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且日益凸显,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很复杂。这就要求要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正确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当前我国社会稳定总体形势
(一)政局稳定,但对“颜色革命”的渗透和威胁必须警惕。当前,我国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我国社会政治大局总体稳定。但西方敌对势力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始终没有放弃颠覆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政权的图谋,借助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遏制和牵制,对此,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和防范。
(二)社会有序,但暴力犯罪和恐怖活动现实威胁突出。中国坚持社会与政府良性互动的模式,以社会整体利益为重,兼顾个人利益,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利益,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社会充满活力、总体秩序井然。但在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暴力犯罪或暴力恐怖活动犯罪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新疆喀什地区7·28暴恐案、4·30乌鲁木齐火车站爆炸案、云南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等暴恐活动就像一只毒瘤,严重侵害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发展平稳,但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发布的《2014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境内近14年间,百人以上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发生800多起,几乎平均每周1起,社会矛盾高发的问题不容忽视。
(四)人心安定,但互联网带来的挑战空前加大。网上大量个性化、非理性化的言论,存在明显的反主流意识形态倾向,并且网民的非理性观点和情绪在网上往往占据上风,遇有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就会迅速形成恶性“舆论漩涡”,极易成为社会动荡和不安定因素的扩大器,加剧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正确看待当前稳定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路程,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加集中地呈现出来。1993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深刻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都是“不相适应”的表现。
(一)历史必然性。从国内形势看,由于我国地域广、人口多、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总量高、深化改革涉及面广以及少数干部思想认识和作风上存在问题等原因,矛盾纠纷的出现具有必然性。从国际形势看,美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极为恐慌,为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以“修昔底德陷阱”为幌子,通过各种方式制造事端,企图以此遏制我国发展。
(二)本质是利益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受市场经济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热衷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因贫富差距增大、利益协调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人们仇富、仇官现象凸显,很多看似无直接利益的冲突,其实都是潜在的、积累的利益矛盾。
(三)总体是可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社会总体和谐稳定,社会矛盾处于可控范围内,社会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科技革命和全球结构调整浪潮兴起的过程中,中国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很突出,应对的战略、策略也很有效。此外,我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不断调整完善的政策体系,为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如何做好当前维稳工作
(一)要认清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化责任意识。历史经验证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才能总揽全局,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稳步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基层党员干部作为政策的终端执行者,必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高度关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列不稳定、苗头性问题,正确看待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敏感问题,主动跟蹤调查,形成有效建议及时反馈上报,全力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要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积极弘扬正能量。良好社会心态对于一个社会的有序运行、规范运转至关重要,是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的基础。培育和形成良好社会心态也是社会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有利于促使人们正确看待当前一个时期利益分配的差距。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应主动通过网络、座谈、走访、实际行动等多种途径弘扬正能量,持续不断地激发身边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要加强民意疏导工作,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从一定意义上讲反映了政府工作的好坏,是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对网上民声、群众满意度大走访、信访接待、定期排查等方式收集的民意、民声,以及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研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敏感问题,要通过权威的渠道及时予以正面答复或妥善解决,防止因疏导、化解、引导不力而滋生社会矛盾,引发不稳定隐患。
(四)要重视舆情引导控制,掌握工作主动权。一是要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加强网络内容监督和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不法分子借机进行的舆论炒作等捣乱破坏活动,及时掌控和引导网上舆情民意,对突发的信息网络社会热点、敏感信息,对涉及炒作的重大事件,对传播集会、游行、上访、请愿等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的舆论信息进行疏导和查处,充分做好舆情监督控制工作。二是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在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 要第一时间在主流网络媒体上发布事件进展情况, 让网民了解事实和真相,以权威信息引导舆论,避免虚假新闻发布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当前我国社会稳定总体形势
(一)政局稳定,但对“颜色革命”的渗透和威胁必须警惕。当前,我国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我国社会政治大局总体稳定。但西方敌对势力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始终没有放弃颠覆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政权的图谋,借助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遏制和牵制,对此,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和防范。
(二)社会有序,但暴力犯罪和恐怖活动现实威胁突出。中国坚持社会与政府良性互动的模式,以社会整体利益为重,兼顾个人利益,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利益,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社会充满活力、总体秩序井然。但在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暴力犯罪或暴力恐怖活动犯罪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新疆喀什地区7·28暴恐案、4·30乌鲁木齐火车站爆炸案、云南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等暴恐活动就像一只毒瘤,严重侵害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发展平稳,但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发布的《2014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境内近14年间,百人以上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发生800多起,几乎平均每周1起,社会矛盾高发的问题不容忽视。
(四)人心安定,但互联网带来的挑战空前加大。网上大量个性化、非理性化的言论,存在明显的反主流意识形态倾向,并且网民的非理性观点和情绪在网上往往占据上风,遇有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就会迅速形成恶性“舆论漩涡”,极易成为社会动荡和不安定因素的扩大器,加剧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正确看待当前稳定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路程,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加集中地呈现出来。1993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深刻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都是“不相适应”的表现。
(一)历史必然性。从国内形势看,由于我国地域广、人口多、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总量高、深化改革涉及面广以及少数干部思想认识和作风上存在问题等原因,矛盾纠纷的出现具有必然性。从国际形势看,美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极为恐慌,为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以“修昔底德陷阱”为幌子,通过各种方式制造事端,企图以此遏制我国发展。
(二)本质是利益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受市场经济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热衷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因贫富差距增大、利益协调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人们仇富、仇官现象凸显,很多看似无直接利益的冲突,其实都是潜在的、积累的利益矛盾。
(三)总体是可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社会总体和谐稳定,社会矛盾处于可控范围内,社会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科技革命和全球结构调整浪潮兴起的过程中,中国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很突出,应对的战略、策略也很有效。此外,我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不断调整完善的政策体系,为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如何做好当前维稳工作
(一)要认清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化责任意识。历史经验证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才能总揽全局,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稳步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基层党员干部作为政策的终端执行者,必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高度关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列不稳定、苗头性问题,正确看待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敏感问题,主动跟蹤调查,形成有效建议及时反馈上报,全力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要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积极弘扬正能量。良好社会心态对于一个社会的有序运行、规范运转至关重要,是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的基础。培育和形成良好社会心态也是社会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有利于促使人们正确看待当前一个时期利益分配的差距。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应主动通过网络、座谈、走访、实际行动等多种途径弘扬正能量,持续不断地激发身边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要加强民意疏导工作,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从一定意义上讲反映了政府工作的好坏,是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对网上民声、群众满意度大走访、信访接待、定期排查等方式收集的民意、民声,以及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研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敏感问题,要通过权威的渠道及时予以正面答复或妥善解决,防止因疏导、化解、引导不力而滋生社会矛盾,引发不稳定隐患。
(四)要重视舆情引导控制,掌握工作主动权。一是要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加强网络内容监督和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不法分子借机进行的舆论炒作等捣乱破坏活动,及时掌控和引导网上舆情民意,对突发的信息网络社会热点、敏感信息,对涉及炒作的重大事件,对传播集会、游行、上访、请愿等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的舆论信息进行疏导和查处,充分做好舆情监督控制工作。二是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在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 要第一时间在主流网络媒体上发布事件进展情况, 让网民了解事实和真相,以权威信息引导舆论,避免虚假新闻发布带来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