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色彩在当代写意人物画的画面形式美感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在保留传统国画中用色精华的同时又将西方绘画中的用色方法融会贯通,增加写意人物画的新面貌
关键词:当代 写意人物画;形式美感;色彩;传统笔墨
形式美感,一种强调美在线条、形体、色彩、声音、文字等组合关系中或艺术作品结构中的美感。与美学中的自然主义相对立,对对象进行主观主义的再创作。形式美感中的色彩在强化画面主题,烘托氛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意思就是一幅作品最先被观众感知的就是色彩。
当代写意人物画中大多以用墨和薄施淡彩为主要表现形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色彩的表达。色彩运用的缺失不仅是对传统绘画中色彩语言的继承的缺失,也使得借鉴西方艺术受到了限制。西方绘画的流行,是人们对于西方审美感受的客观承认,西方绘画中的色彩,反映了画家对于用色传情的绘画理论的思考,红色传达着热情,蓝色传达着深沉,黑色传达着恐惧,这些色彩的理解是中国画所忽视的。因此写意人物画中的“色彩”这一语言的探索和运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画家在追求创新,突破传统国画理念的束缚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完全西化。在唐之前,中国的绘画作品中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后期的阎立本的《步辇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都有对于色彩的完美运用。写意人物画发展到今天,对于色彩的认识和运用不应该脱离中国画的特色,一方面,色彩的极致运用能够展现自然的本真和纯真状态;另一方面,中国人物画独有的意境能够展现人物背后的思想世界,这正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完美体现。本文接下来将以举例的形式重点讨论如何在保留传统国画中用色精华的同时又将西方绘画中的用色方法融会贯通,增加写意人物画的新面貌。本文选取了田黎明,刘西洁两位当代写意人物画家的作品进行解析,并以笔者自己的创作作品为辅助进行论证。
田黎明以向自然“取道”的方式,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对传统文化中的体验进行了自己艺术语言的转换,在发扬中国画传统没骨法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水彩画中的用色方式,用平淡天真的审美情趣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开创了“融染法”、“连体法”、“围墨法”等中国画水墨表现方式,色彩的运用在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颜色色块中加入空气感的“光斑”,形成一种斑斑驳驳的形式美感。一般都会将人物衣服的颜色与画面背景的颜色处理成相同颜色或者同一色系,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天人合一”之感,更加强化画家本人的哲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刘西洁的水墨人物画属于比较“激进”的当代水墨风格,虽然从外在风貌上看,刘西洁的作品与常见的水墨画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传统因子深入其中。传统水墨艺术中的“没骨”是其重要的创作资源,水墨所形成的肌理效果是其重要的审美因素。当代绘画追求的是纯粹的形和色的表情性和观念性表达,水墨绘画要做到这一点非常有难度,所以他在创作中作出了既不舍弃传统水墨艺术中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又力图避开重蹈前人一味追求笔墨趣味的选择。色彩在强化其艺术风格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西洁的写意人物画多以都市人物为主体进行创作,多选用单一的纯度较高的颜色进行表现,使画面效果更强烈,更有冲击力,其“激进”的艺术风格更鲜明。刘西洁的都市写意人物画中的色彩在其以水墨或皴擦或点染或叠积的水墨风格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直射人心,让观者振奋。这正符合了在当代艺术语境中人们对视觉刺激的需求。
笔者的写意人物画创作以当代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无论是一个时期还是一生,较为敏感的女性的迷茫无助与思考,是不可回避的。面对现实的无力感,面对抉择的纠结,逃避现实貌似也是短暂的出路,所以笔者营造出一种现实与梦境界限模糊的空间。笔者的创作是一个“造境”的过程,人物面无表情,或背对观众,选用“冰冷”的几何形状的道具去与之相呼应,最重要的是画面背景红色的表达,将整个画面整合,视觉效果强烈,将形式美感发挥出来,背景红色与绿色地板以及绿色假山形成对比,但是人物身上和道具上的赭石色又成为了红色与绿色的有效连接。所有的布局与笔墨无不是在传统中继承与在西方艺术中借鉴的结果:例如墨破色与色破墨交互运用,没骨法的运用等。
总而言之,色彩对当代写意人物画中画面形式美感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艺术家们应该在保留傳统国画中用色精华的同时又将西方绘画中的用色方法融会贯通,增加写意人物画的新面貌。
作者简介:王一雯(1987.09-),女,汉族,籍贯:河北唐山人,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工作于唐山丰润书院,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研究方向:写意人物画。
关键词:当代 写意人物画;形式美感;色彩;传统笔墨
形式美感,一种强调美在线条、形体、色彩、声音、文字等组合关系中或艺术作品结构中的美感。与美学中的自然主义相对立,对对象进行主观主义的再创作。形式美感中的色彩在强化画面主题,烘托氛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意思就是一幅作品最先被观众感知的就是色彩。
当代写意人物画中大多以用墨和薄施淡彩为主要表现形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色彩的表达。色彩运用的缺失不仅是对传统绘画中色彩语言的继承的缺失,也使得借鉴西方艺术受到了限制。西方绘画的流行,是人们对于西方审美感受的客观承认,西方绘画中的色彩,反映了画家对于用色传情的绘画理论的思考,红色传达着热情,蓝色传达着深沉,黑色传达着恐惧,这些色彩的理解是中国画所忽视的。因此写意人物画中的“色彩”这一语言的探索和运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画家在追求创新,突破传统国画理念的束缚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完全西化。在唐之前,中国的绘画作品中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后期的阎立本的《步辇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都有对于色彩的完美运用。写意人物画发展到今天,对于色彩的认识和运用不应该脱离中国画的特色,一方面,色彩的极致运用能够展现自然的本真和纯真状态;另一方面,中国人物画独有的意境能够展现人物背后的思想世界,这正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完美体现。本文接下来将以举例的形式重点讨论如何在保留传统国画中用色精华的同时又将西方绘画中的用色方法融会贯通,增加写意人物画的新面貌。本文选取了田黎明,刘西洁两位当代写意人物画家的作品进行解析,并以笔者自己的创作作品为辅助进行论证。
田黎明以向自然“取道”的方式,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对传统文化中的体验进行了自己艺术语言的转换,在发扬中国画传统没骨法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水彩画中的用色方式,用平淡天真的审美情趣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开创了“融染法”、“连体法”、“围墨法”等中国画水墨表现方式,色彩的运用在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颜色色块中加入空气感的“光斑”,形成一种斑斑驳驳的形式美感。一般都会将人物衣服的颜色与画面背景的颜色处理成相同颜色或者同一色系,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天人合一”之感,更加强化画家本人的哲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刘西洁的水墨人物画属于比较“激进”的当代水墨风格,虽然从外在风貌上看,刘西洁的作品与常见的水墨画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传统因子深入其中。传统水墨艺术中的“没骨”是其重要的创作资源,水墨所形成的肌理效果是其重要的审美因素。当代绘画追求的是纯粹的形和色的表情性和观念性表达,水墨绘画要做到这一点非常有难度,所以他在创作中作出了既不舍弃传统水墨艺术中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又力图避开重蹈前人一味追求笔墨趣味的选择。色彩在强化其艺术风格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西洁的写意人物画多以都市人物为主体进行创作,多选用单一的纯度较高的颜色进行表现,使画面效果更强烈,更有冲击力,其“激进”的艺术风格更鲜明。刘西洁的都市写意人物画中的色彩在其以水墨或皴擦或点染或叠积的水墨风格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直射人心,让观者振奋。这正符合了在当代艺术语境中人们对视觉刺激的需求。
笔者的写意人物画创作以当代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无论是一个时期还是一生,较为敏感的女性的迷茫无助与思考,是不可回避的。面对现实的无力感,面对抉择的纠结,逃避现实貌似也是短暂的出路,所以笔者营造出一种现实与梦境界限模糊的空间。笔者的创作是一个“造境”的过程,人物面无表情,或背对观众,选用“冰冷”的几何形状的道具去与之相呼应,最重要的是画面背景红色的表达,将整个画面整合,视觉效果强烈,将形式美感发挥出来,背景红色与绿色地板以及绿色假山形成对比,但是人物身上和道具上的赭石色又成为了红色与绿色的有效连接。所有的布局与笔墨无不是在传统中继承与在西方艺术中借鉴的结果:例如墨破色与色破墨交互运用,没骨法的运用等。
总而言之,色彩对当代写意人物画中画面形式美感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艺术家们应该在保留傳统国画中用色精华的同时又将西方绘画中的用色方法融会贯通,增加写意人物画的新面貌。
作者简介:王一雯(1987.09-),女,汉族,籍贯:河北唐山人,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工作于唐山丰润书院,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研究方向:写意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