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体视觉艺术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wj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媒体视觉艺术的发展演化变得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不同的媒体形态发挥各自作用,并在发展中不断相互融合,不同的媒体形式时而分散,时而聚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视觉艺术效果。
  回顾媒体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媒体的视觉艺术是逐渐从静态走向动态的。从过去的书画、纸质媒体的静态形式,到现在的有声屏幕,如电视、电影、电脑、手机等一切屏幕式的动态效果,再到正处于发展中的3D技术,多维立体虚拟空间等等,科技赋予人类新的更多的展示形态。如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触及的媒体形态,既有传统的纸媒,也有进入高科技领域的新媒体。媒体的视觉艺术,因各類媒体的融合发展与交错使用而具有了很多新的特点。
  艺术的“抢眼球”与阅读的舒适度
  有一个过去经常被媒体所强调的词,叫做“视觉冲击力”,其主要意义在于强调媒体在竞争中利用形式与内容来争夺读者眼球。在媒体发展过程中,很多媒体都经历了一个追逐视觉冲击力的时代。如今,视觉冲击力依然在媒体视觉艺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2019年热门电影《流浪地球》,被很多业界人士和影迷所称赞,认为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飞跃。虽然电影并不能算作媒体,但从屏幕视觉的角度来说,它与今天的媒体融合发展有着诸多联系,在艺术表现上与屏幕式的媒体发展息息相关。今天的融媒体可以从电影方面学到很多东西。《流浪地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缘于它的视觉艺术,创造性的表达给观众带来了艺术的震撼。借用这一事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的屏幕式艺术表达,无论是媒体也好,非媒体也好,依然需要视觉冲击力,需要更加深广的视觉艺术来展现。那么作为媒体而存在电视、电脑、手机、甚至繁华路段上高耸的电子广告屏,都同样需要“抢眼球”式的视觉艺术,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视觉的表现力也史无前例地丰富而强大,人们对视觉艺术的期待也更高。
  然而与过去不太一样的是,经历了若干年的发展变化,纸质媒体经历了一个从追求信息量到寻找精准度的过程。因为过快的发展也使一些媒体变得喧闹、杂乱,甚至肤浅,一度成为一些媒体带给人们的负面印象。在媒体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阅读心理也在寻找着一种回归,寻找着某种令人舒适而宁静的东西,这使得媒体在视觉发展上开始进行理性的思考:光有“视觉冲击力”似乎还不够。
  当我们翻开一本杂志时,第一印象常常并非来自于理性的分析,人们不一定在第一时间去判断它是否符合某种美学标准,而是感性地去体验它,看它是否让人觉得舒服。评价一个媒体来自视觉艺术的效果时,主观上看起来很舒服的艺术形式,往往也符合客观的美学规律,那些特别受人喜爱的美感呈现,往往也经得起理性的推敲。以杂志为例,页边距的留白比例占页面大小多少,是判断是否让版式看起来舒服的原因之一;一个版面内如果有两篇到三篇文章,它们之间如何切割,在无形中体现了媒体艺术的审美取向;两篇文章之间的划分比例,一个图片安插在文字之中,图的大小占文章的面积、版面的面积比例是,是否符合黄金分割比……一切美学意义都无形地含在各种科学比例之间,杂志的版式在白纸黑字的一页纸内,体现着最为简单、最为基本的视觉艺术。倒推10到15年,纸媒还处在追求信息量的年代,纸媒也曾经把各种信息尽可能地加大,而不顾一页纸内是否有留白的艺术需要,一切以信息量最大化为标准。而今天,一本杂志的意义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它的精度和深度上,放弃了对信息量的追求,形式上也为视觉审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现在人们用电脑和手机的时间可能比报纸和杂志多了很多,对于屏幕的视觉艺术,比对静态的纸期待更高。屏幕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从二维空间拓展到包括时间的延续,相对来说冲击力比纸媒更加强大,但在视觉舒适性方面,却有更多的难度需要挑战。
  移动媒体的视觉冲击力继承了电视、电影、电脑等屏幕视觉艺术,但画面更小,所以也有很多特殊性:
  首先,手机屏幕作为移动媒体,不能在一个显示屏下展示过多信息,为了扩展信息量,往往采用滑动下翻的阅读方式。也就是说,它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长条状的接续视觉艺术,这种形式对于其他传统媒体和其他屏幕来说可能是不存在的。
  其次,因为手机屏幕尺寸较小,不具有过多的画面切割问题,手机屏幕不能像报纸和杂志那样,一个版面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分割成若干“豆腐块”,太多的图文信息会让手机屏幕拥挤不堪,让人的眼睛瞬间产生视觉疲劳,增加心理烦躁,影响到视觉在同一屏幕中停留的时间长度。所以,对于移动媒体来说,视觉舒适度显得尤为重要,它可能在一秒钟之内,决定一个人是否把这一链接从指尖滑过去,或被它的屏幕所吸引而产生阅读的愿望。
  第三,手机屏幕不仅可以展示静态的图片和文字,也可以展示动态的影视,还可以展示声音,视觉艺术只是手机屏幕艺术效果的一部分,当信息同时具有视频和音频时,对信息的选择性更接近于电视频道,因为报刊、电影等等不具备选择性,而移动媒体和电视台的转换更相像,只不过不仅是坐在家里可以实现,更多地是带在身边在任何一个场所自由使用。屏幕的视觉艺术比以往的媒体的艺术表现更加复杂,而我们对于移动媒体的艺术性,应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
  艺术性与实用性
  理论上讲,任何形式的媒体都应努力做到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但在实际操作中,艺术性和实用性兼顾是一个需要努力达到的理想境界。科技带给媒体发展越来越多的可能性,无论是在艺术性方面还是在实用性方面,过去我们做不到的,今天在高科技的帮助下可能轻而易举地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天的媒体在艺术性和实用性上已完美结合,它仍需我们不断地依靠理性来加以把握。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纸媒的图片试图用给人以动感的“视觉冲击力”,弥补纸媒静态艺术性的局限,用静态的图片去表达动态的感受。现在似乎已经不必这样做。笔者认为,新媒体动感视觉艺术效果强劲来袭,纸媒应回归到传统的道路上去,专注于体现其特有的静态美,这样才能发挥本质特征,而不是去尾随新媒体所具备的优势。   与之相对,新媒体在发挥新的功能上,却大有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态势,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新媒体正在不断进行着更多的尝试。今天的新媒体在实用性的发展上可谓日新月异。我们很难精确地定义一种媒体形式,一种媒体呈现的状态,因为很可能它今天是这样,而三个月后便已升级换代。新媒体的其使用性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之中,艺术性也千变万化。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媒体融合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跟随它的变化发展。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这也正是当下的责任:在工作实践和思想理论上都保持与媒体融合发展过程同步。但无论媒体形式怎么变化,运用怎样的科技,展现怎样的效果,媒体的艺术性本质上离不开实用功能,艺术性始终是对实用性的一种辅助。有怎样的媒体功能,就应该有怎样的媒体艺术。
  媒体界限的重新划定
  今天,高科技的不断嵌入,使媒体的界限变得模糊。有时人们甚至会弄不清楚:一则新闻的产生,源自哪一种媒体?或者,一个高科技产品形态,算不算是一个“媒体”?比如我们说移动媒体时,基本指的是手机客户端,但当手机出现时,当微信刚刚被使用时,我们还不能说手机或者说微信是一种媒体,然而现在它们是一种最新的移动媒体形态。再比如说,电视、广播、杂志、报纸,曾经属于不同的媒体形式,它们之间过去很少有交集,但今天,电视和电影被嵌入移动媒体的视频,杂志和报纸的文字可以轻易被收录在电脑和手机之中,媒体发展中经常出现人工智能等等词汇,我们不能说人工智能是一个媒体,但新媒体在发展中借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已创造出了形态各异的媒体形式。各类媒体的边界在不断地交融。
  电视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如今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展现出很多的功能创新。比如说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档节目,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很完美地体现出电视在媒体转型中,如何增强内容的含金量,在屏幕中嵌入人物、活动、对话、表演等各种文化因素,呈现出一个立体的视觉盛宴与文化大餐,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非常好的结合。之后《朗读者》出了书和光盘,在网络上也可以观看。事实上,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每一种媒体相互的可借鉴性很大,彼此交融,单一的一种媒体形式在今天也很难再孤立地存在。所以,媒体的艺术性自然而然地体现出融合发展的特点,立足于美学基础而呈现出万方之态。
  屏幕视觉新特点
  今天的媒体视觉还没有达到在无载体的空间进行应用的水平,讨论视觉艺术还离不开载体的存在。不同的载体对视觉艺术的要求有很大差别。不同于过去的报刊、电视等的被动观看,新媒体的主观参与度高,人机互动性强,可以主观地浏览、点击、键入等,因此屏幕视觉既不同于传统的纸媒视觉,又不同于影视的直观画面,它必须把主客观互动和时间性考虑在内。
  公众号代表了新媒体是一种编读互动、主客观相互渗透的媒体。最简单的互动方式就是留言。前段时间“老树画画”在微信里火了,很多追捧者在打开“老树画画”时,都要看完图文,在下面点赞评论,很多“铁粉”甚至要根据每次看到的图文作品内容,以诗歌形式写下“观后感”。这种形式算不算一种艺术形式尚有待探讨,但无疑它已成为公众号最有吸引力的组成部分。
  新媒体的艺术性与时间相关,时间的长短关乎内容的取舍。以短视频为例,时长很重要,有时决定了一个人是否选择去看这个内容。在以碎片化阅读为主的浏览方式中,“抖音”因为时间短而受到追捧。
  电脑的链接功能,手机的下滑翻页功能,是新媒体的特有功能。当一篇文字构成的文章,不再是书本那样一页一页地翻动,而是改为用手指不断地滑动下翻时,人的视觉感受也很不同。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文字,印在书本上是一种感觉,搬到手机里人的眼睛会是另一种感觉。在设计上,涉及字体字号,排列组合的方式,即使同为静态的文字,新媒体的考量也要更多、更为复杂。白纸黑字成为书籍和报刊阅读的传统,但除了儿童读物和一些美妆类的内容以外,书和报刊始终没有普及为彩色纸张和彩色文字,因为那样并不符合阅读的视觉需要。现在,手机屏幕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究竟用多大的字号、什么样的字体、什么颜色的背影和文字,能达到人体的最佳舒适度,使眼睛能在最佳的状态下阅读,这不仅是媒体艺术的问题,可能还涉及生理学和医学的范畴,但这也正是新媒体所要进一步思考、发展和解决的问题。
  去过敦煌莫高窟的人可能会被莫高窟三维球幕电影所震撼,三维球幕是敦煌研究者运用高新科技对文物保护做出的一大贡献。在球幕影院里,敦煌的壁画与雕塑真实地再现在人们的眼前,甚至比看实物还要真切细致。当然三维球幕影院并不是媒体,但这种艺术形式应用于今天,在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的屏幕式媒体,未尝不会在明天发展成为三维立体式的形态。
  对媒体艺术的期待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媒体从精神食粮的单向输出逐渐走向满足读者不断丰富的文化需求,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新兴媒体必将会满足更多的读者期待。今天的人们期待什么样的媒体?期待媒体呈现出怎样的艺术形态?这是媒体人需要思考的课题。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笔者从经验出发,给出几个思考方向供读者参考。
  1 近距离期待
  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能够获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丰富的媒体盛宴,但离人们身边最近的移动媒体,则成为期待最多的焦点。
  如今最高效的媒体是时间上间隔最小的媒体,移动媒体因为可以时刻带在身边,在拥有手机或IPAD硬件、信号、电量、安插软件等前提下直接接收信息,成为人们最贴近最方便最普及的媒体形式。媒体艺术也随着这种实用性而展开,“近”就是它的基本表现形式。在网络世界里,“近”和“远”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比如打开就能看到,这就是“近”,不断地下载、点击、链接,再链接,操作复杂,这就是“远”。因此移动媒体的艺术形式表现为在设计阅读界面时,要简易方便,好操作,将移动媒体“近”的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让信息不仅能够呈现于移动媒体之上,而且要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呈现。
  这样讲似乎很简单,大多数人可能会主观地认为,手机上的媒体信息都是这样的,其实不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见过太多的软件设计,在操作中需要读者大费周张,各种复杂操作,以至于让人不耐烦到彻底放弃阅读。这既涉及功能性设计,也涉及艺术性设计,在移动媒体里,功能性和艺术性在设计流程上需要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2 悦目期待
  赏心悦目,依然是人们对媒体的软需求。移动媒体的界面打开后,人们以呈现出的屏幕画面和听到的声音来接收信息,视频信息比听觉信息占比更多,使用者对屏幕画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屏幕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已经远远超过了纸质所能提供的可能,甚至更多的时候,移动媒体给了读者自己选择的空间。一个新闻信息发布,使用者可以自己选择字号的大小,阅读时的背景颜色,手机横着摆放还是竖着摆放,屏幕明亮一些或者调为暗光等等。选择性越多,也就意味着在艺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细节越多。微信小窗里的表情,现在有动画效果,一个“生日快乐”出现时,整个小窗都飘着很多电子生日蛋糕。而网络电影在观看时,有时可以把观看者的心情带到电影屏幕上,可以随时发各种评论。“这段故事好感人哦!”一句话发出后,这句话立即飘在了电影画面上,其他观看者也能看到。这些艺术设计开始是为了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是娱乐性的设计,但慢慢地成为移动媒体翻新使用方式的办法。媒体在提供更多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围绕着愉悦读者的心理做了很多文章,目的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达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目的,从而实现更有效的阅读。
  3 提升精神品质的期待
  新媒体的视觉艺术要有提升精神品质的意义。今天的媒体从硬件到软件都强调时尚的艺术,这也反映出了时代的特征。人们生活品质在提高,在各方面都有所体现,对媒体的需要更是如此。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化。人们期待更好的产品,更有力的内容,更有效的阅读方式,更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品质,而这也是新媒体技术先进性的体现,也是新媒体发展前进的推动力量。媒体在高科技的推动下,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功能,吸引并开阔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进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因此,媒体本身应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引导带领读者的精神世界向更高的層面发展。
  媒体的视觉艺术,从最初在纸张上的版式设计,到今天,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不可分割,设计者与使用者相互渗透,美学原理与科学技术的不断结合,已呈现出完全不同形态。我们有理由期待媒体拥有更多的艺术表现方式,在不久的将来,媒体发展必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也可能成为我们今天还想像不到的样子。
  (作者单位:辽宁报刊传媒集团)
其他文献
摘要: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祥云它代表着有好的预兆,也表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韵味。本文强调了祥云图案与平面设计的关联,以及它在平面设计的运用,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从而使现代平面设计别具韵味。  关键词:祥云图案;平面设计;运用  1 祥云图案  中国的传统图案是东方文化的一种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所包含的题材十分广泛,意义深厚,形式
期刊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大众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各地政府也认识到了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性,并且大力投入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这为民众带来了很多便利,也有效提升了全民素质教育水平,同时也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中心,承担着服务大众精神生活的责任,只有赋有文化创意气息的图书馆,才能有效提高民众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文化创意;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意服务  新时代要求公共图书馆要
期刊
摘要:语言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在音乐中通过对歌唱语言的系统了解与分析,将其应用在歌唱方面,并且配合歌唱的呼吸、气息、情感,对于自己在音乐作品中的把握,更深一层地进行表达以及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将观众带入歌曲的世界里,让人身临其境。  关键词:呼吸;气息;情感;歌唱语言;方法  声乐作为音乐领域中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的发展,现正被越来越多
期刊
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成为当前一大趋势,艺术学院的跨文化艺术交流又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主题。语用失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跨文化艺术交流产生很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语用失误原因的分析提出减少语用失误的策略,提高跨文化艺术交流的效果。同时,提出了语用失误对跨文化艺术交流影响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语用失误;跨文化 艺术交流  艺术需要不断的相互借鉴、影响、对话和交流,全球化的
期刊
摘要:幼儿教师的岗位胜任力是目前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重点内容,从“老带新”意义入手,探讨了“老带新”立足点、目标及相关素质要求提出树立正确价值观笃定教育事业——“带”思想;用终身学习观引领专业成长——“带”业务;发挥集体凝聚力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带”团队等培训策略,旨在提高幼儿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幼儿园教师;培训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师资培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期刊
摘要:书籍装帧设计是一门造型艺术,设计师要巧妙运用文字、图形和色彩三个基本的书籍装帧设计形式语言来为读者准确迅捷地传达书籍内容,令读者获得视觉愉悦和心理畅快的享受。文章阐述了形式美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重要性,并论述书籍装帧设计中形式美的体现方法。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形式美  书籍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书籍不仅承载着优秀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传播着古代劳
期刊
摘要:在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现代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做基本的舒适性、安全性与功能性,观赏性、艺术性与文化内涵也同样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而茶文化软装饰材料作为传统风格室内设计中的常用材料,则恰恰能够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观赏性、艺术性、文化内涵提升带来有效帮助。为此,本文对茶文化软装饰材料的功能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对茶文化软装饰材料的
期刊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来注重孝,这一文化传统绵延至今而不衰。孝的思想源于我国父系社会。“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而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即“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成书于2000多年以前。《孝经》说,孝是“德之本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孝经》和《二十四孝》是孝文化最重要的著作,前者为理论阐
期刊
摘要:时间感和空间感是油画风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面中的前后景色的表现,是依靠虚实的透视法展现,能够巧妙地将一望千里的真实风景缩小版的展现在画面上,虽然是缩小版,但是距离感,空间感确实遥远的,相隔千里的,这是西方油画重要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时间感;空间感;油画风景;造型基础  油画是西方绘画的代表画种。油画从蛋彩画发展而来。其创始人为15世纪初的尼德兰画家凡·埃克兄弟。油画体彩样式也极为丰富。
期刊
摘要:在市场经济竞争激励的今天,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是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竞争手段之一。凝聚企业核心力,打造文化品牌,更易对企业进行推广扩大影响力。而打造本土文化品牌,凝结一座城市的人文地貌、经济发展,打造面对世人的城市名片,邀请各方来客了解这座城市,提高城市知名度以及影响力,推进城市的经济效益增长等。本文将结合近几年河北省的文化品牌塑造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找出不足之处,进行讨论,提出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