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实生活不但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生活化的家庭作业,给学生更多“做数学”的机会,以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生活化;激发兴趣;教学资源;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趣味创新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生活,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意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
一、巧设桥梁,造就精彩课堂
现实生活不但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体育课上学生参加套圈比赛的情境,以及男生组(5人)每人套的个数和女生组(4人)每人套的个数,然后我说,体育组老师有个问题要我们帮他解决一下:哪个小组的套圈成绩好呢?学生思考片刻后,出现三种观点,分别是比较最大数、比较每组套圈的总数和比较平均数,此时,我不作任何评价,而是让学生在争论中逐渐明白用平均数来比较最合理的道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平均数的学习。显然,这样的设计,由于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与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在这节课的练习巩固中,我也注重了情境创设,出示如下问题:一个池塘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水深1.2米”。然后提问:身高1.5米的人跳下去会不会有危险?由于问题的现实性,在讨论中,学生必然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得更加具体。
2、联系生活实际,开发教学资源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在课堂上,我总是紧扣教材,努力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力求找出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得轻松,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数一数”时,我注重从学生已经知道的出发,把学生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思考、操作、交流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地把握数的概念,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我设计了“自我介绍”这一环节。介绍内容包括:“你叫什么名字?”“你今年多大了?”“你家有几口人?”“你原来是大几班的学生?”等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到亲切,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3、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
要注重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之后,在实践活动课上,我创设情境:春天来了,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呢?“春游”。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拍照问题;有准备面包和水果的;有设计行走路线的。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学生把收集到的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它,不再是单纯地模仿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学会了数学思考。
二、灵活作业,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生活化的家庭作业,给学生更多“做数学”的机会,以提高教学实效。
1、联系生活型作业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比如,在教学“分一分”后,我布置学生回去对自己的书包、房间进行整理,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跟妈妈逛一次超市,看看超市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在整理与观察的过程中,自然就把分类的知识运用了。
2、解决问题型作业
解决问题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反映教学实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要求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搜集信息,并将信息加以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趣味创新型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应该重视作业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的独特作用。例如,教学完“认识图形”后,我布置了作业:(1)从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比比谁的方法多。(2)用七巧板拼出你喜爱的图案,比比谁最有创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家庭作业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学习!
【关键词】生活化;激发兴趣;教学资源;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趣味创新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生活,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意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
一、巧设桥梁,造就精彩课堂
现实生活不但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体育课上学生参加套圈比赛的情境,以及男生组(5人)每人套的个数和女生组(4人)每人套的个数,然后我说,体育组老师有个问题要我们帮他解决一下:哪个小组的套圈成绩好呢?学生思考片刻后,出现三种观点,分别是比较最大数、比较每组套圈的总数和比较平均数,此时,我不作任何评价,而是让学生在争论中逐渐明白用平均数来比较最合理的道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平均数的学习。显然,这样的设计,由于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与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在这节课的练习巩固中,我也注重了情境创设,出示如下问题:一个池塘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水深1.2米”。然后提问:身高1.5米的人跳下去会不会有危险?由于问题的现实性,在讨论中,学生必然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得更加具体。
2、联系生活实际,开发教学资源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在课堂上,我总是紧扣教材,努力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力求找出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得轻松,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数一数”时,我注重从学生已经知道的出发,把学生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思考、操作、交流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地把握数的概念,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我设计了“自我介绍”这一环节。介绍内容包括:“你叫什么名字?”“你今年多大了?”“你家有几口人?”“你原来是大几班的学生?”等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到亲切,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3、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
要注重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之后,在实践活动课上,我创设情境:春天来了,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呢?“春游”。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拍照问题;有准备面包和水果的;有设计行走路线的。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学生把收集到的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它,不再是单纯地模仿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学会了数学思考。
二、灵活作业,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生活化的家庭作业,给学生更多“做数学”的机会,以提高教学实效。
1、联系生活型作业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比如,在教学“分一分”后,我布置学生回去对自己的书包、房间进行整理,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跟妈妈逛一次超市,看看超市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在整理与观察的过程中,自然就把分类的知识运用了。
2、解决问题型作业
解决问题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反映教学实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要求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搜集信息,并将信息加以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趣味创新型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应该重视作业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的独特作用。例如,教学完“认识图形”后,我布置了作业:(1)从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比比谁的方法多。(2)用七巧板拼出你喜爱的图案,比比谁最有创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家庭作业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