复科更是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瘫患儿,在应用西医先进康复技术的同时,注重发挥中医特色,最早开创了推拿治疗小儿脑瘫的先河。脑瘫患儿由于肌力和肌张力的异常,病理反射的出现,原始反射的持续存在以及继发的挛缩畸形等因素,其步行常表现出特殊的病理性步态,严重时甚至导致步行功能障碍,帮助脑瘫儿童建立和改善步行能力是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主要目的之一。
北京按摩医院特色专家、主任医师洪学斌教授近五十年来,在按摩治疗适用于儿科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小儿脑性瘫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按摩手法。1990年于《中国医药学报》第一期发表的论文《推拿治疗100例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获国际论文证书,先后著述出版了《婴童按摩要术》、《婴童按摩图谱》,参与编写《按摩全书》、《按摩驻颜全书》、《按摩治疗学》;曾在各报刊杂志发表过30多篇学术论文;多次到波兰、挪威等国家讲学,深受广大学员、读者及国际友人的好评,为按摩疗法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洪学斌教授针对脑瘫患儿下肢剪刀步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推拿方法‘解剪法’,并将之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有关的20例病例总结汇报如下。
2 临床资料
2.1诊断标准①明确的妊娠期、新生儿期的高危因素。如早产、难产、产后窒息、黄疸等。②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或相应的并发症。如肢体瘫痪、功能障碍、智力低下、癫痫、失语、斜视等。③体检有相应的异常体征,姿势反射异常,病理反射阳性、畸形等。④CT、MRI示脑组织有异常。⑤特殊检查:快速分腿法,患儿仰卧位,医者双手置于患儿两膝内侧,快速向外分腿,内收肌痉挛的患儿可感明显阻力,难于外展。
2.2操作程序与方法解剪法是针对大腿内收肌痉挛而创建的一组疗效突出的特色手法,具体操作如下:患儿仰卧位,一助手固定一侧下肢,医者对另一下肢进行操作。双下肢交替进行。
2.2.1医者将患儿第一足趾屈曲,顺势屈膝屈髋,大腿外展,尽量使膝关节贴近床面,医者掌根或拇指拨揉痉挛紧张的大腿内收肌群。
2.2.2在感大腿内收肌略有松弛时,将屈曲的膝关节被动伸直固定于外展位,重复拨揉痉挛紧张的大腿内收肌群。
2.2.3在感内收肌略有松弛时,将下肢的外展角度逐步被动加大,当外展有抵抗时,再屈膝拨揉紧张的大腿内收肌。
2.2.4被动加大外展角度后再重复以上第2、3组手法,直至最大限度,以患儿耐受为度。
2.3疗效判定显效:双下肢内收肌肌张力下降,股角趋于正常;下肢肌力增加,主动运动增多,联合反应消失。有效:双下肢内收肌肌张力下降,股角增大,下肢肌力增加。无效:患儿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3 治疗结果
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
4 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脑瘫儿童中下肢痉挛呈剪刀样在双瘫及四肢瘫的儿童占有较大比例,多见于痉挛型及混合型脑瘫儿童。主要因为下肢肌张力高,以大腿内收肌痉挛为主则两下肢内收,难于外展,股角变小;以腓肠肌痉挛为主则表现尖足,足背屈障碍,足背角增大;以股四头肌痉挛为主则下肢伸直,髋、膝关节屈曲运动障碍,髋部肌肉痉挛,屈髋运动障碍,双下肢痉挛还常存在联合反应,直接影响到脑瘫儿童的站立、行走功能。
洪老在长期诊治脑性瘫痪儿童中摸索出一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快速分腿法”,儿童仰卧位,医者手推儿童双膝内侧迅速外展,正常儿可自然外展,脑瘫儿童则因内收肌紧张,而外展阻力增大。这一方法不仅具有诊断意义还可预测患儿的预后,如脑瘫儿童快速分腿试验可达900以上,则具备行走条件而预后佳。反之则不具备行走条件,很难完成独立行走,预后差。
通过解剪法的应用患儿下肢功能改善。以大腿内收肌群张力下降,股角增大最为明显。因肌张力的下降,下肢运动阻力减小,患儿可自主支配运动并逐渐能够抑制双下肢的病理性联合反应而获得步行能力。本组复合性的手法采用了中医推拿的拨、揉、拔伸、运动等手法。
4.1拨法具有一定的刺激,在一定的肌肉组织上失术可激发被失术肌肉组织的功能,产生主动运动。
4.2揉法特点和缓渗透,软坚散结,可促进痉挛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4.3拔伸法可直接牵张痉挛的肌肉组织,在本组手法中虽没有直接加以描述,但贯穿始终,每一步操作都是在拔伸牵拉的基础上进行的。
4.4运动法在本组手法中利用了下肢远端足趾关节的屈曲运动轻松避开了来自对抗肌群的阻力,而使下肢呈屈曲状态。这一方法医者操作轻松,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对患儿关节的硬性损伤。反复的屈伸运动达到了滑利关节,防止关节挛缩的目的。两下肢交替进行固定一侧,活动另一侧可有效抑制患儿下肢的联合反应。
以上手法综合作用,使紧张的肌肉组织得以放松,直接解决了下肢的尖足、剪刀样步态。另外本组手法的应用还刺激了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建。根据神经系统的反射弧理论,手法刺激某一局部,局部感受器将刺激经传人神经发送至中枢神经(非损伤脑细胞),中枢神经在经过统合分析将指令通过传出神经送达局部效应器(肌肉)而产生收缩运动。所以推拿按摩的反复刺激信号可以诱使脑瘫儿童的大脑皮层中逐步建立起一个新的反射模式。
在20例临床资料中,双瘫儿童恢复好于四肢瘫儿童。原因是双瘫儿童可借助上肢完成扶站扶行动作。较比四肢瘫的儿童具有一定的主动运动优势。由此提示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要整体调节,对症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