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高就业率成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在追求高就业率的过程中,多数职业学校却忽视学生就业力的比拼。文章首先阐述了就业率与就业力的含义及关系,然后分别从职校学生的就业优势和就业劣势两方面论述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力现状,最后从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四个主体入手提出了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力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四位一体”的共同努力,逐步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力。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就业率 就业力
21世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社会公众正在逐渐转变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众多职业教育专家面前,职校毕业生“高就业率,但低就业力”。就业率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众多职业学校只注重追求高就业率,忽视就业力,是职业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指标。《纲要》的颁布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实现职业教育高就业率向高就业力的转变势在必行。
一、就业率与就业力
不管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一直是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发展规模和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从校级领导的政绩考核到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估无不唯“就业率”马首是瞻,受就业压力和“就业率”的影响,不少职业院校盲目追求“高就业率”,急于将毕业生推向劳动力市场,却忽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要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就必须重新审视就业率与就业力的关系。所谓就业率是指年度毕业生中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就业力则是近年来频繁出现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概念。“就业力”即就业竞争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及做好工作的能力。[1]就业力不同于就业率,它更偏重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后的职业发展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应成为衡量职业院校的关键指标,代替传统单一的就业率指标。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认清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思想上重视培养学生“就业力”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承担起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的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
二、我国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首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而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得以提升,中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随着东南沿海经济复苏,东部地区、珠三角地区普遍出现“用工荒”,用人单位提供较为丰厚的待遇吸引了大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眼球,说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相当广阔,就业形势十分乐观。一些人才稀缺的热门专业的职校学生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订一空,与本科生“就业难”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次,职校毕业生的用人成本比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低。企业出于生产成本的考虑,在一般性的操作岗、行政岗位,更愿意聘用职校生,因为职校毕业生在学校培养期间已经通过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形式使学生亲身参与生产实践,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其技能水平能满足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管理需求,上岗后可直接安排使用,一定程度上节约培训成本。此外,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纲要》指出专业设置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等,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对提高职校学生的就业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劣势
文化基础薄弱,自我定位不准,发展潜力受制约。据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中职学生入学时英语、数学没有达到初二及格水平,还有不少没达到小学四年级水平。[2]这说明职校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当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知识的欠缺会限制职校生的晋升,影响职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前途。职校毕业生普遍缺乏自信,很多毕业生认为本科生都很难找到好工作,职校生的就业成功率就更低,不敢投简历、更不敢面试,表现出自卑、焦躁、懈怠等消极心理。由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发现,70%以上的毕业生都去民营、三资企业从事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作,仅5%左右的学生进入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关,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许多毕业生都放弃专业、放弃自身的优势和特长。[3]而自我定位过高也使不少学生妄自尊大,择业标准要求三高:高工资、高福利、高地位,对于很多公司抛出的橄榄枝不予理会,想一步登上管理岗位而屡屡受挫。
三、职校生就业力培养途径分析
(一)职业院校承担培养学生就业力的重要责任
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要紧贴市场需求,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职责衔接,理性面对热门专业、新兴专业的未来走向,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雖然职业学校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要解决职校生文化基础薄弱的问题,课程设置上文化课课时要与专业课课时持平或略高于专业课,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职业院校的文化课教学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教授学生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理工类专业的语文教学可侧重于设备、机器的流程学习,将产品说明书、操作说明书作为语文学习材料,提高学生对于说明书操作流程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数学教学更要贴近专业,利用数学逻辑和数学关系解决专业理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英语教学要侧重于专业术语、专业会话的学习。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场所,职业学校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先进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操作设备,保障学生都能参与到仿真的职业环境中,亲历生产活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实训教师必须具有企业基层工作经验,拥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就业指导课程要贯穿整个职业教育阶段,使学生确定正确的职业定位、了解自己,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通过就业指导传授学生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是提升學生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企业应积极响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通过参与学校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直接影响学校专业设置与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使学校的专业建设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缩短专业技能与工作技能的差距。企业根据用人需求,与学校签订培养合同,进行订单培养,增强企业人才后备力量,强化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应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化管理。《纲要》第六章第十五条明确强调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等。在此大背景下,企业应率先响应国家号召,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深化工学结合层次,制定校企合作配套规章制度,明确企业、学校、政府三方职责权限,规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内容、目标及职责任务、考核评估等,建立科学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力评价体系。
(三)学生自身努力是提升就业力的关键因素
首先,学生应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知识的习得是靠后天培养获得的,遗传因素奠定知识习得的生理基础。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但并不代表不能培养学习能力。学生要树立“勤能补拙”的观点,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克服厌学情绪,通过寻找学习兴趣、爱好等方法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其次,职校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除具备专业技能外,职校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养成勤勤恳恳的工作学习态度,培养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职校学生要确立从基层到管理的职业发展路径,“吃得了苦,爬得起来”,稳扎稳打,逐步发展自己。最后,职校学生要注意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职校学生应利用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等平台锻炼自己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四)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提升就业力的重要保障
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办学机制。重视对行业企业关键岗位和工种的技能要求,针对技能型人才制定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不断明细和强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信号,并通过市场机制传递给人才供给方的职业院校,使其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4]政府引导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反映能力,从而缩小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缺口,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越来越趋近于“地方化”,职业教育必须服务地方经济,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应适当下放职业院校的招生自主权、办学自主权等权利,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灵活性,使职业院校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政府应采用税收优惠、名誉奖励等方式表彰优秀企事业单位与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建立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制度,营造出社会、学校、政府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力的培养与提高任重而道远,是一个系统浩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学生等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上,共同担负起提高就业质量这一重任。深刻认识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力不足这一现实,客观分析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努力建设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增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力”,实现职业教育的真正价值,发挥其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2009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N].济南时报,2010-01-07:B09.
[2]邵敏.分层次教学在中职文化课教学中的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2).
[3]黄光杰,陈烽.关于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力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91.
[4]曾湘泉,王霆.职校生就业力培养与就业战略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8-10-20:72.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就业率 就业力
21世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社会公众正在逐渐转变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众多职业教育专家面前,职校毕业生“高就业率,但低就业力”。就业率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众多职业学校只注重追求高就业率,忽视就业力,是职业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指标。《纲要》的颁布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实现职业教育高就业率向高就业力的转变势在必行。
一、就业率与就业力
不管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一直是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发展规模和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从校级领导的政绩考核到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估无不唯“就业率”马首是瞻,受就业压力和“就业率”的影响,不少职业院校盲目追求“高就业率”,急于将毕业生推向劳动力市场,却忽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要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就必须重新审视就业率与就业力的关系。所谓就业率是指年度毕业生中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就业力则是近年来频繁出现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概念。“就业力”即就业竞争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及做好工作的能力。[1]就业力不同于就业率,它更偏重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后的职业发展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应成为衡量职业院校的关键指标,代替传统单一的就业率指标。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认清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思想上重视培养学生“就业力”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承担起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的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
二、我国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首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而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得以提升,中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随着东南沿海经济复苏,东部地区、珠三角地区普遍出现“用工荒”,用人单位提供较为丰厚的待遇吸引了大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眼球,说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相当广阔,就业形势十分乐观。一些人才稀缺的热门专业的职校学生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订一空,与本科生“就业难”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次,职校毕业生的用人成本比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低。企业出于生产成本的考虑,在一般性的操作岗、行政岗位,更愿意聘用职校生,因为职校毕业生在学校培养期间已经通过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形式使学生亲身参与生产实践,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其技能水平能满足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管理需求,上岗后可直接安排使用,一定程度上节约培训成本。此外,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纲要》指出专业设置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等,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对提高职校学生的就业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劣势
文化基础薄弱,自我定位不准,发展潜力受制约。据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中职学生入学时英语、数学没有达到初二及格水平,还有不少没达到小学四年级水平。[2]这说明职校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当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知识的欠缺会限制职校生的晋升,影响职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前途。职校毕业生普遍缺乏自信,很多毕业生认为本科生都很难找到好工作,职校生的就业成功率就更低,不敢投简历、更不敢面试,表现出自卑、焦躁、懈怠等消极心理。由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发现,70%以上的毕业生都去民营、三资企业从事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作,仅5%左右的学生进入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关,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许多毕业生都放弃专业、放弃自身的优势和特长。[3]而自我定位过高也使不少学生妄自尊大,择业标准要求三高:高工资、高福利、高地位,对于很多公司抛出的橄榄枝不予理会,想一步登上管理岗位而屡屡受挫。
三、职校生就业力培养途径分析
(一)职业院校承担培养学生就业力的重要责任
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要紧贴市场需求,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职责衔接,理性面对热门专业、新兴专业的未来走向,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雖然职业学校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要解决职校生文化基础薄弱的问题,课程设置上文化课课时要与专业课课时持平或略高于专业课,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职业院校的文化课教学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教授学生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理工类专业的语文教学可侧重于设备、机器的流程学习,将产品说明书、操作说明书作为语文学习材料,提高学生对于说明书操作流程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数学教学更要贴近专业,利用数学逻辑和数学关系解决专业理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英语教学要侧重于专业术语、专业会话的学习。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场所,职业学校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先进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操作设备,保障学生都能参与到仿真的职业环境中,亲历生产活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实训教师必须具有企业基层工作经验,拥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就业指导课程要贯穿整个职业教育阶段,使学生确定正确的职业定位、了解自己,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通过就业指导传授学生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是提升學生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企业应积极响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通过参与学校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直接影响学校专业设置与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使学校的专业建设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缩短专业技能与工作技能的差距。企业根据用人需求,与学校签订培养合同,进行订单培养,增强企业人才后备力量,强化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应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化管理。《纲要》第六章第十五条明确强调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等。在此大背景下,企业应率先响应国家号召,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深化工学结合层次,制定校企合作配套规章制度,明确企业、学校、政府三方职责权限,规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内容、目标及职责任务、考核评估等,建立科学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力评价体系。
(三)学生自身努力是提升就业力的关键因素
首先,学生应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知识的习得是靠后天培养获得的,遗传因素奠定知识习得的生理基础。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但并不代表不能培养学习能力。学生要树立“勤能补拙”的观点,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克服厌学情绪,通过寻找学习兴趣、爱好等方法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其次,职校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除具备专业技能外,职校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养成勤勤恳恳的工作学习态度,培养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职校学生要确立从基层到管理的职业发展路径,“吃得了苦,爬得起来”,稳扎稳打,逐步发展自己。最后,职校学生要注意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职校学生应利用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等平台锻炼自己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四)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提升就业力的重要保障
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办学机制。重视对行业企业关键岗位和工种的技能要求,针对技能型人才制定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不断明细和强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信号,并通过市场机制传递给人才供给方的职业院校,使其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4]政府引导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反映能力,从而缩小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缺口,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越来越趋近于“地方化”,职业教育必须服务地方经济,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应适当下放职业院校的招生自主权、办学自主权等权利,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灵活性,使职业院校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政府应采用税收优惠、名誉奖励等方式表彰优秀企事业单位与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建立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制度,营造出社会、学校、政府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力的培养与提高任重而道远,是一个系统浩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学生等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上,共同担负起提高就业质量这一重任。深刻认识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力不足这一现实,客观分析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努力建设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增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力”,实现职业教育的真正价值,发挥其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2009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N].济南时报,2010-01-07:B09.
[2]邵敏.分层次教学在中职文化课教学中的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2).
[3]黄光杰,陈烽.关于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力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91.
[4]曾湘泉,王霆.职校生就业力培养与就业战略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8-10-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