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帕就是这么排戏的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kjkf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访李默然之子李龙吟
  翻看那一页页泛黄的笔记,如同一次对李默然先生的精神拜访。
  翻阅这一本本小小的笔记,感佩老一辈艺术家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
  李龙吟手捧父亲的笔记说道:“父亲每天排练完都要记,你看这都是以角色的身份记的日记,他生活在这个角色中。那一代的演员是这么排戏的。结果和陆帕排了《酗酒者莫非》,我发现人家就是这么排戏的。”
  戏剧,要回到原点
  “李默然戏剧生涯展”全国巡回展上海站10月13日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院展厅启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表示,李默然展览在上戏举办,而他的儿子李龙吟出演的《酗酒者莫非》正在上戏实验剧院演出,这是巧合,也是必然。上海剧协主席杨绍林认为,李默然先生的戏剧生涯展在上海举办很有意义,尤其是在中国话剧110周年之际。“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那就走进‘李默然戏剧生涯展’。”
  2007年,中国话剧百年华诞之际,李默然被授予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李龙吟回忆道:“父亲特别看重上海‘白玉兰’,2007年‘白玉兰’颁给他终身成就奖的时候,当时他已经病了,正在化疗中,但他说这个奖我得亲自去。”因李龙吟正忙于演出前的排练,于是笔者特别约了《酗酒者莫非》首演后的第二天上午,再深入地聊一聊。
  李龙吟回忆,父亲是5年前的11月18日去世的,整理父亲遗物时,才发现了他的这些笔记,一共有五十多本,里面有排戏的笔记,甚至还有手写的诗歌。因为李龙吟也是做戏剧的,所以他深知这些笔记的珍贵。
  说着,他去展示橱柜中拿出了李默然《尤利烏斯伏契克》的排练笔记。这一本排练笔记是现在发现的李默然笔记中记得最详细的。笔记时间从1954年1月26日到1954年5月16日,长达5个月,约4万字,其中包括第一次剧组会导演讲话,个人的角色分析,每天排练的心得,到北京观摩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心得,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座谈会记录,苏联专家看过戏后给李默然的留言,一直到第一次连排结束……这是研究李默然艺术经历和1954年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排演话剧经过的珍贵资料。
  李龙吟手捧父亲的笔记,指着笔记上的文字……他说:“父亲每天排练完都要记,你看这都是以角色的身份记的日记,他生活在这个角色中。那一代的演员是这么排戏的。结果和陆帕排了《酗酒者莫非》,我发现人家就是这么排戏的。我们现在完全不按规矩办事,但他们还在按规矩排戏。国家话剧院杨申说过,西方导演现在排的东西,我们也排过,我们给玩丢了。我们现在戏剧要想排出高质量的东西,要怎么做?首先,要回到原点。这不能投机取巧,也不可能投机取巧。国家现在提倡工匠精神,艺术家就是工匠,就得注重细节,才能出好东西。”
  正是出于对这种精神的崇敬,李龙吟才想把这些笔记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艺术家不是一天养成的,艺术家也不能靠刷脸的。全国巡展的同时,李龙吟还做了相关讲座,题目是“从帅哥到泰斗”。李龙吟指了指身后父亲的照片,“和他同时代的帅哥有的是,为什么没有成为泰斗?因为你没下这功夫。我不能说李默然这功夫是正确的,但,它一定是正确的之一。反正你得下功夫”。
  陆帕这戏讲得太牛了
  说到《酗酒者莫非》,本来李龙吟是被请去做编剧的,因为陆帕想找个编剧在他波兰语剧本翻译稿的基础上再做调整。后来李龙吟发现,陆帕天天改剧本,他没法弄,而且陆帕跟演员说,你们不要念我的台词,觉得不合适就改,变成你们自己的话,你们要是不变成自己的话,我能听出来,我就会不满意。
  李龙吟一看,让演员自己改,这就没他什么事了,没想到陆帕来找他,问他想不想演个角色。李龙吟笑着说:“陆帕说我挺合适演警察,对词的时候就让我对警察的词。警察我很熟,我当过文化局长,经常和公安局长在一起。”
  《酗酒者莫非》排了四个月,李龙吟感叹,真是学到太多了,让他的戏剧观念都完全改变了。
  李龙吟说:“我看过很多戏的排练,真的跟他不在一个层面上。咱们导演和演员排戏,说的是这段戏的主题是什么,你要做到什么。陆帕从不跟你谈这些,而是说,你现在是怎么想的?这句话你是在什么情况下想的?这人是谁?你说话时有没有想过他的反应?你不是你自己,你是他眼中的你,你要变成他眼中的你,观众才会从他的角度来看你。”
  “为什么我们很多演员都演结果?因为导演先把结果告诉你了。陆帕不告诉你,他跟你讲过程、讲心理、讲感受,所以他的戏特别细致。只要这时候心理对了、感受对了、台词对了,你们就继续往下演,具体要达到什么目的,是导演的事。咱们导演老批评演员,让他们不要演结果,那你别告诉他啊。”
  “记得排警察审讯莫非那段戏。排戏前陆帕问我,喝酒吗,喝醉过吗?我说太多了。难受吗?——难受。喝完后悔吗?——后悔。他说,好,我就怕你不喝酒、没喝醉过,莫非就是你年轻的时候,你这个警察看见喝醉了酒的莫非,一定要同情他,他犯法了你要处理他,但你这时候觉得他是可以被原谅的,因为你也醉过。”
  “一开始我排的时候,‘莫非’冲我发火,我就拍桌子让他回去。但陆帕说,如果一个人醉了就不会害怕,你是个警察,不会吓唬个喝醉的人,他发火,你就笑,让他别发火,挥挥手让他回去。——这太对了,这戏讲得太牛了!”
  “昨天上午,陆帕说王学兵,你要给观众这个感觉,你这个蚌,喝多了就打开,忽然你清醒了就又关上,观众想看你打开什么样,你又把它合上,你要永远演这个状态。这四个月,学兵被陆帕弄苦了,中间休息时,他衣服全湿透了。这个戏,王学兵真是脱胎换骨。”
其他文献
回忆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便是一出戏。它也许是残酷的,也许是跳跃的,但它也可以是温柔的。它是叙述者口袋里藏着的把戏,袖子里的花招,然而不同于舞台上的魔术师给予的是看似真实的幻觉,回忆可以给予的是,幻觉下的真实。  这是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中叙述者同时也是主人公汤姆的开场白。在阅读剧本的时候,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背景下生活的艰辛与残酷扑面而来,我们读到的是在狭窄的屋檐下因争吵而被掩盖的亲情
期刊
昆笛之变  不是所有笛子都适用于昆曲。笛子的历史几乎与中国音乐同步演进,在昆曲前时代的戏剧形态中,笛子已经是主奏乐器了。昆笛材质以五年龄苦竹、白竹为佳;相较于梆笛,其管径较大、管身亦长,音色于浑厚、柔婉、清脆、亮堂、穿透力之间游刃有余。这种笛子在传统民乐、宗教音乐中也常用,因昆曲之缘故,今多称之为曲笛。昆笛在当代最大的变化,是由平均孔变成非平均孔。  一笛翻七调。笛有六个音孔(按指孔),传统曲笛六
期刊
曲牌的文辞由句、读、韵分割成若干文句,转换成乐谱后,一般情况下一文句对应一乐句。有时在加衬、板式等因素作用下,一乐句可能包含两文句,或者一文句的词段处板位较密而形成两个乐句。乐句结束时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结束音,在曲牌性质、功能、用法等不同范畴内,乐句结音有一些规律可供探索。  结音的概念  整篇乐谱的结构从大到小可划分为乐段、乐句、乐节、乐音等若干部分,通过节拍、附点等技术措施(如工尺谱的板眼符号
期刊
摘 要:当代戏剧叙事体现出了多元融合与自由开放的新特点。正是这两大特点,使得当代西方戏剧舞台呈现枝繁叶茂的荣景,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德国戏剧《金龙》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金龙》戏剧文本的分析,结合实际舞台演出,归纳出其主要叙事特点,体现为现实与象征,真实与虚幻,幻觉与反幻觉三个方面。并以《金龙》为例,探究当代戏剧叙事的新发展与新思路。  关键词:德国戏剧;叙事观念;叙事手法  当代德国剧
期刊
仲呈祥:好剧重在引领,要反对一味迎合。越迎合,民众的审美情趣越败坏。败坏了民众的审美情趣,反过来刺激创作者不清醒创作,生产格调更低、品位更低的作品。这样一来,中华民族的审美创造和文化鉴赏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至今尚未从这个怪圈当中彻底走出来。  张曼君:作为戏剧工作者,我们应该“退回”到我们民族审美系统当中去。我觉得所谓的退守,真正要把握的是回归到我们民族自己的审美系統中。我以为
期刊
谷好好:戏曲艺术要实现创新发展,传承重要,传播更重要。今天的戏曲“走出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唱念做打和服饰脸谱的表面化展示,更要把戏曲本体最核心的美学特质展现出来,输出的是中国文化,展示的是中国精神,彰显的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王珮瑜:不管是我们敬重的艺术家、老师,我们的家人,还是(对京剧完全不了解的)白丁、需要培養的新观众,你要用你自己熟悉的方式让他们理解你,这是需要时间的,不要着急。  
期刊
导演通过中国人讲了一个人类的故事  孙孟晋(文艺评论家)  看完《酗酒者莫非》,非常喜欢,久违的沉痛感觉。回家路上我还很激动,被深深地触动了。尽管是史铁生的文本,但这完全是陆帕风格的一部戏,超越了孤独与绝望这种表层的表达,直击人性本身,更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互相需要与互相害怕的关系。影像投放与实拍影像天衣无缝,结构上的变化也很好,演员、尤其王学兵的表演非常好。将近5小时的戏,其实一点也不冗长,或者说它
期刊
克里斯蒂安·陆帕,这位波兰的剧场巨擘终于来上海了。其实,从《假面·玛丽莲》、《伐木》到《英雄广场》,他已经数度来华,这一次上海戏剧学院将他2017全新创作的《酗酒者莫非》邀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正在紧张復排的陆帕,抽空来接受采访。只见他,满头银丝,神情严肃,不说话时,一副沉思状,然而一说到戏,他就眼里放光、滔滔不绝,仿佛是被戏剧点亮了,而他亦用戏剧点亮我们。  问:史铁生小说《关于一部以电影作
期刊
郭宝昌:受访那么多次,我每次都还要讲讲我的初心和目标,我就是想把年轻人弄进来,我就希望年轻人肯于掏兜、肯于买票、肯于进剧场。(如果)他看完了京剧《大宅门》觉得,哇,京劇很好看嘛,以后有这样的戏我还要看,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我们人人有这样的初心和目标,年轻人一定会靠拢你的,京剧何愁不繁荣。
期刊
玛丽-海伦娜·艾斯蒂安:从《摩诃婆罗多》到《战场》,不是简单缩减,而是浓缩。彼得·布鲁克只是要與人分享那有意思的一刻,他希望大家看完戏后变成更好、更自由的人。彼得永远不指点你做什么,而是给予你指引。彼得在剧场里寻找什么?他希望人们可以聆听静默,这静默不是强加于人的,而是所有人可以分享的。当你的叙事足够强大,那么人们就可以做到静下心来去聆听静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