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假期,形形色色的课外辅导班依旧是“香饽饽”。与往年不同的是,数学、作文等传统项目有了“没落”的迹象。唐诗、宋词、书画等传统文化项目则渐趋升温。在欣喜于传统文化重回大众视野的同时,一个潜在的疑问产生了:当传统文化与辅导班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辅导班能否让学生真正懂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成“黑马” 老牌补习班呈“没落”迹象
一项由某媒体发起的《关于假期课外辅导班》的微调查中共有340人参与,其中“除了学校布置的暑假作业,您还会为孩子选择校外辅导班吗?”一项中,有将近七成的家长选择会给孩子报班。以唐诗、宋词、书法、国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成为今年培训市场的“新元素”。在微调查中,虽然仅有18.5%的家长表示偏向国学等传统文化方面的辅导,但这一比例和去年同期相比已有了“从无到有”的变化。假期托管班也都不同程度地新增了与“琴棋书画”传统项目相关的课程。
微调查显示,65.7%的家长只为孩子报了一个班。很多家长认为,好不容易放个假,也希望孩子歇一歇。但总觉得别家的孩子都在补习,自家孩子如果不进就只能退了。正因如此,大多数家长只为孩子报一个培训班。
学科知识已成为家长普遍认为最不需要再让孩子继续强化的选项。在往年寒暑假补习时,家长都会参考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会将最差的一科作为“重点”进行补习,比如数学。但今年,很多家长发现,知识的学以致用及实际应用能力才是今后的趋势,所以,在今年暑假,大部分家长大都只给孩子报了科学夏令营。
同时,多家教育机构中类似“数学思维”、“作文”等传统补习班中的“战斗班”已难现盛况,很多班级甚至无法招满学生。一家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往年数学思维班一个假期要开3个或4个,每个班至少有10个学生,但今年甚至还没凑齐一个班。相比“新元素”来说,在“老牌”培训项目里,只有英语口语是“常青树”。
考试方向“引导”培训机构开始“变脸”
从去年中考考的“为”字的笔顺,《红楼梦》中“冷月葬花魂”的作者是谁,到高考作文考北京的“老规矩”,传统文化的身影便频频出现在考题中。去年11月底,北京市颁布实施了中小学学科改进意见。其中,在语文学科改进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在教学中重视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等。在春季会考中,语文也以连环画、图片等多种形式考查革命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
整个教育系统是一个链条,一直以来,用考试作为杠杆去“引导”教学时,校外培训机构作为链条上的一节,也一定会随之发生变化。今年暑假培训市场出现传统文化培训身影以及“老牌”培训科目走“下坡路”,正说明此前一系列教育改革开始取得一定效果。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吟风弄月
传统文化培训班渐热,究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各级考试的加分项目取消,教育部门也发出了“中考、高考将逐步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一类的信息。因此,家长为孩子升学考虑,培训机构则为赚钱考虑,自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对此,人们的看法也不一致,有的人认为这样做是好事,这类培训转型值得肯定;也有的人认为这无非是教育趋利的又一表现,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认识的新误区。
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越来越趋于表面化,很容易望文生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涵都需要用心体会才能领略其中的智慧。文化的流失需要一个过程,而文化的复兴也同样需要过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应与时俱进,如果仅仅为了吟风弄月,或是应付考试,学习传统文化便失去了意义。
传统文化成“黑马” 老牌补习班呈“没落”迹象
一项由某媒体发起的《关于假期课外辅导班》的微调查中共有340人参与,其中“除了学校布置的暑假作业,您还会为孩子选择校外辅导班吗?”一项中,有将近七成的家长选择会给孩子报班。以唐诗、宋词、书法、国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成为今年培训市场的“新元素”。在微调查中,虽然仅有18.5%的家长表示偏向国学等传统文化方面的辅导,但这一比例和去年同期相比已有了“从无到有”的变化。假期托管班也都不同程度地新增了与“琴棋书画”传统项目相关的课程。
微调查显示,65.7%的家长只为孩子报了一个班。很多家长认为,好不容易放个假,也希望孩子歇一歇。但总觉得别家的孩子都在补习,自家孩子如果不进就只能退了。正因如此,大多数家长只为孩子报一个培训班。
学科知识已成为家长普遍认为最不需要再让孩子继续强化的选项。在往年寒暑假补习时,家长都会参考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会将最差的一科作为“重点”进行补习,比如数学。但今年,很多家长发现,知识的学以致用及实际应用能力才是今后的趋势,所以,在今年暑假,大部分家长大都只给孩子报了科学夏令营。
同时,多家教育机构中类似“数学思维”、“作文”等传统补习班中的“战斗班”已难现盛况,很多班级甚至无法招满学生。一家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往年数学思维班一个假期要开3个或4个,每个班至少有10个学生,但今年甚至还没凑齐一个班。相比“新元素”来说,在“老牌”培训项目里,只有英语口语是“常青树”。
考试方向“引导”培训机构开始“变脸”
从去年中考考的“为”字的笔顺,《红楼梦》中“冷月葬花魂”的作者是谁,到高考作文考北京的“老规矩”,传统文化的身影便频频出现在考题中。去年11月底,北京市颁布实施了中小学学科改进意见。其中,在语文学科改进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在教学中重视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等。在春季会考中,语文也以连环画、图片等多种形式考查革命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
整个教育系统是一个链条,一直以来,用考试作为杠杆去“引导”教学时,校外培训机构作为链条上的一节,也一定会随之发生变化。今年暑假培训市场出现传统文化培训身影以及“老牌”培训科目走“下坡路”,正说明此前一系列教育改革开始取得一定效果。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吟风弄月
传统文化培训班渐热,究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各级考试的加分项目取消,教育部门也发出了“中考、高考将逐步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一类的信息。因此,家长为孩子升学考虑,培训机构则为赚钱考虑,自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对此,人们的看法也不一致,有的人认为这样做是好事,这类培训转型值得肯定;也有的人认为这无非是教育趋利的又一表现,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认识的新误区。
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越来越趋于表面化,很容易望文生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涵都需要用心体会才能领略其中的智慧。文化的流失需要一个过程,而文化的复兴也同样需要过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应与时俱进,如果仅仅为了吟风弄月,或是应付考试,学习传统文化便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