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文章讲究精美的开头,一部著作讲求恰当的引言,一堂成功的课也要寻求精彩的导语。成功的导语如同缓缓拉开的序幕,能吸引学生去欣赏台上美丽的布景和精彩的表演,激活强烈的求知欲。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问导入法
学生在上课的注意力往往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教师如运用精彩的导入,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某个对象转移到课堂上来。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可以设计几个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学生能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逐渐使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并且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注意力和学习。如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导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讀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二、学生参与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势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笔者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也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比如,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由于许多学生并未读过《红楼梦》,而读进这篇文章必须要详细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所选内容前后情节,所以笔者便将这堂课的导入交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为我们讲解人物关系及大致情节。同学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声音,更具吸引力,学生也听得更专注,同时,还给了上台发言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音乐入境法
即以音乐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加深对新课的认识和理解。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篇曲导入教学,最好是师生同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雄浑、悲壮的歌声中,群情激昂,注意力相当集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苏词境界,被三国英雄感染,这时再欣赏苏词,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周瑜、诸葛亮等三国英雄风流倜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建功立业的形象,也会自然地体会到苏轼的失意之恨,进而了解豪放派词风。如在设计《琵琶行》导语时事先选播了古典名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充分领略古诗中乐曲旋律的变化,徐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再进入对古诗内容的讲解。这样的导入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于一炉。
四、情感导入法
教师一上课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比如讲《春》一课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春天,你展现出明媚的阳光,缠绵的丝柳,黄鹂啼婉,繁花争艳……”抒情语调的吟诵配着明快的音乐使学生沉寂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
五、图画欣赏导入法
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登泰山记》一课,可事先画一幅“登泰山”图,教学时以图作为“向导”,指导学生看书,对号入座,也可让学生自己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如,在讲授《三峡》时,可以挂出绘有三峡地图、贴有三峡彩色照片的小黑板后,举着地图说三峡的情况,在指着三峡的照片介绍。亦可借用课文中的插图,如《包身工》《装在套子里的人》《守财奴》等。
六、设置悬念法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总是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悬念的设计“新、精、奇”,一下子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既可浓缩全文,也可截取片段;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省,留有余味,引人入胜。例如讲授鲁迅的小说《药》,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吗?今天学习的课文《药》,就是写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这“药”说明了什么呢?
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满清王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中国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驱所要寻找的救国救民的“药方”是什么呢?这几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使学生产生急于弄清问题答案的迫切心情。需要指出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那样就失掉了悬念的意义,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总之,新课的导入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作。好的导入出神入化,婀娜多姿,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课文确实起着促进作用。方法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精心导入,以期达到拓宽学生思路、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以问导入法
学生在上课的注意力往往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教师如运用精彩的导入,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某个对象转移到课堂上来。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可以设计几个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学生能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逐渐使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并且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注意力和学习。如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导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讀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二、学生参与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势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笔者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也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比如,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由于许多学生并未读过《红楼梦》,而读进这篇文章必须要详细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所选内容前后情节,所以笔者便将这堂课的导入交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为我们讲解人物关系及大致情节。同学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声音,更具吸引力,学生也听得更专注,同时,还给了上台发言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音乐入境法
即以音乐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加深对新课的认识和理解。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篇曲导入教学,最好是师生同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雄浑、悲壮的歌声中,群情激昂,注意力相当集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苏词境界,被三国英雄感染,这时再欣赏苏词,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周瑜、诸葛亮等三国英雄风流倜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建功立业的形象,也会自然地体会到苏轼的失意之恨,进而了解豪放派词风。如在设计《琵琶行》导语时事先选播了古典名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充分领略古诗中乐曲旋律的变化,徐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再进入对古诗内容的讲解。这样的导入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于一炉。
四、情感导入法
教师一上课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比如讲《春》一课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春天,你展现出明媚的阳光,缠绵的丝柳,黄鹂啼婉,繁花争艳……”抒情语调的吟诵配着明快的音乐使学生沉寂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
五、图画欣赏导入法
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登泰山记》一课,可事先画一幅“登泰山”图,教学时以图作为“向导”,指导学生看书,对号入座,也可让学生自己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如,在讲授《三峡》时,可以挂出绘有三峡地图、贴有三峡彩色照片的小黑板后,举着地图说三峡的情况,在指着三峡的照片介绍。亦可借用课文中的插图,如《包身工》《装在套子里的人》《守财奴》等。
六、设置悬念法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总是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悬念的设计“新、精、奇”,一下子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既可浓缩全文,也可截取片段;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省,留有余味,引人入胜。例如讲授鲁迅的小说《药》,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吗?今天学习的课文《药》,就是写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这“药”说明了什么呢?
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满清王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中国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驱所要寻找的救国救民的“药方”是什么呢?这几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使学生产生急于弄清问题答案的迫切心情。需要指出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那样就失掉了悬念的意义,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总之,新课的导入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作。好的导入出神入化,婀娜多姿,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课文确实起着促进作用。方法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精心导入,以期达到拓宽学生思路、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