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随文练笔”是一种融读写为一体,以读引写、以写促读的写作训练。由于其“短平快”、学生写作负担轻、效率高、教师便于操作等特点,近几年来颇受老师们的青睐。“随文练笔”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究竟怎样的“随文练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遵循怎样的设计原则?笔者认为一次好的“随文练笔”应遵循以下四个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众所周知,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积极主动,学生才能兴趣盎然。“随文练笔”设计也不例外,也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兴趣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促进语言发展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提高语文素养。
2.言语性原则
言语性是语文的根本,小学语文课要以语言训练为核心,致力于语言的发展,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新课标》指出:我们小学语文学科既姓“语”,又姓“小”,每个年段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的训练,促进语言的习得。如教学《夸父追日》,一位老师在两次的磨课中都安排了随文练笔的环节,笔者想以这两个设计作一比较。设计一: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觉得夸父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设计二:夸父在追日的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与艰难险阻,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夸父的行为,力求神奇、夸张。第一个练笔的设计着眼于文本的思想内容、人文思想,体会神话人物的勇敢、执著、坚定,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而后一个设计着眼于学生语言的发展,以语言为出发点,又以语言为归宿点,凸显语言训练,显然已给了学生语言实践的训练,不仅关注文本的人文思想,更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的写话有明确的导向,要用夸张的手法体现神话的神奇,注重一课一得。在这样的语言实践中,帮助学生有效地内化文本语言,促进学生深入地领悟了文章的主旨,丰富了学生的内在语言储备,体现出语文课堂注重语言积累的特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独特性原则
每篇课文都富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尤其是语言形式,是训练学生语感能力较好的载体。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就得善于捕捉文本语感的敏锐点,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随文练笔”时要很敏锐地发现文本的语言特色,尤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语言形式,更要及时地让学生进行积累、运用。如有一位教师教学《杨氏之子》最后一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位老师在课中安排了如下练笔:如果来的这位是李君平、马君平、林君平等,杨氏子会怎样回应呢?学生思维活跃,纷纷举手,有的说: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有的说:未闻马匹是夫子家兽。这样的设计较明确地指向文本特有的语言形式,学生在表达中,积累了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同时也深层次地领会到杨氏子之聪慧,使人文内涵和语言素养和谐统一。
4.迁移性原则
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教师要抓住每篇课文表达的特点,加强课文迁移训练,通过例文引导学生模仿例文中精彩的句子或段落进行练习,教师可根据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环境描写的衬托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等指导学生进行分项仿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练笔的很多,但我们不能“为练而练”,而要抓好语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用词的用意以及语言表达的艺术,品读到其中的奥妙,并融会贯通,懂得运用,从而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比如《夸父追日》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是运用了大量夸张的手法表现神话的神奇,近而丰满夸父的形象。本案例中第二次的练笔设计:夸父在追日的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与艰难险阻,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夸父的行为,力求神奇、夸张。这样的设计以本课的语言特点为载体,学生在多次接触语言文字之后,也发现到了语言的特点,顺势迁移,再让学生仿写,读写迁移,水到渠成。
“随文练笔”如果能遵循以上四个原则,也就遵循了语文教学规律,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必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的素养,“随文练笔”也就实现真正有效。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众所周知,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积极主动,学生才能兴趣盎然。“随文练笔”设计也不例外,也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兴趣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促进语言发展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提高语文素养。
2.言语性原则
言语性是语文的根本,小学语文课要以语言训练为核心,致力于语言的发展,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新课标》指出:我们小学语文学科既姓“语”,又姓“小”,每个年段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的训练,促进语言的习得。如教学《夸父追日》,一位老师在两次的磨课中都安排了随文练笔的环节,笔者想以这两个设计作一比较。设计一: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觉得夸父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设计二:夸父在追日的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与艰难险阻,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夸父的行为,力求神奇、夸张。第一个练笔的设计着眼于文本的思想内容、人文思想,体会神话人物的勇敢、执著、坚定,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而后一个设计着眼于学生语言的发展,以语言为出发点,又以语言为归宿点,凸显语言训练,显然已给了学生语言实践的训练,不仅关注文本的人文思想,更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的写话有明确的导向,要用夸张的手法体现神话的神奇,注重一课一得。在这样的语言实践中,帮助学生有效地内化文本语言,促进学生深入地领悟了文章的主旨,丰富了学生的内在语言储备,体现出语文课堂注重语言积累的特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独特性原则
每篇课文都富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尤其是语言形式,是训练学生语感能力较好的载体。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就得善于捕捉文本语感的敏锐点,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随文练笔”时要很敏锐地发现文本的语言特色,尤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语言形式,更要及时地让学生进行积累、运用。如有一位教师教学《杨氏之子》最后一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位老师在课中安排了如下练笔:如果来的这位是李君平、马君平、林君平等,杨氏子会怎样回应呢?学生思维活跃,纷纷举手,有的说: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有的说:未闻马匹是夫子家兽。这样的设计较明确地指向文本特有的语言形式,学生在表达中,积累了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同时也深层次地领会到杨氏子之聪慧,使人文内涵和语言素养和谐统一。
4.迁移性原则
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教师要抓住每篇课文表达的特点,加强课文迁移训练,通过例文引导学生模仿例文中精彩的句子或段落进行练习,教师可根据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环境描写的衬托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等指导学生进行分项仿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练笔的很多,但我们不能“为练而练”,而要抓好语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用词的用意以及语言表达的艺术,品读到其中的奥妙,并融会贯通,懂得运用,从而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比如《夸父追日》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是运用了大量夸张的手法表现神话的神奇,近而丰满夸父的形象。本案例中第二次的练笔设计:夸父在追日的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与艰难险阻,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夸父的行为,力求神奇、夸张。这样的设计以本课的语言特点为载体,学生在多次接触语言文字之后,也发现到了语言的特点,顺势迁移,再让学生仿写,读写迁移,水到渠成。
“随文练笔”如果能遵循以上四个原则,也就遵循了语文教学规律,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必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的素养,“随文练笔”也就实现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