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陕钢集团汉钢公司1#高炉有效容积1080m3,该高炉于2011年12月23日点火投产,截止2018年10月份实际运行时间近7年。
2018年5月份通过对标学习,总结了自身不足,正视差距,科学评判炉役处于中后期及风机能力未完全释放的实情,通过抓原燃料筛分,强化炉内炉外管理,匹配上下部调剂相,使得高炉保持了长期稳定顺行,6月份以后日产稳定在4000吨以上,高炉利用系数及其它经济技术指标均有了明显突破。
2提冶強冶炼措施
2.1提高入炉风量
1#高炉配备风机型号为AV63-15,按照以风为纲的原则,实践中以充分挖掘风机潜力为主,通过对风机工况及送风系统设备进行评估,风压由前期370Kpa提高至420Kpa,入炉风量由2400m3/min增加到2800m3/min 左右,风量的逐步提高为高炉实现高效冶炼奠定了基础。
2.2合理匹配操作参数
(1)循环矿和大风量的配合。随着风量、氧量的增加,在确保标准风速保持在220m/s以上、鼓风动能大于80 kJ/s的同时,亏料现象日益明显,按26m?罐容将矿批调整至39.5吨,亏料现象得不到根本解决。为了满足冶炼要求,采取大矿批加循环矿的上料方式,装料顺序由原CO调整2CO+O,在不改造设备的情况下,折算矿批达到52吨。突破矿批限制环节后,随着富氧及风量继续增加,以及炉况顺行情况逐步将矿批控制在54~56吨左右。通过装料方式的改变,在彻底解决了亏料的同时焦炭批重由原来的10吨增加至13吨。
(2)高风温高富氧和大煤量的配合。强化冶炼前,1#高炉富氧量基本在6000m?/h左右,风温1100℃,煤比约130kg/t左右;强化后富氧基本保持在9000m?/h以上,同时风温逐步提高至1180℃,煤比提高到140kg/t左右。
(3)热制度和造渣制度的配合。一是将炉温控制在0.20%-0.35%。二是坚持“低硅不低热”,保持铁水物理热在1470℃以上,即适当提高炉渣碱度和渣中MgO含量,控制炉渣二元碱度在1.25左右、三元碱度1.45左右,以提高炉渣熔化温度,增强炉渣脱硫能力,这样有利于冶炼低硅生铁。通过努力,月平均铁水含硅量基本稳定在0.3%左右,渣铁物理热充沛,流动性良好。
2.3 控制合理的煤气流分布
随着原燃料质量的改善,伴随冶强提高,批重不断增加,探索实践出“两道气流”的装料制度,发展两道气流,逐步形成“稳定中心,适当疏松边缘”走两道煤气流的技术路线。从6月份取掉中心焦,同时逐步增加矿焦的初始布料角度(36.5°→38°),拓宽布料平台;矿焦同角来发展边缘气流,通过实行大α角、大矿角、大角差、大矿批技术,增加了矿石环带宽度,“平台+漏斗”的布料模式得以固化,有利于提高煤气利用率,同时提高高炉对外部条件变化的抵抗能力,煤气利用率维持在46.5—47.5%之间。
2.4强化炉外管理
(1)加强铁口的维护。稳定打泥量,确保铁口深度在2600-2800 mm,避免浅铁口出铁;提前烘烤好铁口,避免潮铁口出铁;检查并维护好泥套、炮头,防止漏泥。
(2)稳定炮泥质量。针对炮泥质量不稳定的实情,一是提高应对能力和操作水平,及时出净渣铁;二是加强与主管科室沟通协调和加大厂家耐材考核力度,促进炮泥质量改善。
2.5强化炉内操作。
(1)统一三班操作。按照以风为纲的原则合理使用大风量,并在此基础上稳定使用高富氧高风温。当班工长全力平衡好炉温、碱度,确保风量稳定在规定范围。
(2)推行炉温趋势管理。加强工长系统分析能力,把影响炉温走势的各类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力争做到“早动少动”。通过推行炉温趋势管理,1#高炉硅偏差明显减小,炉温稳定性大大增强。
(3)关注原燃料质量变化。高炉操作人员密切关注原燃料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变化,及时根据炉料和布料角度变化做出调整,最大限度减少炉况波动。
3强化冶炼效果
通过以上强化措施,1#高炉在全矿冶炼、不加废钢的条件下,炉况保持了稳定顺行,产量及指标均取得了明显进步。其中8月份、9月份、10月份月产均突破12万吨,燃料比511.32kg/t。表2为6月份至9月份扣除外围及计划检修影响后的平均日产量及指标,如下图所示。
4结语
(1)提高入炉风量、富氧和大矿批是高炉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提高顶压、风温、低硅冶炼是高炉降低消耗的重要途径。
(2)及时出净渣铁是高炉保持高强度冶炼的重要前提,强化炉前操作管理显的尤为重要。
(3)设备故障率是直接导致高炉产量降低和消耗增加的主要原因,抓好设备管理减少高炉休风率和慢风率是强化冶炼和低硅冶炼的外围基础。
(作者单位:陕钢集团汉中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陕钢集团汉钢公司1#高炉有效容积1080m3,该高炉于2011年12月23日点火投产,截止2018年10月份实际运行时间近7年。
2018年5月份通过对标学习,总结了自身不足,正视差距,科学评判炉役处于中后期及风机能力未完全释放的实情,通过抓原燃料筛分,强化炉内炉外管理,匹配上下部调剂相,使得高炉保持了长期稳定顺行,6月份以后日产稳定在4000吨以上,高炉利用系数及其它经济技术指标均有了明显突破。
2提冶強冶炼措施
2.1提高入炉风量
1#高炉配备风机型号为AV63-15,按照以风为纲的原则,实践中以充分挖掘风机潜力为主,通过对风机工况及送风系统设备进行评估,风压由前期370Kpa提高至420Kpa,入炉风量由2400m3/min增加到2800m3/min 左右,风量的逐步提高为高炉实现高效冶炼奠定了基础。
2.2合理匹配操作参数
(1)循环矿和大风量的配合。随着风量、氧量的增加,在确保标准风速保持在220m/s以上、鼓风动能大于80 kJ/s的同时,亏料现象日益明显,按26m?罐容将矿批调整至39.5吨,亏料现象得不到根本解决。为了满足冶炼要求,采取大矿批加循环矿的上料方式,装料顺序由原CO调整2CO+O,在不改造设备的情况下,折算矿批达到52吨。突破矿批限制环节后,随着富氧及风量继续增加,以及炉况顺行情况逐步将矿批控制在54~56吨左右。通过装料方式的改变,在彻底解决了亏料的同时焦炭批重由原来的10吨增加至13吨。
(2)高风温高富氧和大煤量的配合。强化冶炼前,1#高炉富氧量基本在6000m?/h左右,风温1100℃,煤比约130kg/t左右;强化后富氧基本保持在9000m?/h以上,同时风温逐步提高至1180℃,煤比提高到140kg/t左右。
(3)热制度和造渣制度的配合。一是将炉温控制在0.20%-0.35%。二是坚持“低硅不低热”,保持铁水物理热在1470℃以上,即适当提高炉渣碱度和渣中MgO含量,控制炉渣二元碱度在1.25左右、三元碱度1.45左右,以提高炉渣熔化温度,增强炉渣脱硫能力,这样有利于冶炼低硅生铁。通过努力,月平均铁水含硅量基本稳定在0.3%左右,渣铁物理热充沛,流动性良好。
2.3 控制合理的煤气流分布
随着原燃料质量的改善,伴随冶强提高,批重不断增加,探索实践出“两道气流”的装料制度,发展两道气流,逐步形成“稳定中心,适当疏松边缘”走两道煤气流的技术路线。从6月份取掉中心焦,同时逐步增加矿焦的初始布料角度(36.5°→38°),拓宽布料平台;矿焦同角来发展边缘气流,通过实行大α角、大矿角、大角差、大矿批技术,增加了矿石环带宽度,“平台+漏斗”的布料模式得以固化,有利于提高煤气利用率,同时提高高炉对外部条件变化的抵抗能力,煤气利用率维持在46.5—47.5%之间。
2.4强化炉外管理
(1)加强铁口的维护。稳定打泥量,确保铁口深度在2600-2800 mm,避免浅铁口出铁;提前烘烤好铁口,避免潮铁口出铁;检查并维护好泥套、炮头,防止漏泥。
(2)稳定炮泥质量。针对炮泥质量不稳定的实情,一是提高应对能力和操作水平,及时出净渣铁;二是加强与主管科室沟通协调和加大厂家耐材考核力度,促进炮泥质量改善。
2.5强化炉内操作。
(1)统一三班操作。按照以风为纲的原则合理使用大风量,并在此基础上稳定使用高富氧高风温。当班工长全力平衡好炉温、碱度,确保风量稳定在规定范围。
(2)推行炉温趋势管理。加强工长系统分析能力,把影响炉温走势的各类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力争做到“早动少动”。通过推行炉温趋势管理,1#高炉硅偏差明显减小,炉温稳定性大大增强。
(3)关注原燃料质量变化。高炉操作人员密切关注原燃料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变化,及时根据炉料和布料角度变化做出调整,最大限度减少炉况波动。
3强化冶炼效果
通过以上强化措施,1#高炉在全矿冶炼、不加废钢的条件下,炉况保持了稳定顺行,产量及指标均取得了明显进步。其中8月份、9月份、10月份月产均突破12万吨,燃料比511.32kg/t。表2为6月份至9月份扣除外围及计划检修影响后的平均日产量及指标,如下图所示。
4结语
(1)提高入炉风量、富氧和大矿批是高炉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提高顶压、风温、低硅冶炼是高炉降低消耗的重要途径。
(2)及时出净渣铁是高炉保持高强度冶炼的重要前提,强化炉前操作管理显的尤为重要。
(3)设备故障率是直接导致高炉产量降低和消耗增加的主要原因,抓好设备管理减少高炉休风率和慢风率是强化冶炼和低硅冶炼的外围基础。
(作者单位:陕钢集团汉中钢铁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