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道光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329619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屋子里是昏暗的,妹妹靠在竹椅上,嘴角噼啪吐了两片瓜子壳:奇怪,回家的路都不记得,却晓得去机修车间的路。
  请师傅们去车间再找下吧。我说。
  妹妹嘴一歪,又飞出两片瓜子壳:找遍了。那早就废了,成了鬼城。
  可我们总不能傻坐着?我说。
  妹妹抬起头,捋了下前额的乱发,眼睛瞪着我说:
  没办法!只能登报。叫你回来就是办这事。你路子多,有人脉,常上电视吹牛。说实话,老头子已不见两天。我要是有办法,也懒得喊你回来。
  一年前,医生诊断父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如今的失踪,说明已到空间辨识有障碍的程度。父亲住在长江南岸的郊区,这里曾是一家军工厂的所在地。工厂三面环水,分布在一个狭窄的区域,只有一路公交车通往市区。
  父亲住的宿舍是平房,红砖灰瓦,还是苏联援建时期的产物。红砖既是支撑物,也是外墙,行人路过,一眼便可瞧见它赤裸的坚韧和残缺。
  母亲去世后,我曾劝父亲搬来和我一起住,却被父亲拒绝。我搬新家时,父亲来过一次。他背着手,颇有兴致地在小洋楼上下里外兜了一圈,本以为他会夸我两句,却没料,他看罢发出一声长长的嗟叹,就不再来了。
  父亲在病前就粘上了妹妹。也许他已察觉有痴呆症的先兆,便搁下话:将来丫头管我。妹妹不悦道:你一个男人,帮你揩屁股不方便。父亲冲妹妹吹胡子瞪眼道:你擦你儿子屁股擦得蛮好,你就当老子是你儿子好了。不会让你吃亏,这房子归你。妹妹嘴虽硬,心肠却是柔软的。我每次回来,父亲都是一身利落,只是腿脚愈来愈不方便了。
  一列厂里的小火车从父亲屋子旁边轰隆而过,震得屋顶瑟瑟作响。妹妹抬头看了看,起身抖了抖工作服上的瓜子壳说:我走了,请假出来的,想好了,就快点联系。
  你等下。我厉声叫住了妹妹:爸爸最近有什么反常吗?
  妹妹站在门口,看了看我,低头寻思了会说:倒真是有件奇怪的事。老头子这几日在床上总是唉声叹气,不停地骂一个叫施少中的人,说这个狗日的,就是个畜牲,为了一口食,把命给丢了。我问他施少中是谁,他便不出声了。
  听到施少中的名字,我忙叫妹妹留步,说我知道此人。他是父亲的堂弟。解放后不久,被枪毙了。
  不得了哦。妹妹夸张地双手一摊:我们亲戚有被枪毙的?施家还出了英雄好汉。
  你说什么哪!我不悦地看着妹妹:要不是他,爸爸当年也不会参加造反派。
  父亲本是一个雇农的儿子,东家是他的大伯,也就是施少中的父亲。父亲祖辈几个兄弟原本闯关东开荒种地,虽勉强度日,却算和睦。可偏偏他大伯那支从地里刨出了块玉玺,官府竟说是高句丽年代宫廷之物。兄弟间顿时有了天地之别。父亲和施少中一起长大,却不叫施少中弟弟而称之为少爷。哪晓得风水流转,东北解放,我爷爷做了农会主席,施少中家却划为大地主。
  施少中被枪毙的那一年,父亲正在中等技术专业学校读书。当时东北遭遇旱灾,施少中饿得眼睛发绿,半夜偷了生产队一头瘦牛,牵到集市上换回一担玉米,没想路上被巡逻的民兵逮住。爷爷托人带信把此事告诉了父亲,本想让父亲心里舒坦,没料想父亲为了表忠诚,向组织坦白了这件事。系总支书记原是抗联一个团长,没听完父亲的交待,就朝父亲的屁股狠狠踹了一脚:操你大爷,刚讨论你的入党申请,你这不是叫老子作难吗。
  没待我说完,妹妹早就没了兴致,哼了一声,说:难怪从小就听别人喊他“是苕货”。
  父亲名叫施少霍。在江城人的方言中,傻子被称为“苕货”。
  二
  电视台寻人启事播出的第二天,我就接到江北区派出所的电话。说父亲找到了。我忙问在哪发现的。警察说,是在洞庭街一号楼前。据住一号楼的人说,这几日父亲天天坐在一号楼的台阶上。我不相信警察所言,反复让他确定父亲的身份,警察有些不耐烦了,问我是干什么的,为何不相信人民警察。
  妹妹说父亲只记得去机修车间的路,这我相信。他在那做过支部书记,一辈子最辉煌的日子就是在轰隆隆的车间里度過。可洞庭街一号楼和他有什么关系?那里过去是英租界,房子不是哥特式的尖顶就是巴洛克猩红色的墙壁。现在是江城有名的酒吧街,灯红酒绿,粉气熏人。
  妹妹听说父亲去了洞庭街,很不高兴。她说我住的小区离洞庭街就隔两条马路,她断定父亲是去找我了,酸不拉唧地说,对他再好都没用,心里还是装着儿子。
  父亲只去过我家一次,如今他连回自己家的路都不记得,哪会是去找我。从工厂到洞庭街,要转几道公交,这对于痴呆的父亲有点不可想象。
  匆匆赶到江北派出所,我一眼就看到父亲笔直坐在走廊一条长椅子上。父亲的模样除了衣衫有些皱褶,看不出在外流浪几天的疲惫,也无往日的颓靡,甚至还有些亢奋。
  警察让我掏出证件核实,顺便回头问我父亲,我是不是他儿子。父亲扭过脖颈瞥了我一眼,说不是。我忙对警察说,父亲有老年痴呆症,有时清醒有时糊涂。警察没过多怀疑,他自然清楚,不是亲人,谁会自找这个麻烦。
  不过警察说,据报案的人描述,老人并不像是患有痴呆症。老人这几日上午八点半都会准时敲他家的门,然后便说要找罗局长。报案人说这里没有罗局长。老人便说,有的,没上班罢了,说完便坐在门外台阶上等候。老人渴了,就会去旁边的小卖部买一支冰棍或一瓶汽水,饿了就去附近的摊点买碗热干面。到了天黑,老人就自动离开不知去向。
  警察看我听的错愕,便笑笑继续说:不过你别担心。在你往这边赶的路上,派出所又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是轮渡公司打来的。轮渡公司说,售票员记得,老人几天前搭乘轮渡过了江。另一个电话是附近六渡桥宾馆打来的,说电视里找的那个老人,最近几日都住在他们宾馆。
  警察说完,走到父亲的跟前,摸了摸父亲稀疏的头发说:你看,他一付老谋深算的模样,像在考虑国家大事哦。一般痴呆的老头,都是个麻木。不怕告诉你,有阵子,我都想痴呆。   我没理会警察的调侃,但他对父亲痴呆的怀疑不无道理。要知道,长江上已建造了六座大桥,上班族很少有搭乘轮渡过江的。如今搭乘轮渡的人多半是过去跑月票的老工人。他们退休后闲来无事,坐车搭船也免费,每天坐着轮渡从江南到江北,或从江北到江南。年轻的船员们忙得晕头晕脑。他们则吹拉弹唱,倒是快活。可让我最迷惑的是,父亲为何还识得去六渡桥宾馆的路。
  那个宾馆过去叫六渡桥招待所,是一百多年前德国人留下的一座洋楼。父亲工厂由于保密所限,几乎与江城隔绝。所以工厂每月会用几辆大卡车,带着先进工作者去六渡桥繁华的商业街逛稀奇,看电影。晚上就安排在六渡桥招待所住宿。
  印象中,父亲每次回来都会津津乐道,说:招待所的窗户是彩色玻璃,墙旮旯里雕有花边,睡的床安了弹簧,早上还有德国的大钟叫你起床。
  前几日外出办事,我还路过这幢洋楼。如今它已被私人承包,大理石的罗马柱上,贴满了召嫖的“学生妹”名片,附近的街道也充斥着小五金杂货。父亲在这地方行走,没被“学生妹”哄走还真算他有本事。
  细想来,父亲这次失踪可能是随意的游荡,他说在找那个罗局长。我仔细回忆着和父亲交谈的点滴,还真不记得他认识什么罗局长。
  我问警察,洞庭湖一号楼的住户是不是姓罗?警察说:不是。一号楼是公房,产权是工业局的,现在成了一个高级私人会所。会所老板这几日不舒坦,说一个老头整日蹲在门口,让会所很没面子。
  会所老板的话,让我有点不爽,本对他有感激,现在却想到他的白眼。我问警察,此老板还说了什么?警察听罢,回头瞅了瞅我父亲,凑到我耳边问:你老头过去是做大官的?我说:你看他那样,哪点像。最大官就是车间支部书记,文革后还被撤了。警察听罢,用手挠了挠头皮,长长“哦”了一声后说:看样子老头是有点问题。他对报案人说,那个罗局长是个将军。
  三
  我带着父亲回到了他的红砖瓦房。妹妹见到父亲,上前先捧着父亲的腮帮,随后又用力扯了下父亲的耳朵。父亲呆滞地立在那,没有任何表情。过了许久,他说了句:
  我饿了。
  妹妹安顿父亲躺下,自己就去厨房煮面条。我立在一边,等待妹妹开口问什么,可妹妹却一直没出声。直到面条煮好,她把父亲喂完,才说:真搞不清,这鬼老头子,怎会跑一号楼去。那楼和他有毛关系。
  我说:是不该有关系。爸妈都不是江城人,在这没亲戚。可他硬说楼里有个罗局长,还说他是个将军。
  妹妹说:你听他胡扯。他就是个吹吹,喜欢唠叨这些大官,来抬高自己。
  妹妹聊起父亲,话总说得那么直接,不像我,总想给父亲留点面子。我想即使是父子,它也是一种男人和男人间的关系。我的这种想法,也许和我长时间没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有关。我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去了东北农村老家。上大学时,我曾为此质问过父亲。父亲瞪眼道:老子那时候要超英赶美,哪有功夫搭理你。我当时心想:操,你没功夫搭理我,却晓得在床上造我。
  父亲的房间传来低声的咳嗽声。妹妹赶紧去了父亲的睡房。不一会妹妹扶着颤巍巍的父亲出来,去了厕所。待妹妹再回来時,已是满脸疑惑:这老头子,真是稀奇。刚刚蹲厕所,我问他罗局长是谁,他说他不晓得。我又说,施少中你总该记得吧。他还是说,不晓得。我说,那你晚上喊他做什么。老头子听了,屁股都不擦,腿也有劲了,搂着裤子站起来和我翻脸,说:老子哪里会喊这个杂种。
  妹妹说完,眼睛亮亮地盯着我道:老头子是不是在装糊涂呵。说不定哪个东北旮旯里,真有个将军亲戚也说不准。
  父亲的父亲兄弟七八个,如今后代都在农村窝着。父亲能出来混世界,还得益于他每天送施少中上学,靠在私塾窗户下听了几耳朵,识了几个字。因为这几个字,组织上很快就送他去读书。可自从看守所出来后,他已绝不和人谈政治,倘若他人聊起官场之事,更是唯恐避之不及。他现在能主动唠叨罗局长,可能拜痴呆所赐。
  工厂宿舍离洞庭街太远,倘若再发生类似事情,真不知道会出什么事。寻思再三,我对妹妹说,不能再顾及左邻右舍的碎语,把父亲送到养老院吧。
  妹妹低头想了会后说:哥,我真没那个能力。我说:不用你出钱,你只负责常去看看他就行。妹妹听罢,乐了,可马上又补充道:送养老院可以,但房子还归我。我说:我从没想过和你分这套房。妹妹笑说:哥真好。我说:我也不容易,每天写稿写得吐血,这糊弄人也是一桩体力活。妹妹说:我更不容易,上班心里憋着火,却要低眉顺眼。凭什么土地归了农民,工厂却变成那几个王八蛋的。哪天我要是下岗,非搬走几台车床不可。哪个拦我,老子就和他拼命……
  我打断妹妹的嚷嚷,这种唠叨我已听了多次。
  妹妹向我推荐了一家养老院。这家养老院坐落在离工厂不远处的雁栖湖边。湖面很大,过去湖水被工厂排放的污渍弄得浑浊不堪,到处漂着死鱼。可没想现在工厂不景气,湖水倒变得清澈,岸边还有路过的候鸟歇脚,算是方圆几十里最好的一块区域了。养老院是几个下岗工人在工会的帮助下,自筹资金建立。设施虽简陋,倒是弄得干净。
  我去养老院后,接待我的是一个近六十的女人,她见我填表时写施少霍的名字,不由得一下喊了出来:是施书记呵。
  我不解地抬头看着她,发现她原本热情的面庞,忽然变得冷漠和忿怨。我问她怎么了?她说:我想起来了,你就是施书记的儿子。你回吧,我们不可能接受他的。
  我问为什么?
  女人道:他儿女双全,怎能住养老院。女人说完,仰头长叹后说:儿啊,施书记要是住这里,我心里就天天有把锥子。
  女人没大我多少,却喊我一声儿。我纳闷地看着女人。女人也察觉到自己的突兀,忙说:施书记是好人。他的晚年,不该在我这里过。
  我说:你刚才还说这里护理精心。难道护理的都是坏人?
  女人眨巴着眼,一时语塞,最后有些恼怒道:那是两回事。
  我仔细端详着女人,终于想起,这个女人叫余仙姿,过去是机修车间的,年轻时喜欢扎两个朝天辫。   我说:我记得你。我爸倒霉那阵,你白天在会上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说他是造反起家,晚上就偷偷跑到我家,搂着我母亲哭。
  我的话,说得女人脸白一阵红一阵。她喃喃道:这日子越过,就觉得施书记越好。
  我说:好什么?不就是有点手段,喜欢来点小恩惠,晚上加班弄碗肉丝面给你们吃。
  余仙姿说:你这话真不中听。小手段?小恩惠?那是有人惦记你,你有价值。我现在巴不得有人给我来这套。那时候肉是要计划的,施书记是把你们家的肉票拿了出来。
  一说肉票我想起来了。母亲那时老是抱怨肉票不够,原来肉票都被父亲拿去贿赂工人了。记得有次我馋肉急眼,和几个伙伴用铁锹拍死了一条大黄狗,没料是新来的军代表家的。父亲知道后脸煞白。把军代表叫来,当着他的面,把我绑在凳子上用皮带抽。一边抽一边说:没解放军,哪有你老子,没有你老子,哪有你这兔崽子。军代表夺过父亲的鞭子,凑到我耳边问:小子,狗肉好吃吧?那狗可是吃海鲜长大的。我说:好吃,鲜得很。急得父亲一边跺脚,一边嚷着操自己祖宗。
  我把这事说给余仙姿听。余仙姿呵呵笑了下说:我记得,是有那么回事。嗯,前几日听说施书记走丢了,最后在哪找到的?
  我踌躇了下,还是告诉了余仙姿。余仙姿听罢,蹙了蹙眉,自言自语道:他不是痴呆了吗,怎么又去那。
  什么意思?我问。
  余仙姿看了看我,迟疑了下,拍拍我肩膀说:施书记学建筑的,常说那楼气派威风,那楼里最先住的是一个英国人,后来是江城的纺织大王,江城保卫战时,蒋介石的大官也住过那里。
  那里也住过一个姓罗的将军,是吧?我忽然问。
  余仙姿愣了一下说:施书记告诉你的?
  我说:他这次去一号楼就是去找罗局长的。
  余仙姿说:真见鬼了,罗局长早都死了。
  我说:死了?
  余仙姿说:是死了。死了几十年。
  余仙姿的话,让我内心一沉。我问余仙姿,父亲就是个小人物,能和一个将军有多大瓜葛。
  余仙姿张了下嘴,又合上了。她的模样有点无措,沉默半天,才说我年纪小,不知道那个年代。她说那时候,没有人物大小之分,随便一个工人,只要气不顺,就可以和党委书记拍桌子,摔椅子。哪像现在,一个班组长就敢耍老板的威风。
  余仙姿的话未说服我,可我也无心纠结这些问题。我竭力向她陈述了我和妹妹的境况,特别描述了父亲这次搭船过江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
  一般养老院都不愿意收留老年痴呆症患者。余仙姿还算是仗义,念旧情。她是这间养老院的股东之一,拍板决定收留了父亲。这让我释然许多。我猛然觉得,父亲所谓的那些好,似乎都是在为这天做着准备。
  四
  回到家后,我和妹妹郑重地将去养老院一事告诉了父亲。父亲用他那双浑浊的眼睛看了我们兄妹许久,最后不置可否地“哦”了一声,起身回自己屋里去了。
  和妹妹收拾父亲衣物时,我把余仙姿的一些话告诉了妹妹,说还真有个罗局长。妹妹忙问:我们和他是亲戚?我说:你为什么老往亲戚方面想。妹妹說:老头子一直琢磨着翻案,申诉材料写了一大堆,写完后都放在一个小木箱里。他肯定想找个包公递状子。我说:你又瞎扯,这罗局长已死了多年。
  死了?
  妹妹同我一样,也惊嚇得够呛。她说:咳,他没得救了,没得救了,真是糊涂了。
  我和妹妹说话时,父亲忽然从睡房出来了。父亲看了看我们,又瞅了眼桌上的衣物,该是晓得自己离去养老院的日子不远了。他拄着拐杖定在那想了会,目光空洞地看了看四周。我以为他听到了我们的对话,想和我们说说罗局长,却没想他默默走到书房,用拐杖戳了戳书柜上的一个木箱。我回头瞅了瞅妹妹,妹妹惊诧地冲我点了点头。
  父亲回房后,我把那个木箱搬到了客厅。打开木箱,箱里装着一叠叠稿纸,我随手翻了两页,却没见一点申冤的内容,倒像是写的回忆录。可这个回忆录更像是个人档案。从儿童团开始,写到做机修车间的书记,罗列出几十年里父亲获得大大小小的荣誉。
  送父亲去养老院的那天,余仙姿一早就候在养老院门前。我们的车刚停稳,她立刻碎步上来为父亲开门。未等父亲站牢,她就一口一个施书记的喊了起来。听见有人喊施书记,父亲的腰板一下子挺直了,可没一会又佝偻了起来。父亲已认不出余仙姿,却用一种欢喜的目光看着她。
  余仙姿挽着父亲的胳膊,替父亲撑直了身体,头却微微靠在父亲的肩头。我们走过一片花园,来到一幢僻静的楼前。我们走进房子:房间里阳光充足,窗台上还放了一束丁香花,床头柜上,放了一艘军舰模型,那是工厂的标志。屋子里该有的医疗设施都有了,两边墙各有一张床,其中一张床上,坐着一个和父亲年纪差不多的老人。老人看我们进来,礼貌的站起身,动作很麻利。
  两位老人面面相觑,身体和表情忽然都僵硬了。父亲的喉头开始呼呼喘着粗气,胳膊不停颤栗,只见他艰难挥起手中的拐杖,用力向对面的老人扔去,然后扭身就要走。
  对面的老人也是满面通红,躲闪着父亲的拐杖。
  我上前抱住父亲,连声向对面的老人道歉。老人忙摆手,说没关系,没关系。妹妹问父亲:你认识他吗?父亲看了女儿一眼,茫然摇了摇头。妹妹说:你这老头子,都八十了,还不熄火,别人和你无冤无仇的。
  一旁的余仙姿“哎呀”一声叫了起来。她嘱咐妹妹看好两老人,拉着我的袖口便出了门。我和余仙姿走到走廊的尽头。余仙姿说:怪我,都怪我。我只想把好房子给施书记,却把这个孙老头忘了。
  我说:有什么不妥?
  余仙姿说:孙老头当年是你父亲专案组的组长。
  余仙姿的话吓了我一跳。我说:不会吧,父亲刚才还说不认识他。
  余仙姿说:这很难说。年岁大的人就是怪。他可能记不得你的人,却闻得出那个的味,辨得出他的音。
  听罢余仙姿的话,我心里极为懊丧。好不容易为父亲寻找到一个理想的安身处,却没想遇到这般事。   余仙姿有些为难地看着我,说要不算了,她怕出事。我安慰她,说都老胳膊老腿,能出什么大事。余仙姿说我不了解这帮老人。这帮老头老太,吃的地沟油,操得是中南海的心。遇到观点不同,就翻陈年旧账,出口伤人,暗地里还分着派系呢。
  我问余仙姿,孙老头为人性格怎样。余仙姿说,孙老头是个孤老,过去为人很阴。如今人老了倒比其它人温和,也许多年在保卫部工作,言语不多,也少和人来往。我劝说余仙姿,说父亲平日为人仗义,在厂里算是有人缘。从刚刚的场面看,孙老头没什么,问题在我父亲身上,把他们俩分开就好。
  余仙姿沉吟片刻,算是勉强认同我的观点。她说离老孙头比较远的一个区有个单人房,条件更好,就是费用贵点。我说那没关系,只要留下父亲就行。
  父亲在余仙姿的安排下,终于安顿了下来。看到父亲边走边回头,有些惶恐的样子,我原本释然的心还是有了少许不安。
  随后的日子里,我常和余仙姿电话联系。余仙姿总说父亲很好,养老院的人都喜欢父亲。父亲虽不记得他们,却天生彼此亲热。余仙姿特别提到了老孙头。说老孙头在养老院待人冷淡,唯独对我父亲热心,主动和父亲搭讪,还殷勤地伺候他。我问余仙姿,父亲对老孙头咋样。余仙姿说,施书记是老小孩了,看孙老头主动伺候他,就摆起了谱,像个大首长似的。有次你父亲把屎蛋拉到裤裆里,是孙老头用手拣出来的。从那以后,他们就不分彼此,在一起玩了。我笑说,孙老头没捡起屎蛋往他嘴里塞?余仙姿一听乐了,说,你这孩子心肠不好,一点都不像施书记。
  父亲和孙老头的和好,终让我和妹妹心里轻松下来。我和妹妹回到了各自的生活轨道。妹妹开冲床,每天掰指头算计冲出的模具数量。下班后除了抱怨,就是把外甥按在桌子上写作业。孩子一走神,上去就一巴掌,还说我就是这样打出来的。
  我也每天奔赴大大小小的会场,做股票的分析报告。股灾刚过,股民对于我这样的人也充满了怨忿。报告时,个别股民扔个鸡蛋或皮鞋的事也有发生。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半年,父亲又突然失踪了。这回失踪的不仅是父亲,还有孙老头。有了上次的经验,我和妹妹直奔洞庭街一号楼。
  一路上,妹妹一直唠叨,说无论父亲是为什么,可这洞庭街如今是花红柳巷,一个痴呆老头总往这跑,说出去会丢人。我怪妹妹多虑。老头当年做书记时,有小姑娘往上凑,余仙姿就是一个。可老头裤带就是搂得紧。妹妹说,她这回相信父亲和罗局长有关系。说人痴呆了,就记住两种人。一是恩人,一是仇人。我说,那罗局长是恩人还是仇人?妹妹想了想说,多半是仇人。
  妹妹的话有几分道理。父亲不喜溜须舔痔,就好和余仙姿这类人交往,喜欢为他们出头。在出头过程中,他享受一种救世主的乐趣。要是母亲把他这层心思点破,他就说母亲是小资产阶级狭隘。
  父亲和孙老头果然在一号楼的门前。
  父亲坐在养老院替他准备的轮椅里,孙老头则坐在旁边一个小木凳上。一缕阳光,透过街边高大的梧桐树叶的间隙,洒在两位老人身上。偶尔的一阵风佛过,飘起两位老人几缕银发。
  孙老头好像不断在问着父亲什么,父亲也似乎在频频作答。父亲偶尔颐指气使地伸出二指,指向一号楼,孙老头便立刻从小塑料袋里取出一些东西,塞到父亲的嘴里。
  我和妹妹站了许久,后来怕余仙姿着急,便打电话告诉了余仙姿。电话里余仙姿气急败坏,她让我把电话给孙老头。我想劝余仙姿两句,可她却完全听不进去。
  我和妹妹慢慢走向两位老人。孙老头发现了我们。他慌忙起身,也许是坐久了,身体竟然摇晃了下。我赶紧上前扶住他。孙老头顾不得晕眩,忙说:别怪你爸,是我答应带他来的。我没说什么,直接把电话递给了他。听得出,余仙姿火冒三丈,哇哇大叫,而孙老头则一声不出,偶尔点下头。
  我开车载着孙老头和父亲回养老院。上车前,我特意要孙老头坐在副驾驶位,让妹妹陪父亲坐在了后面。车过了长江大桥,我听到后座传来父亲响亮的呼噜声。我侧脸看了旁边的孙老头一眼。他的表情凝重,眼睛冷峻地盯着前方。那里有发电厂正冒烟的一排烟囱。
  我说:孙师傅,跑这么远很危险。孙老头说:没啥,我们坐轮渡过来的。我说:坐轮渡也要搭车过马路。现在的人对老人可不太客气。都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孙老头听罢,又不出声。我的话有点失礼,刚想解释点什么,就听孙老头不紧不慢地说:我们当年再坏,能坏过搞三聚氰胺的人?我忙说:那是,那是。当年就是有错,也是在革命道路上犯的错。孙老头呵呵笑了,说:有觉悟,这话我爱听。
  见孙老头高兴了,我忽然问孙老头为什么要带父亲出来。孙老头说:为了你父亲。他不来会憋死。我问孙老头:他都记不得多少事了,有什么事能憋他。孙老头扭头望了望窗外,像是没听见我的话。
  车驶入了东湖隧道,车内一下子暗了下来。只有隧道的灯光不时从孙老头脸上划过。我又追问孙老头:一号楼和我父亲有什么瓜葛?孙老头终于回头瞅了我一眼问:余仙姿怎么说的?我说:余仙姿没说什么,她只告诉我,罗局长早就死了。
  也许你爸爸想他了吧。孙老头若有所思地说。
  我老头子和将军真有关系?我们是亲戚?妹妹从后座忽然凑到孙老头耳边问。
  孙老头听了妹妹的话,又呵呵笑了,说:親戚肯定不是,我只晓得,有个叫施少中的人,肯定是你父亲的亲戚。
  孙老头竟然提起施少中。我想。
  孙老头继续说:我和你父亲上下铺睡了好几年。只要他放个屁,我就晓得他有几天没屙屎。可说实话,他现在这样,不能全怪施少中。
  这话我信。妹妹凑上来说:我有个同学,爸爸是南下的,娶了地主家的小姐,过去一路升官,现在一路发财。
  孙老头笑笑说:丫头说的没错。可你要说他苕,他还和你翻脸。孙老头说完看了看反光镜:丫头,他睡了没有?。
  睡了,睡了。睡得屁是屁鼾是鼾的。妹妹歪了歪屁股,把头又凑到孙老头耳边,说:孙师傅,你说下我爸爸这个老苕。   汽车这时驶出了隧道,忽然的强光刺得孙老头不由得用手挡住视线。我伸手替他放下遮阳板,他才缓过劲了。孙老头对我说,他想抽支烟。我说随便他。然后将他那边的挡风玻璃放下一半。我告诉孙老头扶手的杂物箱里有烟。孙老头打开杂物箱,拿出一包烟,将烟盒在手里轻巧地转了转,连声说:好烟好烟呵。过去中央首长才能抽这种烟。咳,还是现在好,现在好呵。
  我说:孙师傅,你都拿去抽吧。孙老头说:那我就不客气了。
  孙师傅,我也来一支。妹妹从后面伸过来两只手指。
  孙师傅递烟时,瞥了妹妹手一眼,回头对我说:你是哥哥,就一个妹妹,要多关照她。妹妹抢着说:孙师傅,我哥够关照我了。孙师傅又抬眼瞥了下反光镜后说:丫头,你看你的指甲都是黄的,烟抽的小气,还抽的凶,烟屁股都舍不得丢。你看你哥哥的手,他是男人,手却是白嫩嫩的,肯定是烟抽到一半就甩了的人。如今好是好呵,可没得钱的人,活得更不容易。
  我说:孙师傅,你真行,不愧是搞保卫工作的,观察力牛逼。
  孙老头摇摇头说:牛逼二字我是听不得的,现在十三四岁的姑娘,大庭广众之下,都把这两个字挂在嘴边,真不怕丑。
  我和妹妹捧腹大笑。我说:孙师傅,这个字和你脑袋里的字不相干。
  孙老头说:我看没什么不同。说到这里,我就说你爸爸一件苕事。他眼睛不大,却老是看到不该看的东西。有一次开团委会,我和他坐在一起。散会后,你父亲很生气,对我说他要告状,他看到党委书记的手,在桌子下挠一个女支委的裤裆。其实我也看到了,他一开口,我忙捂住他的嘴巴,告诉他不要说,要说也不要和我说。可施少霍扯开我的手,非说不可。
  那后来呢?我侧脸看了看孙老头。
  后来?没有证据能怎样?孙老头说。
  你不是人证啊。妹妹在后排说。
  你闭嘴。我截住妹妹的话。
  孙老头回头看了看妹妹,拍了拍妹妹扶靠背的手,说:看样子丫头像父亲,儿子像母亲。你们猜猜,施少霍厂里告不赢,最后去哪告状了?我说:该不会去找一号楼里的罗局长吧。孙老头说:你小子不是一般机灵。可你肯定想不到,施少霍后来威风了,也成了一号楼的主人,有一帮子人围他转呢。
  老头子有过这牛逼?没听他说过耶。妹妹大声道。
  孙老头又拍了拍妹妹扶靠背的手,说:很短暂,很短暂,和巴黎公社时间差不多。
  五
  父亲和孙老头回到养老院后,余仙姿没说什么,两个老人照样还是按过去的样子生活。可我知道,余仙姿越是不说,越说明她还没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果然没过几天,余仙姿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同我聊起了养老院的现状。她说这个养老院至今还是黑户,没有拿到经营许可,没有资格替老人买意外保险。工会虽然大力支持,可真出了事,也不会出面负责。
  余仙姿还想继续说下去,我打断了她的话头。我说:孙老头是个明事理的人,他答应过我,不再带父亲去一号楼。余仙姿不悦地说:他也曾答应过我。孙老头这种人不可信。我说:孙老头人挺好,你不要这样说他。
  余仙姿冲我很有玩味地笑了笑。
  我说的不对?我说。
  余仙姿说:你了解他多少?施书记为什么要拿拐杖扔他?我说:他不就是专案组的嘛,那也是身不由己。
  余仙姿略带悲戚地说:我一直不明白一件事。施书记到底知不知道,眼前陪他的老头叫孙连中。我问:这很重要?余仙姿没理会我,继续说:如果他晓得,我的心就宽了。如果不晓得,养老院就有风险,施书记也蛮悲哀的。
  我没太听明白余仙姿的话,疑惑地看着她。
  余仙姿继续说:他们两人原本好得像兄弟。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施书记得势时,打断过孙连中两根肋骨。文革结束,他案子又落到孙连中手里,孙连中就逼着他喝自己的尿,寒冬腊月,用消防水管冲他。
  有这事?我不由得问。
  余仙姿说:厂里老一辈人都知道,这两个人是冤家。
  余仙姿的话,让我大为惊骇。我有点坐不住了,胸口有点堵,觉得屋子里弥散着一股陈味。我对余仙姿说:我想出去转转。余仙姿说:你去吧,今天天气很好,你是该替施书记好好想想。
  门外的阳光确实灿烂,天空也很蓝。办公楼对面的老槐树挂满了白花,满院子飘着槐花的香味。槐树下有个老头在来回踱步。老头见我出来,便匆匆向我走来。走进一看,原来是孙老头。
  她要赶走你父亲?孙老头问。你不能答应。
  我定睛看着孙老头。孙老头和其它工厂老人有些不同。他面颊白皙,看不到胡须,干干净净,更像个文人。我在想他逼父亲喝尿的样子。
  你就是孙连中。我说。
  孙老头一听我喊孙连中的名字,原本焦虑的神情一下子散了。他身体有点软,晃了晃。我上前扶住他。孙老头的手冰凉,还不停地战噤。那一刻,我有点后悔说话这么直接。
  我和妹妹思虑再三,还是准备替父亲寻找另一家养老院。我到访了江城市许多养老院,终于选定一家名叫“延年”的老人会所。虽说价格不菲,但离我上班地点较近。会所内环境幽静,设备完备,服务人员说话都似吴侬软语。自从听了余仙姿的话,我就有股强烈的愿望,希望父亲的晚年能多享受生活。
  我把想法告诉妹妹,妹妹忽然不高興了,说我糟蹋钱,也是个苕货。妹妹说,爸爸都糊涂了,他就是整天吃鲍鱼龙虾也尝不出味;就是找个十八岁的姑娘伢整天和他亲热,他也没得感觉。何必呢。
  妹妹见我不言语,暗忖片刻后继续说:既然哥哥这样孝顺,不如你就把这钱给我。我办离岗,整日陪着爸爸。这是一箭三雕。一是除了离岗基本工资,加上你给的钱,我的收入增加了,也不用再看那些人的脸色;二是你也放心,好专心忽悠别人赚大钱;三是爸爸也不受罪。自己的姑娘再差也不会差过外人。
  妹妹的话出乎我意料,但确说的是实情。
  我把我们的决定告诉了余仙姿。余仙姿听了边笑边抹眼泪。我对她那点怨气,也全都没了。   父亲的屋子很久没住人,墙壁发了霉,屋顶都挂了蜘蛛网。妹妹自己动手把屋子粉刷了一遍,还为自己腾出了一间小屋,安了空调,把屋子弄得花花绿绿的。待妹妹把屋子收拾妥当后,妹妹和我就高高兴兴来到养老院。
  妹妹一进屋,喊了声爸,就开始收拾父亲的衣物。父亲木然地看着她。我对父亲说,爸,我们要回家了。父亲也没有反应。直到妹妹准备把行李搬出房间时,父亲好像终于明白过来。他在房间叽哩哇啦乱叫,扯住我和妹妹搬行李的胳膊,不让我们出门。我告诉他,我们是回家,是回他和我母亲的家。父亲听了依然攥紧我的胳膊摇头,眼眶里竟巴巴掉出眼泪。
  父亲弄出的声响,整个养老院都听得见。我看了眼屋外,许多老人都围在门口看热闹。人群中,我看到了孙老头:他的脸色苍白,表情艰涩。站在他旁边的余仙姿也面露不安。见此情景,我只好对父亲说:爸,我带你去一号楼。父亲听到一号楼,拉扯我的手稍微松了下,可马上又攥紧了。
  我和父亲相持不下的时候,余仙姿悄悄在我耳边耳语了几句。我随余仙姿走出屋子,只见孙老头站在槐树下等我们。孙老头忿忿瞥了余仙姿一眼,又不满地看了看我,说:我们都在忘记,你们却要捡起。你们自以为是,你们晓得个狗屁。
  余仙姿说:孙师傅,你说话嘴巴干净点,过去的也都是事实。
  孙老头说:算了,我不跟你扯。再扯老子要骂人了。我问儿子,你真决定带你父亲回家?我说:是,妹妹离岗专门照顾他。孙老头说:丫头人虽好,就不太心细。你要知道,拗着痴呆症老人,是会出大事的。我说:肯定要出养老院,屋子都收拾好了,妹妹工作也辞了。
  听了我的话,孙老头的目光一下子黯淡,气也松了下来。他低头沉默了会,说:你们是他子女,有权这样做。再僵持下去也不好。你叫周围的人都离开,我可以劝他跟你走。
  我和余仙姿对孙老头有些半信半疑。余仙姿将围观的老人都吆喝回宿舍后,孙老头缓缓地走进了父亲的屋子。他站在门口,向我们挥了挥手,大声嚷着:滚远点,便将门窗都关上。约莫过了十几分钟,孙老头满脸愁容,浊泪簌簌地走了出来,他边走边呜咽道:快去,快去。他肯定跟你们走。
  我和妹妹慌忙推门而入,只见父亲脸色煞白,蜷缩在屋角,浑身抖个不停。见我们进来,挣扎着站起来,晃晃悠悠地扑到我怀里,说:快走,快走。孙连中来了。
  六
  父亲跨进家门后,神情依旧惶恐。他对收拾一新的家里完全没感觉,只是一直紧拽我的手,上床后也不愿松开。
  在妹妹的悉心照料下,父亲虽能吃,能睡,却不见精神好起来。他整天茫然坐在床边,盯着从天窗射进来的那道光斑,眼睛慢慢随着光斑移动。而一到了夜里,他就会变得神神秘秘,一本正经告诉妹妹,说屋子里有鬼。有时半夜三更会大声狂喊,那喊声连邻居们都听得悚然。我曾担心,父亲回家后会嚷着找孙老头,可父亲从未提及,甚至也没有提及一号楼。
  妹妹很能体谅我。她照顾父亲肯定不容易,却很少在我面前表露。只有一次没忍住,哭哭啼啼地说,父亲吃饭时把桌子掀翻,一碗汤泼到她儿子身上,把孩子烫伤了。我问为什么?她说那天蒸了碗汽水肉,父亲要吃独食,孩子忍不住,夹了一筷子,父亲就发脾气了。妹妹说,父亲变了。每次开饭,他是不会吃的。非等我们每个菜都吃一遍后才动筷子。一旦吃起来,就不顾他人,狼吞虎咽,饭量特别大。
  父亲虽然如此,我还是轻松许多。在我看来,能吃能睡,就无大碍。由于前阶段父亲事情的分心,我的粉丝圈人数在减少,有些基本的经济数据我都会弄错。我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状态。按妹妹的说法,集中精力,努力忽悠赚大钱。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多月,有次我正在做期货市场走势的分析报告,忽然接到妹妹的电话。妹妹在电话里哇哇大哭,说父亲又不见了。我看着台下无数期待的眼睛,狠心把电话挂了。
  报告结束,我立刻拨通了妹妹的电话。妹妹没有怪我,只是着急地要求我快去洞庭街一号楼看看,说厂子周围她已经找遍了。我问妹妹父亲是怎么丢的。妹妹说,她上午十点左右带着父亲去菜场买菜,刚付完钱,转身父亲就不见了。
  我估计了下父亲走失的时间,如果正常的话,他早该在一号楼了。想罢,我立刻开车去了洞庭街。我沿着洞庭街兜了好几圈,都未见父亲的影子。我拨通了六渡桥宾馆的电话。宾馆告诉我,父亲没去那。我犹豫再三,还是走上一号楼台阶敲了门。一个管家模样的人把门打开。我先表示歉意,然后问今天是否看过一個老人在门前守候。我看管家还在疑虑,便说数月前这个老人曾敲过一号楼的门。管家仔细看了看我笑了,说:你是他儿子吧,你和你爸爸还真像。怎么?老人又不见了。
  我说:是。
  管家挠了挠头想了会,说他可以肯定我父亲没来这。他说今天这里有一个活动,他一直守在门口。我说了声谢谢转身告辞。刚下完楼梯,就听管家喊:这个罗局长是你家什么人?我回头不解地看着管家。管家继续喊:找他的可不止你老头一个呢。我没空琢磨管家的话,转身走了。
  离开一号楼,我忽然想起了孙老头,我想这是父亲唯一可能去的地方了。我拨通了余仙姿的电话。余仙姿已知道父亲失踪的消息。她说她早就寻遍了养老院。我问余仙姿孙老头在哪?余仙姿说,他就在自己屋里。我拜托余仙姿去孙老头处打听下。余仙姿说可不敢这样做,孙老头要是知道此事,更要骂她了。
  此时的天空已现黛色。街道两边的路灯亮了。酒吧里有人影开始窜动,巷子的深处不时飘出萨克斯管的声音。我吸着烟,坐在路边椅子上,不知去哪好。这次父亲可能不会有好运了,有可能真的回不来了。想到此,我心里不由得悲戚起来。
  父亲在四十五岁前是不怎么关心我的。可是从看守所出来后,父亲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他比母亲更细心,更知道我们兄妹的凉热。我读的是本市的大学。无论刮风下雪,每周末我从学校回来时,他都推个破自行车在车站接我。我当时已是十八岁的男人,应该骑车带他才对。可父亲硬让我坐在后座。父亲将自行车踏得飞快,身体紧贴着车把,动作像个小伙子。可坐在后座的我却满脸臊热。我同母亲说了我的感受,希望她劝父亲不要这样。母亲反过来劝我,说她听到父亲在工友面前炫耀,说我上的大学,是千里挑一,放在清朝,不是状元也是举人。
其他文献
在苏联最好的时代,尼古拉耶夫开了一枪,结果就变成了最坏的时代。  当时,尼古拉耶夫悄悄走到基洛夫身后,把枪口对准他的脑袋扣动了扳机。于是,苏联历史便被击出了一个洞。那是一个黑洞,在时间中慢慢变大,以至于今人透过那个洞,看见那段历史像一张渔网,被人翻来覆去地抖动、甩打、扭扯,到最后却翻不出一条被网住的鱼。时间过去得太久,鱼早已不在,折腾一张空网又有何用?  尼古拉耶夫作为刺客,却已经坐实。  尼古拉
期刊
从本期起,《作品》开始刊发长篇小说。  这是《作品》杂志创刊以来,第一次刊载长篇小说。我们把这重要的第一次交给了年轻的90后作家徐晓。  不仅因为作者年轻,不仅因为《作品》杂志在全国文学期刊中率先关注90后,而是这部90后笔下的长篇小说《请你抱紧我》,向读者展示了新的生活经验——90后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她们的价值观,她们的爱、痛苦、挣扎、焦虑、梦想,她们的成长与反思,她们的灵魂之痛与肉身之难。  
期刊
1  2012年是绝望的一年。对于尚未定居在澳洲的华人来说,除了末日论和生老病死外,每年一次的新移民政策,似乎更让人感到恐惧。可我不一样,我甚至有点儿期盼末日的到来。  沒办法,我遇到了大麻烦。打瞎了别人一只眼睛,对方让我赔钱,三万,澳元。说实话,一只眼睛赔三万澳元,不贵。对方也说了,可以不赔钱,但也得抠下我一只眼珠子来。谁愿意用眼珠子换钱呢?可我没钱赔,为此,我不止一次冒出过破罐破摔的想法,打瞎
期刊
在第1期的“视点”里,我们提出“告别纯文学,拥抱真文学”。我们不能欣喜于文学表面的繁荣而忽略精神之矮化。我们要大声说出老祖宗对文学的定位——文以载道。有人说“文以载道”老掉牙了。老掉牙而不死,不正说明了它的生命力吗?只要这所载之道是人生天地间的大道。“真文学”所强调的就是“载道”。但我们也要纠正误解,以为提倡“真文学”,只是强调文学的问题意识,而弱化了文学的审美功能。若如此,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期刊
17年前,在一座喧嚣而多尘土的中等城市,出現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城市是文化的外省,远离北京、上海、南京这样的大文化圈。这里只有一圈山包围城市,他们的城市以泉水著称,他们的生活却难有泉水,更不要说用泉水浸润诗魂。他们操持各种职业,有报社记者、刊物编辑、书画商人、企业白领,也有小学教师、交警、公务员、技术员。他们在尘世中奔波,甚至漂泊不定。然而,他们的灵魂战栗与内心搏战,无人知晓。白天,他们把自己交给
期刊
1.赶路传说:每一行诗都是  我饿不死的生活  2003年,我从银行贷得一笔巨款到佛山谋生。半年不到,千金散尽未见复来,来的却是铺天盖地的“非典”。在惊惶失措的社会大背景和困苦窘迫的个人小环境下,“赶路”创立,同期,《赶路诗刊》创刊:从选稿到排版,从印制到寄发,大部分杂务都是独自负责,“赶路悲剧”正式拉开帷幕。其后相继进入角色的诗人有阵风、张建新、肖雨、房东、三个A、储劲松、骆驼、庞华、孙慧峰、张
期刊
大太阳,晒得柏油路面就快流油了,七条躲在树阴底下,心想这一票要速战速决。邪门得紧,一丝风都没有,光听头顶上知了吱哇个没完没了,愈发叫得人心烦意乱。  天气预报说今天三十五度,可这会子路面上的温度应该已经能摊鸡蛋了,七条踅摸着口袋里那颗蛋砸出去的时候会有怎样一条华丽的抛物线。它也许会开出炫目的花,随着明脆的“啪”声亮出最后辉煌的姿态,或者只是死鱼一样被甩在干涸的露出狰狞底色的现场,毕竟它是一颗坏蛋。
期刊
一  那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像个囚徒陷入了困境,这种囚徒的困境不是博弈论意义上的囚徒困境,而是一种不好讲述、危机四伏、刀光剑影的囚徒困境,我有时会想,我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我,天中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财务管理专业,大一时候闻听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开始鬼迷心窍,研究起了小说,整天心里想着马尔克斯、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奥康纳、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加缪、莫言……想着约克纳帕塔法县,想着马
期刊
几年不见,李安看起来竟然已经是个老头儿了。他的头发变成花白,他的背佝偻着,就连他的面部肌肉也开始往下走,这让他即使在笑的时候,也总有一种马上就要哭出来的神情,叫人若有所动。  也对,李安都62岁了,怎能不老——连我都不再年轻了。  当年第一次看《卧虎藏龙》,我还不到20岁,除了觉得美,什么也不懂。但后来的十几年里,每一次重看,都能看到之前从未发现的新东西。《卧虎藏龙》就是个大千世界,里面什么都有。
期刊
1  那小子一进镇,我就知道他是为睡美人来的,镇上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一,二,三,七,十三,二十五……第二十七位来试图唤醒“睡美人”的勇士。前二十六位怎么样了?那还用问?  前二十六位里还真有货真价实的王子,和有爵位头衔和私人纹章的年轻爵爷,不过头衔算个鬼,保证不了他们的人品,也保证不了他们能成功。这第二十七位勇士拖着磨得高矮不一的皮靴跟,用一种脚底有血泡的姿势一瘸一拐走在车辙印深深的街道上,走过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