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游戏是一种让幼儿在趣味游戏中获得科学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游戏活动。本文分析了科学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并提出了几个在实际运用中的建议。
关键词:科学游戏;幼儿学前教育;运用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受到教育行业和家长的重视。然而目前的学前教育的教学模式过于贴近小学教育的形式,即以知识点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法,这并不符合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心智发育特点。学前教育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目前教育行业重点研究的课题,科学游戏的教学概念也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对象。
一、科学游戏的含义及意义
科学游戏指的是没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和固定流程,穿插着一定科学基础知识,对幼儿的智力有一定启蒙意义的趣味游戏。科学游戏能够通过一定的趣味性吸引幼儿的参与兴趣,同时激发幼儿对未知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促使幼儿主动地通过想象和动手实践进行游戏的过程。同时,科学游戏还能够促进幼儿在游戏中思考生活常识和探索科学知识,对幼儿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启蒙作用。幼儿阶段的思考模式具有非常具体化的特点,科学游戏也正是利用幼儿这一天性特点,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和探索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行为而不受限制,能够使幼儿的情绪放松同时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学前教育中就可以根据科学游戏的理念,进行幼儿教育游戏的设计,利用幼儿对未知世界天生的好奇心,使幼儿在活动实践中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主动对周围事物或者简单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索。幼儿在科学游戏中兴趣高,主动性强,也就能有效地发挥主体作用和激发主观能动性,幼儿的探索、求知欲望和潜在的智力能力也能够有效地激发和培养[1]。
二、科学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运用重点
(一)科学游戏设计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科学游戏选择或者设计中最首要的原则,保证游戏中的科学事实准确合理,同时也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与认知发展规律,不能过于困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过于困难使幼儿难以找到游戏的突破口,也就失去对游戏的兴趣,更有可能打击了幼儿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使幼儿不愿意再参与到游戏中,遏制了幼儿的探索天性。过于简单则会使幼儿迅速地解决游戏设置,使幼儿没有从游戏时间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利于幼儿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在开展游戏中,既要保证游戏的趣味性,又要保证有一定的科学性,充分发挥科学游戏对幼儿的启蒙作用。
例如在进行有关动物知识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幼师讲,幼儿听得枯燥,因此注意力难以集中,同时也难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幼师就可以进行一个游戏的教学活动。幼师在黑板上贴出很多动物的图片,然后由教师描述动物的特征。比如说这个动物有几条腿,会不会飞,是生活在陆地还是水中等动物特点。让幼儿在图片中能找到对应的动物,并且猜出这个动物的名称。在游戏中隐藏着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点,但是又需要幼儿在观察中与图片进行比对分析,最终找到正确答案,使幼儿在探索中巩固学到的科学知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
(二)科学游戏设计的趣味性
在科学游戏的设计中,需要兼顾游戏的趣味性,不能因为追求科学知识的融入而使游戏趣味性降低,否则最终游戏又会变成说教式的科学知识学习。趣味性是游戏本身固有的特性,具有趣味性的游戏不仅仅是幼儿,也能成功地吸引成年人。游戏在科学游戏的选择或者设计师,需要以幼儿的天性特点和兴趣点为出发点和坚持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游戏。
幼儿的兴趣点主要有几个表现形式。第一,带有一定神秘意义和悬念性的游戏活动,因此有时就可以进行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将动物的模型放在箱子里,让幼儿在看不见的情况下根据手摸到的形状和特点猜测是什么。第二,动手创造的游戏:幼师可以提供积木,让幼儿自己盖房子,要求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美观性。第三,带有竞赛性的游戏,例如智力竞赛、字謎竞赛等。这些游戏的设置及带有趣味性,又在趣味性中培养了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开发[2]。
(三)游戏设计的活动性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是活泼好动的,比起教室更喜欢在校园里跑、跳等活动。因此,幼师在游戏的设计中也要兼顾幼儿大脑上的智力活动和身体上的运动,将两者结合,有利于幼儿在解放天性的同时,达到科学游戏的教育目的。例如幼师就可以将幼儿带到校园中进行“踩影子”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会想尽各种办法踩到小伙伴的影子,在游戏中幼儿对“光与影”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直观上的认识,在亲身体验中也能够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阶段中教师需要认识到科学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特点设计适合幼儿发展的科学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与探索兴趣和欲望,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辉.科学游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时代教育,2017(14):207-207.
[2]陈利妹.分析科学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启迪与智慧:教育版(中),2019(2):14-14.
关键词:科学游戏;幼儿学前教育;运用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受到教育行业和家长的重视。然而目前的学前教育的教学模式过于贴近小学教育的形式,即以知识点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法,这并不符合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心智发育特点。学前教育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目前教育行业重点研究的课题,科学游戏的教学概念也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对象。
一、科学游戏的含义及意义
科学游戏指的是没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和固定流程,穿插着一定科学基础知识,对幼儿的智力有一定启蒙意义的趣味游戏。科学游戏能够通过一定的趣味性吸引幼儿的参与兴趣,同时激发幼儿对未知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促使幼儿主动地通过想象和动手实践进行游戏的过程。同时,科学游戏还能够促进幼儿在游戏中思考生活常识和探索科学知识,对幼儿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启蒙作用。幼儿阶段的思考模式具有非常具体化的特点,科学游戏也正是利用幼儿这一天性特点,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和探索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行为而不受限制,能够使幼儿的情绪放松同时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学前教育中就可以根据科学游戏的理念,进行幼儿教育游戏的设计,利用幼儿对未知世界天生的好奇心,使幼儿在活动实践中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主动对周围事物或者简单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索。幼儿在科学游戏中兴趣高,主动性强,也就能有效地发挥主体作用和激发主观能动性,幼儿的探索、求知欲望和潜在的智力能力也能够有效地激发和培养[1]。
二、科学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运用重点
(一)科学游戏设计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科学游戏选择或者设计中最首要的原则,保证游戏中的科学事实准确合理,同时也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与认知发展规律,不能过于困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过于困难使幼儿难以找到游戏的突破口,也就失去对游戏的兴趣,更有可能打击了幼儿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使幼儿不愿意再参与到游戏中,遏制了幼儿的探索天性。过于简单则会使幼儿迅速地解决游戏设置,使幼儿没有从游戏时间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利于幼儿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在开展游戏中,既要保证游戏的趣味性,又要保证有一定的科学性,充分发挥科学游戏对幼儿的启蒙作用。
例如在进行有关动物知识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幼师讲,幼儿听得枯燥,因此注意力难以集中,同时也难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幼师就可以进行一个游戏的教学活动。幼师在黑板上贴出很多动物的图片,然后由教师描述动物的特征。比如说这个动物有几条腿,会不会飞,是生活在陆地还是水中等动物特点。让幼儿在图片中能找到对应的动物,并且猜出这个动物的名称。在游戏中隐藏着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点,但是又需要幼儿在观察中与图片进行比对分析,最终找到正确答案,使幼儿在探索中巩固学到的科学知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
(二)科学游戏设计的趣味性
在科学游戏的设计中,需要兼顾游戏的趣味性,不能因为追求科学知识的融入而使游戏趣味性降低,否则最终游戏又会变成说教式的科学知识学习。趣味性是游戏本身固有的特性,具有趣味性的游戏不仅仅是幼儿,也能成功地吸引成年人。游戏在科学游戏的选择或者设计师,需要以幼儿的天性特点和兴趣点为出发点和坚持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游戏。
幼儿的兴趣点主要有几个表现形式。第一,带有一定神秘意义和悬念性的游戏活动,因此有时就可以进行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将动物的模型放在箱子里,让幼儿在看不见的情况下根据手摸到的形状和特点猜测是什么。第二,动手创造的游戏:幼师可以提供积木,让幼儿自己盖房子,要求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美观性。第三,带有竞赛性的游戏,例如智力竞赛、字謎竞赛等。这些游戏的设置及带有趣味性,又在趣味性中培养了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开发[2]。
(三)游戏设计的活动性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是活泼好动的,比起教室更喜欢在校园里跑、跳等活动。因此,幼师在游戏的设计中也要兼顾幼儿大脑上的智力活动和身体上的运动,将两者结合,有利于幼儿在解放天性的同时,达到科学游戏的教育目的。例如幼师就可以将幼儿带到校园中进行“踩影子”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会想尽各种办法踩到小伙伴的影子,在游戏中幼儿对“光与影”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直观上的认识,在亲身体验中也能够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阶段中教师需要认识到科学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特点设计适合幼儿发展的科学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与探索兴趣和欲望,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辉.科学游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时代教育,2017(14):207-207.
[2]陈利妹.分析科学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启迪与智慧:教育版(中),2019(2):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