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为重视创造能力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做法。
一、激发创新欲望
人人都具有创新潜能,然而,一些人能创造,而另一些人却不能创造,这首先与一个人的创新欲望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开始。
1.展示创新意义
创新的根本意义在于发展,一门科学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展示创新的意义,不断强化学生的这一认识,从而激发其强烈的创新欲望。如在讲授微积分时,我们适当介绍了微积分发展史;微积分几乎同时在英国(由牛顿创立)和德国(由莱布尼兹创立)诞生,然而由于莱布尼兹又为微积分创造了先进的符号系统使德国在微积分诞生后约一个世纪就将该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领先于几乎与自己同时创立了微积分的英国。学生从中领悟了创新的意义,激发了他的创造欲望。
2.提出创新问题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教师所提问题的性质密切相关,具有一定难度和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內部机制。
3.营造创新氛围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推动创新的力量常常来自于创新主体的外部,例如国家之间的竞争往往引起军备竞赛。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新、促进创新的氛围:
(1)竞争我们改变了过去老师提问或出题后再由老师点名让同学回答或上黑板板演的做法,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言、自由上黑板板演,学生不需举手,老师也不再指名,而是谁先想好谁自己站起来发言,谁先做好谁先自己上黑板板演。在这样环境下,学生积极思考,争先发言,创新欲望强烈。
(2)交流经常性地组织小组交流、讨论。由于讨论时大家都想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且相互之间思维碰撞,促使大家积极思考、积极求异求优。
(3)鼓励:当一个学生有了创新的想法或创新的解题方案时,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如当一个学生的解法特别优异、具有极强的创造性时,我们甚至可以用其名字命名该解法,这也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创造欲望。
二、传授创新方法
想创造,还要会创造。要使学生会创造必须让学生掌握创造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创造思维方法的教学。
逻辑思维虽然对于创造来说必不可少,但它不能导致创造,创造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等。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训练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重视这些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
应该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基本形式,而在运用这些思维进行创造的过程中,则要用到更为具体的方法归纳、类比、想像、猜想、直觉、灵感等,这些方法在创造性机制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应更加深入,要教会学生更加具体地操作,让学生掌握创造发明的具体的程序化的方法。否则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定性的创造层面,而不能深入、不能导致真正的创造。
三、创设创造机会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一次次创新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创新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创新机会:
1.采用发现式教学,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数学学习
许多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本身就是精彩的创造过程。教学中,教师采用发现式教学,用“再创造”的方式处理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2.在练习题中增加探索性问题
长期以来,无论是教科书还是教学参考资料在练习题配备方面,主要侧重于逻辑思维训练的问题,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试题很少。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改选陈题,重新编拟一些非常规的、开放性的、探索性的问题供学生训练。以下五类问题是培养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精神的良好索材:①由己知条件判断结论是否存在的探索性问题;②推广结论的探索性问题;③条件未知的探索性问题;④缺少信息的探索性问题;⑤未给出结论的探索性问题。
四、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按照创新的程度可以分成两个不同层次:“再发现”(广义、教育意义)与“创造”(严格意义、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培养“再发现式创造”能力开始逐步向培养严格意义下的“创造”能力迈进。能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即使是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终究是属于"再发现"范畴,这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真正的目标是要学生学会真正的“创造”,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在离散的情境下发习陜司题、铸入灵魂。要使"创新"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努力。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数学竞赛,还可以引导学生经常地总结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并在一定基础上开展写作数学小论文活动,然后举行一定规模的学术报告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层次。
一、激发创新欲望
人人都具有创新潜能,然而,一些人能创造,而另一些人却不能创造,这首先与一个人的创新欲望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开始。
1.展示创新意义
创新的根本意义在于发展,一门科学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展示创新的意义,不断强化学生的这一认识,从而激发其强烈的创新欲望。如在讲授微积分时,我们适当介绍了微积分发展史;微积分几乎同时在英国(由牛顿创立)和德国(由莱布尼兹创立)诞生,然而由于莱布尼兹又为微积分创造了先进的符号系统使德国在微积分诞生后约一个世纪就将该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领先于几乎与自己同时创立了微积分的英国。学生从中领悟了创新的意义,激发了他的创造欲望。
2.提出创新问题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教师所提问题的性质密切相关,具有一定难度和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內部机制。
3.营造创新氛围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推动创新的力量常常来自于创新主体的外部,例如国家之间的竞争往往引起军备竞赛。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新、促进创新的氛围:
(1)竞争我们改变了过去老师提问或出题后再由老师点名让同学回答或上黑板板演的做法,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言、自由上黑板板演,学生不需举手,老师也不再指名,而是谁先想好谁自己站起来发言,谁先做好谁先自己上黑板板演。在这样环境下,学生积极思考,争先发言,创新欲望强烈。
(2)交流经常性地组织小组交流、讨论。由于讨论时大家都想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且相互之间思维碰撞,促使大家积极思考、积极求异求优。
(3)鼓励:当一个学生有了创新的想法或创新的解题方案时,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如当一个学生的解法特别优异、具有极强的创造性时,我们甚至可以用其名字命名该解法,这也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创造欲望。
二、传授创新方法
想创造,还要会创造。要使学生会创造必须让学生掌握创造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创造思维方法的教学。
逻辑思维虽然对于创造来说必不可少,但它不能导致创造,创造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等。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训练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重视这些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
应该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基本形式,而在运用这些思维进行创造的过程中,则要用到更为具体的方法归纳、类比、想像、猜想、直觉、灵感等,这些方法在创造性机制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应更加深入,要教会学生更加具体地操作,让学生掌握创造发明的具体的程序化的方法。否则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定性的创造层面,而不能深入、不能导致真正的创造。
三、创设创造机会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一次次创新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创新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创新机会:
1.采用发现式教学,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数学学习
许多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本身就是精彩的创造过程。教学中,教师采用发现式教学,用“再创造”的方式处理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2.在练习题中增加探索性问题
长期以来,无论是教科书还是教学参考资料在练习题配备方面,主要侧重于逻辑思维训练的问题,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试题很少。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改选陈题,重新编拟一些非常规的、开放性的、探索性的问题供学生训练。以下五类问题是培养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精神的良好索材:①由己知条件判断结论是否存在的探索性问题;②推广结论的探索性问题;③条件未知的探索性问题;④缺少信息的探索性问题;⑤未给出结论的探索性问题。
四、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按照创新的程度可以分成两个不同层次:“再发现”(广义、教育意义)与“创造”(严格意义、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培养“再发现式创造”能力开始逐步向培养严格意义下的“创造”能力迈进。能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即使是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终究是属于"再发现"范畴,这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真正的目标是要学生学会真正的“创造”,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在离散的情境下发习陜司题、铸入灵魂。要使"创新"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努力。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数学竞赛,还可以引导学生经常地总结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并在一定基础上开展写作数学小论文活动,然后举行一定规模的学术报告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