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所占的分值比例是相当大的。中学的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了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对此都煞费苦心,做了大量充足的准备工作,却收效甚微。究其根本,很多师生一直在训练的是阅读的技巧,而不是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是,所谓的阅读能力,都包括哪些方面呢?它们对学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教师应该怎么做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看法,仅作抛砖引玉。
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的目的是“检验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考查的材料包括“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这几种能力。
一、理解能力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重要词语的含义”指的是一些关键性词语在特定文章中的含义,目的是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中国语言的词义变化繁复多样,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会有不同的含义,对作者表述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想理解这些词语,学生必须结合文章整体的各个部分,联系上下文揣摩具体词语的意思。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根据以前所知的词义主观臆断,妄下结论。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如果说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零件,句子则是一篇文章的传送带,把不同的词语串联、连接起来,构成文章的段落。在汉语中,词语的语序和词之间的关系在表达意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通过词语的顺序、相互间的关系、语气及语调等进行的。弄清句子的含意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一句话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段落的中心句,掌握了一个中心句的意思,对于理解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都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
二、筛选信息的能力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拿到一篇文章,教师要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和题干、题支,对全文和设题点有一个全面、概括的认识,以备在下一步细读的过程中迅速捕捉筛选有效信息,并通过整合得出正确、全面的结论。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词语、句子是文章的血肉,而篇章结构则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路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在落实到文字的时候,往往以结构的形式反映出来。在理清结构时,必须要弄明白作者的思路,考虑作者安排每一段的实际意义,如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和观察现象的,语言表达的顺序是怎么样安排的。还需注意的是,不同的文体在结构安排上具有很大差别。比如,议论文和说明文常常是“老三段”的固定经典结构,而记叙文的结构则相对灵活多变,这些不同,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应该仔细考虑。
阅读文章,首先要能整体感知文章的大体内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也叫“统观”,即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统观的几个要点。任何事物都有结构,整体是由各部分有机组成,语言也不例外。我们在阅读分析文章时产生错误的原因往往就在于没有整体的感知,没有坚持“统观”。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首先反映在对段落大意的概括上。段落是构成文章主体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段落的不同排列构成了文章结构的各异。对段落大意的理解,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概括自然段的段意;二是划分意义段落,弄清每一部分的段意,从各段的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方面领会。段落的意义弄清楚后,就能进一步把握阐发文章的中心思想。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的主旨意义所在,需要学生认真通读全文后,把握各段的段落大意,从具体的内容中总结提炼,才能真正把握主旨,不能单凭看到的某一段落的只言片语去认定文章的中心。另外,不同体裁的文章,中心思想的呈现方式也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学生在寻找说明文和议论文的中心时,锁定各段的首尾句子便能八九不离十,中心往往通过语句直接表达出来;记叙文则不同,中心的意蕴比较含蓄,通常都隐含在人物、场面的背后,阅读者通过把握全文的意思后,深入挖掘才能发现,或者意在文外,扩展想象才能揣摩出来;有的文学作品中,中心意思分散在全文的各个段落,需要经过归纳总结才能发现。总体来说,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的方法,基本上包括以上几个方面,教师可以选择各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训练学生掌握归纳中心的技巧和窍门,为考试中做阅读理解题赢得时间和正确率。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文章的语句、篇章结构的了解,只是看到了文章的表面现象。每个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都会糅合进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点。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仅从字面上理解是感受不出来的,需要读者通过阅读时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领悟作者的意图。当然,达到这种程度,有时候也需要一定的阅历。中学生从小生活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环境中,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有限,很多东西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鼓励他们用心体验生活,观察社会。这样,学生在阅读相关的文章时,才能有所感悟,产生共鸣。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之一是能够用语言营造出现实所不能够达到的境界。这就是所谓文学的审美属性。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得出符合思维逻辑的结论和观点,对中学生来说,是较高层次的要求。教师需要做的是合理引导,加强训练。
三、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文字和语言均来源于生活,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中得到进化和提高。同样,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源自生活,但却高于现实,往往是作者头脑中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因此,学生不论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还是表达技巧时,都应该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究其根本还是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做出正确的鉴赏性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尺度的问题,主观色彩不能太过于浓郁,需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成长经历等得出相对客观的鉴赏性评价。
总而言之,阅读是一种以了解文字含义为主要目的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读者一般都是通过运用视觉阅读文字,再经过通读理解、筛选信息、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后对所看到的文字材料进行思考加工,并把理解的内容存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研究指导,学生认真配合学习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步奠定。
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的目的是“检验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考查的材料包括“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这几种能力。
一、理解能力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重要词语的含义”指的是一些关键性词语在特定文章中的含义,目的是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中国语言的词义变化繁复多样,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会有不同的含义,对作者表述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想理解这些词语,学生必须结合文章整体的各个部分,联系上下文揣摩具体词语的意思。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根据以前所知的词义主观臆断,妄下结论。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如果说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零件,句子则是一篇文章的传送带,把不同的词语串联、连接起来,构成文章的段落。在汉语中,词语的语序和词之间的关系在表达意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通过词语的顺序、相互间的关系、语气及语调等进行的。弄清句子的含意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一句话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段落的中心句,掌握了一个中心句的意思,对于理解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都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
二、筛选信息的能力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拿到一篇文章,教师要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和题干、题支,对全文和设题点有一个全面、概括的认识,以备在下一步细读的过程中迅速捕捉筛选有效信息,并通过整合得出正确、全面的结论。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词语、句子是文章的血肉,而篇章结构则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路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在落实到文字的时候,往往以结构的形式反映出来。在理清结构时,必须要弄明白作者的思路,考虑作者安排每一段的实际意义,如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和观察现象的,语言表达的顺序是怎么样安排的。还需注意的是,不同的文体在结构安排上具有很大差别。比如,议论文和说明文常常是“老三段”的固定经典结构,而记叙文的结构则相对灵活多变,这些不同,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应该仔细考虑。
阅读文章,首先要能整体感知文章的大体内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也叫“统观”,即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统观的几个要点。任何事物都有结构,整体是由各部分有机组成,语言也不例外。我们在阅读分析文章时产生错误的原因往往就在于没有整体的感知,没有坚持“统观”。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首先反映在对段落大意的概括上。段落是构成文章主体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段落的不同排列构成了文章结构的各异。对段落大意的理解,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概括自然段的段意;二是划分意义段落,弄清每一部分的段意,从各段的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方面领会。段落的意义弄清楚后,就能进一步把握阐发文章的中心思想。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的主旨意义所在,需要学生认真通读全文后,把握各段的段落大意,从具体的内容中总结提炼,才能真正把握主旨,不能单凭看到的某一段落的只言片语去认定文章的中心。另外,不同体裁的文章,中心思想的呈现方式也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学生在寻找说明文和议论文的中心时,锁定各段的首尾句子便能八九不离十,中心往往通过语句直接表达出来;记叙文则不同,中心的意蕴比较含蓄,通常都隐含在人物、场面的背后,阅读者通过把握全文的意思后,深入挖掘才能发现,或者意在文外,扩展想象才能揣摩出来;有的文学作品中,中心意思分散在全文的各个段落,需要经过归纳总结才能发现。总体来说,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的方法,基本上包括以上几个方面,教师可以选择各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训练学生掌握归纳中心的技巧和窍门,为考试中做阅读理解题赢得时间和正确率。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文章的语句、篇章结构的了解,只是看到了文章的表面现象。每个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都会糅合进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点。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仅从字面上理解是感受不出来的,需要读者通过阅读时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领悟作者的意图。当然,达到这种程度,有时候也需要一定的阅历。中学生从小生活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环境中,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有限,很多东西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鼓励他们用心体验生活,观察社会。这样,学生在阅读相关的文章时,才能有所感悟,产生共鸣。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之一是能够用语言营造出现实所不能够达到的境界。这就是所谓文学的审美属性。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得出符合思维逻辑的结论和观点,对中学生来说,是较高层次的要求。教师需要做的是合理引导,加强训练。
三、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文字和语言均来源于生活,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中得到进化和提高。同样,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源自生活,但却高于现实,往往是作者头脑中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因此,学生不论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还是表达技巧时,都应该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究其根本还是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做出正确的鉴赏性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尺度的问题,主观色彩不能太过于浓郁,需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成长经历等得出相对客观的鉴赏性评价。
总而言之,阅读是一种以了解文字含义为主要目的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读者一般都是通过运用视觉阅读文字,再经过通读理解、筛选信息、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后对所看到的文字材料进行思考加工,并把理解的内容存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研究指导,学生认真配合学习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步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