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需要数学,数学又为实践生活服务。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上学生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彼此间的交流,共享着彼此间的资源,实现了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了发现和成功的快乐。现就在教学实践中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同行商榷。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有效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数学领域的卓越成绩,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概率时,我把4个红球,2个白球放在一个不透明的袋中,让全班同学每人都随机摸出一个,记下每次摸出的颜色,从而让学生理解概率,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参与,记忆也比较深。在这一堂课中,我还设置了两个人玩“抢18”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18,谁就得胜。这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望。
2 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快乐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并且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老师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男孩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到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代数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3 创新设计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如“我是小小设计师”这节课,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课堂活动: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创新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4 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5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自我探索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七巧板》中,教师事先让学生上网查询课件,得到了可操作EXE文件,和电脑教師合作,放入学生的电脑网络,安排一节,让学生去拼七巧板,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讲,学生死记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新型作业和试题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权力,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总之,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积累生活生产中应用数学知识,方法的实例,广泛猎取数学信息,想方设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切实上好每一堂课。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有效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数学领域的卓越成绩,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概率时,我把4个红球,2个白球放在一个不透明的袋中,让全班同学每人都随机摸出一个,记下每次摸出的颜色,从而让学生理解概率,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参与,记忆也比较深。在这一堂课中,我还设置了两个人玩“抢18”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18,谁就得胜。这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望。
2 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快乐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并且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老师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男孩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到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代数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3 创新设计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如“我是小小设计师”这节课,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课堂活动: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创新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4 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5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自我探索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七巧板》中,教师事先让学生上网查询课件,得到了可操作EXE文件,和电脑教師合作,放入学生的电脑网络,安排一节,让学生去拼七巧板,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讲,学生死记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新型作业和试题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权力,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总之,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积累生活生产中应用数学知识,方法的实例,广泛猎取数学信息,想方设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切实上好每一堂课。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