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增腰椎间盘突出症 按摩治疗
自2001 年~2006 年, 作者采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5 例, 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成部分65 例, 男97 例, 女68例; 年龄18 岁以下2 例, 19~30 岁18 例, 31~60 岁141例, 60 岁以下4 例; 有长期从事腰部用力劳动史者145例, 有明显外伤史者17 例, 原因不明者3 例。病程1 年以下者19 例, 1~5 年者43 例, 5 年以上者103 例。
1.2 症状体征以腰痛为主者125 例, 腰痛并向单侧下肢后侧放射者81 例, 腰痛向双侧下肢后侧放射者14 例; 腰柱侧弯、肌肉痉挛者134 例, 棘间脊柱旁压痛者132 例,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97 例,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者89 例, 单下肢肌力减退者98 例,股四头肌与腓肠肌肌腱反射减弱者47 例, 大小便无力者1 例。
1.3 X 线检查本组165 例均摄腰椎正、侧位片,结果示腰椎侧弯95 例, 腰椎关节紊乱者42 例, 生理曲度变直或减小者96 例, 椎间孔变形者112 例, 椎间隙变窄者72 例, L4- 5 上下关节突骨质增生者110例, L4- 5 椎体前缘骨质增生者49 例, L1- 2 椎体压缩性骨折者21 例。
1.4 CT 扫描本组165 例行CT 扫描, 果示中央型突出者59 例, 侧向突出者106 例, 突出并钙化者38 例。
2 治疗方法
2.1 DQC- 3 对抗式DZQ- 型多功能电动牵引机牵引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 固定腰及双髂部后牵引,牵引重量根据个体差异一般12~45kg。使用间断牵引法, 每日1 次, 每次15~30 分钟。
2.2 坐位定点旋转法(以棘突向左偏歪为例) 患者坐位,两下肢自然分开, 脚面和小腿、小腿和大腿要自然相互成近90°角。一助手面对患者站立, 两腿夹住患者右侧大腿, 双手压住患者右侧大腿根部, 维持患者正坐姿态。术者坐于患者正后面, 先用双拇指或单拇指角诊法查清偏歪棘突, 然后术者将左上肢自患者左腋下绕出, 将手掌压患者颈后, 用手挟持患者右肩部, 同时嘱患者双脚踏地, 臀部正坐不准移位。在术者用右手拇指扣住偏向左侧的棘突, 左手按拉患者颈部, 使患者身体前屈的同时, 继续向左侧旋转, 并用右手大拇指顺势向相反方向顶偏歪的棘突,当听到“啪”的一声响, 检查偏歪棘突得以纠正即为旋转成功。
2.3 斜扳法患难夫妻者侧卧, 患侧在上, 上肢自然放于胸前。术者立于患者前面, 一手按住患者肩部, 另一手按住患者患侧臀部, 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 使患者腰部被动旋转( 被动旋转方向应和脊柱扭伤方向相反) , 当听到“啪”的一声响, 并且查清脊柱扭转得以纠正, 即为斜扳成功。斜扳法主要在于纠正偏歪的L5 椎体。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按杨占辉等的评价法评定疗效,即将评分相加,得总分(20 分), 分值越小, 疗效越差, 优为分值16 分, 良为15- 11 分, 可为10- 6 分,差为5- 0 分。
3.2 疗效评定结果本组165 例, 1 次治愈者7 例,1 次显效者56 例, 10- 15 次治愈者84 例, 15 次以上者74 例。经1- 3 年随访, 按上述标准评定, 16 分者91 例, 为优; 15- 11 分者32 例, 为良; 10- 6 分者20例, 为可; 5- 0 分者10 例, 为差。
4 讨论
4.1 优越性腰椎间盘突出后, 一方面导致不稳定及椎管狭窄,产生椎间及椎孔结构紊乱; 另一方面,突出物的局限性刺激,产生无菌性炎症,炎症产物刺激周围韧带、关节囊、肌肉等, 引起脊柱生理曲度的代偿性改变, 形成恶性循环。俯卧轴位牵引法可使后纵韧带和破裂的纤维环紧张而产生内推力, 也可使椎间隙增宽, 为突出的髓核还纳提供发要空间, 还可纠正椎间小关节紊乱及滑膜嵌顿。坐位定点旋转和斜扳法可使偏歪的棘突、旋转的椎体、侧弯的脊柱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上。两种方法结合应用, 可调节腰椎后小关节功能紊乱、半脱位、脊柱侧弯, 松解关节囊及肌肉痉挛, 改变突出物、周围组织和神经根的关系, 减轻局部组织损伤、充血、水肿、缓解疼痛, 有利于椎管结构及腰椎活动功能的恢复。
4.2 适应症( 1) 病程短或病程虽长但症状及体征较轻患难夫妻者。( 2) 由于全身疾病或局部皮肤疾病不能施行手术者。
4.3 禁忌症有骨折、结核、肿瘤、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或牵拉症状。
参考文献
[1] 杨占辉, 孙建华, 丁浩.腰住间盘突出症的评分法疗效评定标准.颈腰痛杂志,1999;1( 20) :20
[2]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织损伤.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64~68
[3]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213
自2001 年~2006 年, 作者采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5 例, 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成部分65 例, 男97 例, 女68例; 年龄18 岁以下2 例, 19~30 岁18 例, 31~60 岁141例, 60 岁以下4 例; 有长期从事腰部用力劳动史者145例, 有明显外伤史者17 例, 原因不明者3 例。病程1 年以下者19 例, 1~5 年者43 例, 5 年以上者103 例。
1.2 症状体征以腰痛为主者125 例, 腰痛并向单侧下肢后侧放射者81 例, 腰痛向双侧下肢后侧放射者14 例; 腰柱侧弯、肌肉痉挛者134 例, 棘间脊柱旁压痛者132 例,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97 例,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者89 例, 单下肢肌力减退者98 例,股四头肌与腓肠肌肌腱反射减弱者47 例, 大小便无力者1 例。
1.3 X 线检查本组165 例均摄腰椎正、侧位片,结果示腰椎侧弯95 例, 腰椎关节紊乱者42 例, 生理曲度变直或减小者96 例, 椎间孔变形者112 例, 椎间隙变窄者72 例, L4- 5 上下关节突骨质增生者110例, L4- 5 椎体前缘骨质增生者49 例, L1- 2 椎体压缩性骨折者21 例。
1.4 CT 扫描本组165 例行CT 扫描, 果示中央型突出者59 例, 侧向突出者106 例, 突出并钙化者38 例。
2 治疗方法
2.1 DQC- 3 对抗式DZQ- 型多功能电动牵引机牵引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 固定腰及双髂部后牵引,牵引重量根据个体差异一般12~45kg。使用间断牵引法, 每日1 次, 每次15~30 分钟。
2.2 坐位定点旋转法(以棘突向左偏歪为例) 患者坐位,两下肢自然分开, 脚面和小腿、小腿和大腿要自然相互成近90°角。一助手面对患者站立, 两腿夹住患者右侧大腿, 双手压住患者右侧大腿根部, 维持患者正坐姿态。术者坐于患者正后面, 先用双拇指或单拇指角诊法查清偏歪棘突, 然后术者将左上肢自患者左腋下绕出, 将手掌压患者颈后, 用手挟持患者右肩部, 同时嘱患者双脚踏地, 臀部正坐不准移位。在术者用右手拇指扣住偏向左侧的棘突, 左手按拉患者颈部, 使患者身体前屈的同时, 继续向左侧旋转, 并用右手大拇指顺势向相反方向顶偏歪的棘突,当听到“啪”的一声响, 检查偏歪棘突得以纠正即为旋转成功。
2.3 斜扳法患难夫妻者侧卧, 患侧在上, 上肢自然放于胸前。术者立于患者前面, 一手按住患者肩部, 另一手按住患者患侧臀部, 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 使患者腰部被动旋转( 被动旋转方向应和脊柱扭伤方向相反) , 当听到“啪”的一声响, 并且查清脊柱扭转得以纠正, 即为斜扳成功。斜扳法主要在于纠正偏歪的L5 椎体。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按杨占辉等的评价法评定疗效,即将评分相加,得总分(20 分), 分值越小, 疗效越差, 优为分值16 分, 良为15- 11 分, 可为10- 6 分,差为5- 0 分。
3.2 疗效评定结果本组165 例, 1 次治愈者7 例,1 次显效者56 例, 10- 15 次治愈者84 例, 15 次以上者74 例。经1- 3 年随访, 按上述标准评定, 16 分者91 例, 为优; 15- 11 分者32 例, 为良; 10- 6 分者20例, 为可; 5- 0 分者10 例, 为差。
4 讨论
4.1 优越性腰椎间盘突出后, 一方面导致不稳定及椎管狭窄,产生椎间及椎孔结构紊乱; 另一方面,突出物的局限性刺激,产生无菌性炎症,炎症产物刺激周围韧带、关节囊、肌肉等, 引起脊柱生理曲度的代偿性改变, 形成恶性循环。俯卧轴位牵引法可使后纵韧带和破裂的纤维环紧张而产生内推力, 也可使椎间隙增宽, 为突出的髓核还纳提供发要空间, 还可纠正椎间小关节紊乱及滑膜嵌顿。坐位定点旋转和斜扳法可使偏歪的棘突、旋转的椎体、侧弯的脊柱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上。两种方法结合应用, 可调节腰椎后小关节功能紊乱、半脱位、脊柱侧弯, 松解关节囊及肌肉痉挛, 改变突出物、周围组织和神经根的关系, 减轻局部组织损伤、充血、水肿、缓解疼痛, 有利于椎管结构及腰椎活动功能的恢复。
4.2 适应症( 1) 病程短或病程虽长但症状及体征较轻患难夫妻者。( 2) 由于全身疾病或局部皮肤疾病不能施行手术者。
4.3 禁忌症有骨折、结核、肿瘤、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或牵拉症状。
参考文献
[1] 杨占辉, 孙建华, 丁浩.腰住间盘突出症的评分法疗效评定标准.颈腰痛杂志,1999;1( 20) :20
[2]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织损伤.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64~68
[3]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