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首作品以俄罗斯民间歌曲的素材作为作品的主题,包含了浓浓的俄罗斯民族特色。柴可夫斯基借着这首作品表达了生活中的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发展,他不但把本国的诗歌或民间传说融入其中,也把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以音乐的形式融入到作品中。柴可夫斯基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俄罗斯民谣具有的地方特色,充满哀愁的旋律,歌唱生命,歌唱青春,表现了俄罗斯的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语言纯粹、质朴,表达细腻,旋律动人,深受听众的喜爱。其中有抒情性的旋律,有行云流水般快速奔走的乐句,其内容丰富多彩、变化多样。这首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格,是小提琴领域重要的一首协奏曲,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有时是热情的,有时是婉转的,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了激情,曲调抒情、委婉又华丽。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作于1878年,那时的他因为婚姻的问题在瑞士的日内瓦休养。在疗养的这段期间,他结识了一位笔友——梅克夫人,心情大有好转,对生活又燃起了新的希望。这期间,他无意中听了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受到这首作品的激发,他有了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的想法,于是他停下了手上的作品,开始进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因为对音乐特有的天赋与敏感,他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创作完了这部震惊世界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但是,这首乐曲当初并不受世人的欢迎,看过乐谱的人都说这样的作品技巧性极高,当时柴可夫斯基请教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教授利奥波德·奥尔。利奥波德·奥尔是海菲兹的老师,是小提琴演奏史上的一位大师,开创了小提琴的俄罗斯学派。但是奥尔看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乐谱并没有提供什么意见,只是说了:“无法演奏”。奥尔认为这首乐曲在技术上太过于古怪,,直到后来一位在维也纳的俄罗斯小提琴家布罗德斯经过两年的努力,解决了演奏上的技术问题。在1881年的12月,布罗德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进行了首演。可以说,这次的演出基本上是失败的,因为当时的指挥李赫特根本体会不到音乐里热情、张扬的俄罗斯民间旋律,或者他并不喜欢。但并不是所有好的作品刚一问世都能被大家所认可并接受的,有些作品是慢慢体会才能了解其中的艺术价值。布罗德斯正是发现了这一点,他并没有放弃这首曲子,依然在坚持的在各地演奏这首协奏曲,最后终于被人们所接受。柴可夫斯基为了表示他对布罗德斯的感谢,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献给了他。
这部作品最终还是吸引了广大音乐界的注意和欢迎,最终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协奏曲之一。如今,这首乐曲成为各种小提琴大赛参赛者最受青睐的作品,是检验小提琴演奏水准的试金石。这首协奏曲共三个乐章:
1.《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4/4拍,D大调,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尾声
1—27
小节 28—161小节 162—212小节 213—303小节 304—339小节
第一乐章的规模宏大,表现了当时俄罗斯人民生活的乐趣,乐章有独立的引子和尾声。乐曲开始的时候,由管弦乐队演奏出纯朴、安详的引子。在22小节后引入小提琴,前5小节是小提琴的引子,乐队的音量加强了并且瞬间活跃起来,经过简短的引子结束后,小提琴独奏进行了旋律性主题的述说,气息宽广而富有抒情性,最后停留在G音,紧接着,在活跃的节奏下,进入了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当独奏小提琴进入主题后(28小节),开始清新抒情的即兴独白,具有歌唱性的旋律。这时小提琴采用中板速度,音色柔美的缓缓奏出,主部主题具有独特的俄罗斯音乐的宽广、悠长的特点,放佛在歌唱大自然。六度跳进的倚音和八分休止符体现了灵动的乐曲主题。
2.《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短歌(Canzonetta),3/4拍,g小调,单三部曲式。
第二乐章(单三部曲式)
引子 首部 中部 再现部 尾声
1—13
小节 13—39
小节 40—69
小节 70—96
小节 96—119
小节
第二乐章开始是由弦乐和木管奏出一个缓缓略伤感的音乐,为本乐章的情感奠定了基调。本乐章以歌曲风格为主,可简称为小坎佐纳。第二乐章的尾声是由第96-119小节组成的,这里的尾声是采用了引子的主题材料,慢慢的乐队开始演奏出婉转温柔的主题旋律,此时的乐章结尾已慢慢变得安静、祥和。开始进入第三樂章是由此部分尾声进行的铺垫,于此同时这个尾声也和第三乐章活跃的、华丽的曲调产生了最强烈的对比。
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生动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issimo),2/4拍,D大调,奏鸣回旋曲式。
第三乐章(奏鸣回旋曲式)
引子 第一部分A 第一中部B 第一再现A’ 第二中部C 第一部分A’’ 尾 声
1-52小节 53-145小节 145-242小节 243-349小节 349-459小节 460-539小节 540-639小节
此协奏曲的第三乐章采用了奏鸣回旋曲式,是俄罗斯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描述了嘈杂喧嚣的集市景象。乐队欢快的进行,用很强的节奏来描绘一幅人们庆祝节日的画面。当时德国的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这首协奏曲是非常的鄙俗的。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语言纯粹、质朴,表达细腻,旋律动人,深受听众的喜爱。其中有抒情性的旋律,有行云流水般快速奔走的乐句,其内容丰富多彩、变化多样。这首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格,是小提琴领域重要的一首协奏曲,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有时是热情的,有时是婉转的,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了激情,曲调抒情、委婉又华丽。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作于1878年,那时的他因为婚姻的问题在瑞士的日内瓦休养。在疗养的这段期间,他结识了一位笔友——梅克夫人,心情大有好转,对生活又燃起了新的希望。这期间,他无意中听了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受到这首作品的激发,他有了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的想法,于是他停下了手上的作品,开始进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因为对音乐特有的天赋与敏感,他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创作完了这部震惊世界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但是,这首乐曲当初并不受世人的欢迎,看过乐谱的人都说这样的作品技巧性极高,当时柴可夫斯基请教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教授利奥波德·奥尔。利奥波德·奥尔是海菲兹的老师,是小提琴演奏史上的一位大师,开创了小提琴的俄罗斯学派。但是奥尔看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乐谱并没有提供什么意见,只是说了:“无法演奏”。奥尔认为这首乐曲在技术上太过于古怪,,直到后来一位在维也纳的俄罗斯小提琴家布罗德斯经过两年的努力,解决了演奏上的技术问题。在1881年的12月,布罗德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进行了首演。可以说,这次的演出基本上是失败的,因为当时的指挥李赫特根本体会不到音乐里热情、张扬的俄罗斯民间旋律,或者他并不喜欢。但并不是所有好的作品刚一问世都能被大家所认可并接受的,有些作品是慢慢体会才能了解其中的艺术价值。布罗德斯正是发现了这一点,他并没有放弃这首曲子,依然在坚持的在各地演奏这首协奏曲,最后终于被人们所接受。柴可夫斯基为了表示他对布罗德斯的感谢,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献给了他。
这部作品最终还是吸引了广大音乐界的注意和欢迎,最终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协奏曲之一。如今,这首乐曲成为各种小提琴大赛参赛者最受青睐的作品,是检验小提琴演奏水准的试金石。这首协奏曲共三个乐章:
1.《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4/4拍,D大调,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尾声
1—27
小节 28—161小节 162—212小节 213—303小节 304—339小节
第一乐章的规模宏大,表现了当时俄罗斯人民生活的乐趣,乐章有独立的引子和尾声。乐曲开始的时候,由管弦乐队演奏出纯朴、安详的引子。在22小节后引入小提琴,前5小节是小提琴的引子,乐队的音量加强了并且瞬间活跃起来,经过简短的引子结束后,小提琴独奏进行了旋律性主题的述说,气息宽广而富有抒情性,最后停留在G音,紧接着,在活跃的节奏下,进入了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当独奏小提琴进入主题后(28小节),开始清新抒情的即兴独白,具有歌唱性的旋律。这时小提琴采用中板速度,音色柔美的缓缓奏出,主部主题具有独特的俄罗斯音乐的宽广、悠长的特点,放佛在歌唱大自然。六度跳进的倚音和八分休止符体现了灵动的乐曲主题。
2.《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短歌(Canzonetta),3/4拍,g小调,单三部曲式。
第二乐章(单三部曲式)
引子 首部 中部 再现部 尾声
1—13
小节 13—39
小节 40—69
小节 70—96
小节 96—119
小节
第二乐章开始是由弦乐和木管奏出一个缓缓略伤感的音乐,为本乐章的情感奠定了基调。本乐章以歌曲风格为主,可简称为小坎佐纳。第二乐章的尾声是由第96-119小节组成的,这里的尾声是采用了引子的主题材料,慢慢的乐队开始演奏出婉转温柔的主题旋律,此时的乐章结尾已慢慢变得安静、祥和。开始进入第三樂章是由此部分尾声进行的铺垫,于此同时这个尾声也和第三乐章活跃的、华丽的曲调产生了最强烈的对比。
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生动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issimo),2/4拍,D大调,奏鸣回旋曲式。
第三乐章(奏鸣回旋曲式)
引子 第一部分A 第一中部B 第一再现A’ 第二中部C 第一部分A’’ 尾 声
1-52小节 53-145小节 145-242小节 243-349小节 349-459小节 460-539小节 540-639小节
此协奏曲的第三乐章采用了奏鸣回旋曲式,是俄罗斯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描述了嘈杂喧嚣的集市景象。乐队欢快的进行,用很强的节奏来描绘一幅人们庆祝节日的画面。当时德国的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这首协奏曲是非常的鄙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