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开放互动的课堂上,多种类型信息得到交流,学生的各方面潜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经常发生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的意外情况,这一切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資源。如何有效地将这些“奇思异想”转化为能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学资源呢。笔者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首先要对生成资源进行甄别
合理利用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不能偏离了整体目标,既要求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目标进行整体把握,不能拘泥于某节课的具体目标;又要做到“似散而聚”。所以在筛选生成资源时要思考是否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2.是否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
3.是否能体现学生真实感悟,促进学生认识深化、情感发展。
二、生成资源运用的基本要求
1.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走进课堂,有时难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但教师由于事先准备了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有时教师认为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却答不上来。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估计不足。如果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不一致时,应该及时对教学做出调整,以学生的认知起点来把握教学起点,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如教学“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时,教师准备做演示实验:磁铁可以吸引哪些物质?以便引出磁性和磁体的概念。但出乎教师意料的是,问题刚一抛出,学生就说出了答案,而且基本正确。学生在小学对这一知识点就已经有相当的基础和实践经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自己总结。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教学效果的“晴雨表”。教师要时刻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及气氛,留意学生的各种反应,灵活地调控教学。
3.关注学生的创造灵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出现一些“奇思异想”,这往往源于学生思维的灵感。
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想,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三、生成资源运用策略
1.理解学生异见,鼓励学生创见
课堂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生独特个性中发现创新的火花,使教学由此变得具有生成性与鲜活性。学生的灵感与创造稍纵即逝,教师不去发现、不去挖掘,也许就永远消失了,随之泯灭的还有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冲动。
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时,教师提出了实验室常用原料为稀盐酸和碳酸钙,原理为酸和盐反应,有学生马上就提问:“教师,既然是酸和盐反应,那酸可不可以用硫酸或硝酸,那盐可不可以用碳酸钠?”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眼前一亮,马上引导就此展开全班讨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宽容学生误见,捕捉回答亮点
学习错误时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资源。面对这么宝贵的财富,教师应一改以往对待错误就“严冬般的冷酷无情”,尝试以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对其价值重新定位,在教学中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开发和利用好这一无穷的“宝藏”,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
有一次,讲解一道巨磁电阻的题目时,一位学生兴奋地说道:“老师,我在一份资料里看到除了有磁敏电阻以外,还有光敏、压敏、热敏、力敏和气敏等类型敏感电阻呢!”其他同学一听马上来了兴趣,笔者马上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他接着说道:“这些敏感电阻是指其电阻值对于某种物理量(如温度、湿度、光照、电压、机械力、以及气体浓度等)具有敏感特性,当这些物理量发生变化时,敏感电阻的阻值就会随物理量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呈现不同的电阻值。”同学们赞叹声一片。我趁热打铁问道:“你们想不想深入了解下这些电阻啊?我这里有几道这样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起来研究下!”最后让学生总结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一节课效果出奇得好。
3.筛选有效信息,忽视无关信息
对课堂上的一些不经意的生成信息,教师要迅速筛选,提取有效、忽视无关,保持好课堂节奏。如碰到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或出现一些不合常规的举动等,教师不必要刻意挖掘或排除,可以用眼神制止或肢体语言暗示他们要遵守课堂纪律,甚至有时可以有意视而不见,同样可以收到恰如其分的效果。
总之,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富有变化的,更是不断发展的,只要我们能够灵活机智地处理它,视情况而变,遵循学生的发展,灵活地调整教学预设,那么受惠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能得到很大的收获。
一、首先要对生成资源进行甄别
合理利用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不能偏离了整体目标,既要求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目标进行整体把握,不能拘泥于某节课的具体目标;又要做到“似散而聚”。所以在筛选生成资源时要思考是否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2.是否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
3.是否能体现学生真实感悟,促进学生认识深化、情感发展。
二、生成资源运用的基本要求
1.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走进课堂,有时难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但教师由于事先准备了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有时教师认为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却答不上来。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估计不足。如果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不一致时,应该及时对教学做出调整,以学生的认知起点来把握教学起点,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如教学“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时,教师准备做演示实验:磁铁可以吸引哪些物质?以便引出磁性和磁体的概念。但出乎教师意料的是,问题刚一抛出,学生就说出了答案,而且基本正确。学生在小学对这一知识点就已经有相当的基础和实践经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自己总结。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教学效果的“晴雨表”。教师要时刻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及气氛,留意学生的各种反应,灵活地调控教学。
3.关注学生的创造灵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出现一些“奇思异想”,这往往源于学生思维的灵感。
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想,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三、生成资源运用策略
1.理解学生异见,鼓励学生创见
课堂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生独特个性中发现创新的火花,使教学由此变得具有生成性与鲜活性。学生的灵感与创造稍纵即逝,教师不去发现、不去挖掘,也许就永远消失了,随之泯灭的还有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冲动。
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时,教师提出了实验室常用原料为稀盐酸和碳酸钙,原理为酸和盐反应,有学生马上就提问:“教师,既然是酸和盐反应,那酸可不可以用硫酸或硝酸,那盐可不可以用碳酸钠?”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眼前一亮,马上引导就此展开全班讨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宽容学生误见,捕捉回答亮点
学习错误时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资源。面对这么宝贵的财富,教师应一改以往对待错误就“严冬般的冷酷无情”,尝试以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对其价值重新定位,在教学中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开发和利用好这一无穷的“宝藏”,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
有一次,讲解一道巨磁电阻的题目时,一位学生兴奋地说道:“老师,我在一份资料里看到除了有磁敏电阻以外,还有光敏、压敏、热敏、力敏和气敏等类型敏感电阻呢!”其他同学一听马上来了兴趣,笔者马上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他接着说道:“这些敏感电阻是指其电阻值对于某种物理量(如温度、湿度、光照、电压、机械力、以及气体浓度等)具有敏感特性,当这些物理量发生变化时,敏感电阻的阻值就会随物理量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呈现不同的电阻值。”同学们赞叹声一片。我趁热打铁问道:“你们想不想深入了解下这些电阻啊?我这里有几道这样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起来研究下!”最后让学生总结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一节课效果出奇得好。
3.筛选有效信息,忽视无关信息
对课堂上的一些不经意的生成信息,教师要迅速筛选,提取有效、忽视无关,保持好课堂节奏。如碰到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或出现一些不合常规的举动等,教师不必要刻意挖掘或排除,可以用眼神制止或肢体语言暗示他们要遵守课堂纪律,甚至有时可以有意视而不见,同样可以收到恰如其分的效果。
总之,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富有变化的,更是不断发展的,只要我们能够灵活机智地处理它,视情况而变,遵循学生的发展,灵活地调整教学预设,那么受惠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能得到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