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
【关键词】 生活数学 数学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如何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作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数学活动.
1. 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 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对于“20-8”可以看做“20 - 10 + 2”中的加“2”很难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商店里买东西”的情境,“小冬有20元钱,他想买一个价值8元的铅笔盒,应该怎么买?”通过活动再现了现实生活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情景,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2. 发掘生活素材,使生活数学化.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只要我们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对教材的具体情节和数作适当的调整及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兴趣.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过程如果以知识教授为本位,必然抹杀课堂活动的丰富性,使课堂活动简单化、狭隘化,抑制学生的认知需求. 无法满足学生希望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的需要.
1. 在活动中应用. 众所周知,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成生活舞台. 例如:教学“元、角、分”时,可开设“文具店、玩具店”当一回售货员,大家表演买东西,帮助学生认识、使用人民币. 又如:相遇问题,通过学生登台展示对相遇问题中各种相关术语,如“相对、相向、相背、同向”,进行清晰的表演,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达到迅速理解,这样费时不多却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2. 在探索中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师可经常问:“你想到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如果……行吗?你发现了什么错误?该怎么办呢?”例如:我让学生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带着思考题分三组进行自主尝试,刚开始他们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去猜,发现不对后,又动手摆火柴,他们发现了3,6,9根火柴都能平均分成3份,接着我引导他们观察也能被3整除的27,102,231等数字,探索能被3整除的特征,学生在走了一段弯路后终于明白了“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一规律. 虽然时间花得多,但学生却兴致很高,俨然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探索家”.
3. 在合作中应用. 合作交流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学习形式. 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学空间,尽情表现,发挥潜能,启发思维灵感,发现数学规律. 例如:教学《组合图形的计算公式》的练习时,设计一次“争当设计师”的数学活动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准备在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坛,空地为长40米,宽24米的长方形,要求设计花坛的面积是空地面积的一半. 这样的开放题有深度、有广度,学生在自由的合作活动中,知识在相互碰撞,互相接纳,最后设计出了各种各样、形式各异的花坛.
三、延伸练习“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让枯燥的练习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课本上的练习没有一定的情境,练得多了,总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不仅是在学习,更是在“解决问题显才干”. 例如:一年级教学“认识钟表”的内容后,要求每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订一张“×××一日作息表”,然后课堂展示,推选出最合理最科学的“作息表”. 学生会在这样的练习中受益终生.
2. 让生活成为学生的练兵之地.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过程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成活,促使学生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
总之,任何知识都有它生活的素材、实际的素材,而不单单是符号化的东西.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因素可供教学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 让学生“学生活数学,过数学生活”!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亚明. 小学数学教例研究.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
[3] 朱苏伟.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微.北京:小学数学教育,第5期,19.
【关键词】 生活数学 数学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如何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作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数学活动.
1. 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 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对于“20-8”可以看做“20 - 10 + 2”中的加“2”很难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商店里买东西”的情境,“小冬有20元钱,他想买一个价值8元的铅笔盒,应该怎么买?”通过活动再现了现实生活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情景,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2. 发掘生活素材,使生活数学化.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只要我们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对教材的具体情节和数作适当的调整及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兴趣.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过程如果以知识教授为本位,必然抹杀课堂活动的丰富性,使课堂活动简单化、狭隘化,抑制学生的认知需求. 无法满足学生希望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的需要.
1. 在活动中应用. 众所周知,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成生活舞台. 例如:教学“元、角、分”时,可开设“文具店、玩具店”当一回售货员,大家表演买东西,帮助学生认识、使用人民币. 又如:相遇问题,通过学生登台展示对相遇问题中各种相关术语,如“相对、相向、相背、同向”,进行清晰的表演,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达到迅速理解,这样费时不多却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2. 在探索中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师可经常问:“你想到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如果……行吗?你发现了什么错误?该怎么办呢?”例如:我让学生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带着思考题分三组进行自主尝试,刚开始他们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去猜,发现不对后,又动手摆火柴,他们发现了3,6,9根火柴都能平均分成3份,接着我引导他们观察也能被3整除的27,102,231等数字,探索能被3整除的特征,学生在走了一段弯路后终于明白了“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一规律. 虽然时间花得多,但学生却兴致很高,俨然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探索家”.
3. 在合作中应用. 合作交流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学习形式. 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学空间,尽情表现,发挥潜能,启发思维灵感,发现数学规律. 例如:教学《组合图形的计算公式》的练习时,设计一次“争当设计师”的数学活动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准备在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坛,空地为长40米,宽24米的长方形,要求设计花坛的面积是空地面积的一半. 这样的开放题有深度、有广度,学生在自由的合作活动中,知识在相互碰撞,互相接纳,最后设计出了各种各样、形式各异的花坛.
三、延伸练习“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让枯燥的练习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课本上的练习没有一定的情境,练得多了,总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不仅是在学习,更是在“解决问题显才干”. 例如:一年级教学“认识钟表”的内容后,要求每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订一张“×××一日作息表”,然后课堂展示,推选出最合理最科学的“作息表”. 学生会在这样的练习中受益终生.
2. 让生活成为学生的练兵之地.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过程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成活,促使学生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
总之,任何知识都有它生活的素材、实际的素材,而不单单是符号化的东西.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因素可供教学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 让学生“学生活数学,过数学生活”!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亚明. 小学数学教例研究.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
[3] 朱苏伟.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微.北京:小学数学教育,第5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