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怎么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bche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弯弯的月亮到底像什么?很多孩子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诚然,没有人敢否认这个答案,但是大多数的孩子这么惊人一致的回答不能不让人震撼啊。如果你再继续问:“为什么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呢?”孩子们也会“不负你望”地回答“书上这么说的,小学老师就是这么教的啊”。仅限于此,没有更多的理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孩子的天性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说“玩是孩子的天性”。的确,玩是孩子的天性之一,孩子还有很多其他的天性,比如说好奇。任何一个人,对新鲜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而对孩子而言很多事物都是新鲜事物,所以他们的好奇心也容易被激发出来,而成为最具好奇心的一个群体。那么为什么具备好奇心的孩子对天上的月亮和水上的船儿就没有好奇心呢?它们到底有几分相似?或许很多孩子没有见过船儿,甚至没有仔细观察过月亮,他们只是记住了课文,记住了老师说过的话。似乎所有的学习都是在激发这孩子们的记忆力,而教育之所以重要恐怕不只是因为它能开发人的记忆力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畸形、如此片面的学习形式呢?笔者认为,原因不在孩子身上。
   曾经见过一个在“自然教育基地”长大的小孩,没有人强迫他去背书写字,天天穿着开裆裤、玩石头、捏泥巴,但是《弟子规》他却能倒背如流,而那些天天背着“一去二三里,乡村四五家,儿童六七个,八九十之花”的孩子呢?知道《弟子规》是什么吗?这还不能说明一些问题吗?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而玩呢?是不好的,是要耽误时间,浪费学习时间的,所以千方百计地“充实”孩子本来应该玩的时间,上辅导课,上兴趣班,请家教……凡是可以想到的方法都想到了,也的的确确是无微不至,良苦用心。虽然有些家长也不愿意这么做,但是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是这样的,谁也不敢逆流而上,“让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啊。的确啊,别的小孩会说英语,而自己的孩子不会,就是“输了”,输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输不起的。但是笔者认为,恰恰只有孩子输了没什么,因为他们还有机会,有时间去赢,他们还有时间去成功。家长们的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太过急切了,但是“揠苗助长”的故事已经流传几千年,难道还要再说吗?
   那么老师是怎么想的呢?考试啊——“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啊,这个法宝用了好长时间,即使有时间发现不好用,但是也舍不得舍弃,原因是“找不到更好的法宝”了;看分数啊——所以又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啊,分数不好,你其他能力再强,也是个“差生”,只要考试的时候能得到好的成绩,哪怕其他的能力一无所有,也是优生,注定成为老师的掌上明珠。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的吗?笔者不这么认为,大多数老师这么做也是身不由己的。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只有分数,我们评选先进的标准只有一个优秀率,或者对一个学校而言只有升学率,如果不然孩子能考个好的成绩,优秀率达不到,升学率太低,那么一个老师,甚至一个学校该怎么立足于天地之间?再看看我们的考试题目吧,“万变不离其宗”,而这个宗就是书本,要考好成绩,不狠记课本,死记课文,还有什么办法?最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就是所有的“参考答案”都是标准答案,所有的得分点都是唯一的得分点,所有的评分标准都是不可改变的框架。这样的机制,不把人逼疯就是万幸了。多元的答案变成了唯一的,用了“比喻”手法的不能说“以物喻人”,说是“李白”说的就不能说是“诗仙”说的,说是“3 2=5”就不能说“1 4=5”,说“李鸿章是个卖国贼”就绝对不能考虑他的无奈,说“雷锋是个英雄”就绝对不能质疑;所有的作文都是“五段式”,所有的事例都是司马迁,所有的作文开头都要是排比句,所有的结束语都要是呼吁;哪怕你写出了小小说,也是语言不美的,得不到高分的。评分老师只是在看你用了多少比喻,引用了多少的名人名言,哪怕你说的前言不搭后语。甚至还有很多老师非常引以为豪的总结出“考试公式”,这是什么状况?八股取士不是遭人唾弃的吗?为什么会有“考试公式”,并且还是屡试不爽的公式呢?这真是个耐人寻味的事情。
   当然,很多老师也是不愿意这么做的,但是前面也说过,他们是被逼的,老师不得不这么做啊,否则可能为千夫所指——学生会骂老师不会教书,家长会骂老师不负责任,学校甚至直接让老师回家,在这样的环境中的老师还有什么办法?唯一的出路不就是千方百计的让学生去考高分。层层加压,当所有的压力都落在老师肩上的时候,老师再不情愿,也不得不把部分压力压到学生的身上了,逼着学生去背课文,啃书本,逼着学生去考试,去训练,逼着学生考好成绩,拿高分。那么孩子又有什么办法呢?唯有接受,无条件的接受,不需要去思考正确与否,因为老师在重压下已经找到了规律,按老师说的都不会错了。那么孩子错了吗?没有,不那么做就是和自己过不去。
   孩子能做什么呢?孩子能做的就是服从,服从,还是服从。服从家长的安排,服从老师的教诲,服从学校的规则,服从课本的知识,有时甚至达到了盲从的地步。自己做了题目,当老师对答案时,那怕觉得自己写的和老师说的没有太大差别,也不敢坚持自己的说法,因为不一样就会扣分,扣分了就考不到高分,考不到高分可能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久而久之,自己的个性被磨灭了,自己做出的答案几乎和“参考答案”没什么差别了,就得高分了,老师高兴了,家长也高兴了,自己受到了表扬,也高兴了,皆大欢喜,不好吗?能说是孩子做得不对吗?
   但是结果呢?结果呢?!孩子的好奇心没了,好奇的东西不一定要考试;孩子的创造性没了,创造的东西可能会扣分;孩子不思考了,思考似乎没有价值了,思考得来的结果不会得到鼓励,可能会被无情的否决……既然如此,那么还去思考个什么?去你的思考,就好好记忆就可以了;去你的创造,好好记忆就行了;去你的好奇,好好记忆就行了……什么都不需要了,只要能够记住老师说的,书上说的,就可以考个高分,这样的事情谁会去质疑呢?谁还会记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最后,孩子们的思维似乎就一个模式了,行动几乎都是一个模式了,北京某大学学生在假期做了一个调研,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结果让他们瞠目结舌——孩子在学校“三点一线”的生活也就算了,但是放假回家的活动也是出奇的一致:首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是帮父母做家务,实在没事了就是看电视、玩(女生跳皮筋,男生打篮球,玩沙袋——活动都是惊人的一致)。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说的都是那么一致,并且很多都会说“我们班上大多数人上网,玩游戏,但是我不去”,只有极少数被在网吧抓个现行的孩子,坦言自己上网,但是也是说在完成作业之后。这样的默契,这样的心有灵犀,真正让人震撼。
   出现了这种状况,估计人人都会想到底什么是这一切的幕后黑手。笔者不想到处找原因,不想再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这一现象作为原因,也不想说老师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因为我已经说过他们也是被迫的,也是受害者。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笔者认为最最重要的原因是现行的自上而下的学习评价标准——这种唯分是从的评价标准,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这套根深蒂固的标准,让教育界尤其是初等教育承受了太大的压力,让孩子承受了如斯之重,造成了恶性的循环,如果不加遏制必将愈演愈烈。孩子的创造性被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被扼杀了,我们的创新型人才,到底怎么培养?我们的“Made in China”何时才能完全转成“Made by China”?再回头看看,“岌岌乎殆哉”!
   孩子到底怎么了?孩子不能承受生命如此之重了。孩子到底怎么了?孩子被逼的不需要思考与创造了。孩子到底怎么了?我想还不如问教育到底怎么了。
  
   向仕勇,朱德娥,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其他文献
凡事要“胸有成竹”必“有备而来”。对于教师而言,你要想上好课,就必须要备好课。于是,备课自然而然成了上课的前提。在实践中,个人备课受到有限视角的局限,因此集体备课应运而生。集体备课就是一个教研组或者一个备课组的成员集中在一起,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完善教学流程,研究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疑难问题的备课形式。它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做到群策群力,资源共享,帮助教师加深对
新闻事业已经成为一个高度综合的高新技术产业,报纸与电视之间、报纸与电台之间,特别是电脑网络的出现,把人们关注的新闻放在立体交叉的空间.形成了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新闻市
小学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阶段,小学生正处于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思维、意志力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核心素养则是他们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期刊
insisted如果有“一本正经地说”的含义.也不能如此使用,根据语法规则,应该使用insisting而不是insisted。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2008年的高考中,电化学的命题点着重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出题的形式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因此,考生复习时要明确课本中的基础知识,透彻分析高考中电化学的命题点.现分析如
近日,在骨干教师培训期间,有幸聆听了小学语文专家窦桂梅老师的现场观摩课《我的爸爸叫焦尼》和专题讲座《我们的日子该怎么过》,深深为她课堂及语言里透着的优雅、睿智和魅力所征服!为她的博学、为她的底蕴所征服!    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演课,有的只是生命的真实灵动、情感的多元指向、智慧的层次演进、心灵的强烈震撼。无论现场观摩还是专题讲座,都留给我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惊喜,还有,太多的思考和启示……  
<正>绪论围绕"中国视野"的相关争鸣已经成为近几年国内西方音乐史学界的热点话题。自2005年以来,随着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的成立,先后在上海、西安、广州、沈阳举办的四届年会
在小学阶段,开展英语绘本教学是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们特点的一种英语教学形式,更是能够有效地激发并帮助学生们保持对英语学习兴趣的一种英语教学形式.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期刊
歌曲翻译与其他翻译不尽相同,除歌词以外,歌曲翻译还受制于音乐.歌词具有诗意美和音乐美,歌曲翻译也必须体现作品的文学属性和音乐属性.从美学角度看,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