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问题似乎简单的无需思考——教会学生写文章。但是,如何能让学生把作文写好,我认为,进一步研讨这个问题,有利于科学地、高质量地进行作文教学。
一、写、改并重——作文教学的双重任务
1、写作过程的启示。写文章是人们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表达思想观念的过程。从酝酿立意、构思下笔到脱稿润色,是一种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思维过程。所谓充满矛盾,即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在不停地进行着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思维活动。一篇文章,尤其是一篇好文章,总是在这样写写改改,再写再改的过程中完成的。即使伟人、大师、巨匠也不例外。而越是名人的手稿,往往偏是圈点、勾画的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一种普遍的、带规律的现象。
写与改是统一于写作过程中的对立的两个方面。写是改的基础和条件;改是写的矫正和完善。二者既相依存,又相否定,相反相成,不可须臾分离。修改,是完成写作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修改是写作中的阻滞和停顿,更是一种积极的审思与反省,是为实现最佳表达效果而进行的整理、提炼和抉择。“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修改就是定音的一锤。历史上,无数工于修改的佳话,至今传颂不衰。古人“为求一字真,拈断数根须”的精神;毛泽东、鲁迅喜得“一字之师”的胸怀;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浩繁工程,曾孕育出多少名章佳句。一蹴而就只能粗制滥造,“千呼万唤始出来”,则更具魅力。修改是写作成功的关键。
2、教学规律的要求。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要自己改”。这是按照现代教学论改革作文教学、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写作能力”这一概念的内涵不仅包括“写”的能力,而且包括“改”的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一语道出“改”的重要性。只能写而不会改,实际并未形成、也不可能形成健全的写作能力;只教写而不教改,不是完善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必须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作文批与改的关系,实质是教与学的关系。批,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手段,是学生懒以改的启发与指导;改,是学生对批的理解与实践,并借此使自己成为学习写作的主体。批与改是师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由客观教学规律限定的科学分工,不应相互替代。
3、时代的呼唤。一定的教学方法产生于并服务于一定的教育思想。作文教学中的学生包写,教师包改,写、改分家的偏向,实质是注入式教学的反映。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低估学生的潜力与积极性,视修改文章为学生无能力涉足的“禁区”,导致了学生“写好写坏无所谓,反正有人替我改”的习惯依赖心理。部分学生成了“会读而不会写、能写而不会改”的语文学习的“畸形儿”,影响了学生成才。
作文是最具创造性的作业之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主要方式是结合学科特点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而修改文章的过程就是求异思维的训练过程。因此,将写、改并重的课题提到作文教学议程上,并非权宜之计。如能以此为契机,把作文课教活,把学生的思路教活,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其价值将远远超出教学改革的本身。
二、改革教学形式,服务于新思路
1、指导改的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修改文章对于学生是较陌生的训练,循序渐进地指导改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独立修改能力的关键。
①、示范改: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印发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批语的指导共同修改。改后让学生谈感受、小结。这样,使学生明确自改目标,掌握自改方法,以沟通批与改的思路。
②、集体改:教师选定作文,学生根据批语分组讨论修改,改后各组代表谈感受,并评议出改得最好的组。用这种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对自改掌握的程度。
③、与改:按写作能力差别,将学生搭配为两人小组,互相修改,教师巡回指导。改后学生交流意见,切磋提高。
④、自改: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自改。每次作文,用大作文本初写,待批阅、自改后,用小作文本写修改稿,并于后附“自改感受”,教师再批阅。
2、构设新课型。传统的作文教学形式分写前指导、批改、讲评三段进行。教师讲授多、包办代替多、教写而不教改。为适应写、改并重的教学内容,经过实践,分别改为下述剂型:
1、导改课:写前指导时废止教师空泛的说教式的讲授和繁琐罗列写作要求,而代这以出示“例文”(即与本写作要求相关的、反映问题较典型的学生作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充分议论后,教师给以点拨,上升为写作的理性知识,使学生在动脑、动口过程 中,领悟到写作要领。这种“导改”式的写前指导,变纸上谈兵为“实战”训练,具有较强的直观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事半功倍。
2、批点:学生作文教师只批不改。批有重点,练什么就批什么,点准“穴位”启发修改;学生改有目标,批什么就改什么,这样一写一得,改必受益,积少成多,写、改训练扎实、有效。
3、评改课:废止以教师总结为主要内容的程式化的讲评,而代之以“示范改”、“集体改”、“互相”、“自改”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踏踏实实进行改的训练,师生共同评议、小结。刘后根据改的体会,再次写作。
上述课型将写与改紧密结合,于写中学改、改中练写;以写带改、以改促写,使学生逐步学到会写善改的真本领。
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1、培养兴趣。指导学生自改作文有一个过程,开始有一定难度。我常结合作文课给学生讲一些名人轶事或历史典故,如古人“苦吟推敲”的佳话,名人“站着写而坐着改”的格言等,使学生懂得为文必改,改重于写的道理,并及时显示改的效果进行鼓励,激发其自改的内在动机。另外,结合语言练习课,选择有关文段,让学生作“挑毛病”的练习,开成敢于品头评足的学习气氛,也是有效的方法。
2、循序渐进。训练时应注意繁简、难易、深浅等层次性。由矫正性练习(即对字、词、句、标点等较浅显的谬误的修改)逐步过渡到润色性练习(即对选材,立意、结构、修辞的深加工)。
3、因材施教。训练中要承认差别,允许失败,以不同的要求和目标促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获。及时发现捷足先登与后来居上的典型,抓住两头,带动中间,造成教学的“滚雪球”效果。
一、写、改并重——作文教学的双重任务
1、写作过程的启示。写文章是人们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表达思想观念的过程。从酝酿立意、构思下笔到脱稿润色,是一种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思维过程。所谓充满矛盾,即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在不停地进行着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思维活动。一篇文章,尤其是一篇好文章,总是在这样写写改改,再写再改的过程中完成的。即使伟人、大师、巨匠也不例外。而越是名人的手稿,往往偏是圈点、勾画的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一种普遍的、带规律的现象。
写与改是统一于写作过程中的对立的两个方面。写是改的基础和条件;改是写的矫正和完善。二者既相依存,又相否定,相反相成,不可须臾分离。修改,是完成写作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修改是写作中的阻滞和停顿,更是一种积极的审思与反省,是为实现最佳表达效果而进行的整理、提炼和抉择。“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修改就是定音的一锤。历史上,无数工于修改的佳话,至今传颂不衰。古人“为求一字真,拈断数根须”的精神;毛泽东、鲁迅喜得“一字之师”的胸怀;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浩繁工程,曾孕育出多少名章佳句。一蹴而就只能粗制滥造,“千呼万唤始出来”,则更具魅力。修改是写作成功的关键。
2、教学规律的要求。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要自己改”。这是按照现代教学论改革作文教学、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写作能力”这一概念的内涵不仅包括“写”的能力,而且包括“改”的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一语道出“改”的重要性。只能写而不会改,实际并未形成、也不可能形成健全的写作能力;只教写而不教改,不是完善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必须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作文批与改的关系,实质是教与学的关系。批,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手段,是学生懒以改的启发与指导;改,是学生对批的理解与实践,并借此使自己成为学习写作的主体。批与改是师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由客观教学规律限定的科学分工,不应相互替代。
3、时代的呼唤。一定的教学方法产生于并服务于一定的教育思想。作文教学中的学生包写,教师包改,写、改分家的偏向,实质是注入式教学的反映。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低估学生的潜力与积极性,视修改文章为学生无能力涉足的“禁区”,导致了学生“写好写坏无所谓,反正有人替我改”的习惯依赖心理。部分学生成了“会读而不会写、能写而不会改”的语文学习的“畸形儿”,影响了学生成才。
作文是最具创造性的作业之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主要方式是结合学科特点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而修改文章的过程就是求异思维的训练过程。因此,将写、改并重的课题提到作文教学议程上,并非权宜之计。如能以此为契机,把作文课教活,把学生的思路教活,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其价值将远远超出教学改革的本身。
二、改革教学形式,服务于新思路
1、指导改的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修改文章对于学生是较陌生的训练,循序渐进地指导改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独立修改能力的关键。
①、示范改: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印发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批语的指导共同修改。改后让学生谈感受、小结。这样,使学生明确自改目标,掌握自改方法,以沟通批与改的思路。
②、集体改:教师选定作文,学生根据批语分组讨论修改,改后各组代表谈感受,并评议出改得最好的组。用这种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对自改掌握的程度。
③、与改:按写作能力差别,将学生搭配为两人小组,互相修改,教师巡回指导。改后学生交流意见,切磋提高。
④、自改: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自改。每次作文,用大作文本初写,待批阅、自改后,用小作文本写修改稿,并于后附“自改感受”,教师再批阅。
2、构设新课型。传统的作文教学形式分写前指导、批改、讲评三段进行。教师讲授多、包办代替多、教写而不教改。为适应写、改并重的教学内容,经过实践,分别改为下述剂型:
1、导改课:写前指导时废止教师空泛的说教式的讲授和繁琐罗列写作要求,而代这以出示“例文”(即与本写作要求相关的、反映问题较典型的学生作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充分议论后,教师给以点拨,上升为写作的理性知识,使学生在动脑、动口过程 中,领悟到写作要领。这种“导改”式的写前指导,变纸上谈兵为“实战”训练,具有较强的直观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事半功倍。
2、批点:学生作文教师只批不改。批有重点,练什么就批什么,点准“穴位”启发修改;学生改有目标,批什么就改什么,这样一写一得,改必受益,积少成多,写、改训练扎实、有效。
3、评改课:废止以教师总结为主要内容的程式化的讲评,而代之以“示范改”、“集体改”、“互相”、“自改”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踏踏实实进行改的训练,师生共同评议、小结。刘后根据改的体会,再次写作。
上述课型将写与改紧密结合,于写中学改、改中练写;以写带改、以改促写,使学生逐步学到会写善改的真本领。
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1、培养兴趣。指导学生自改作文有一个过程,开始有一定难度。我常结合作文课给学生讲一些名人轶事或历史典故,如古人“苦吟推敲”的佳话,名人“站着写而坐着改”的格言等,使学生懂得为文必改,改重于写的道理,并及时显示改的效果进行鼓励,激发其自改的内在动机。另外,结合语言练习课,选择有关文段,让学生作“挑毛病”的练习,开成敢于品头评足的学习气氛,也是有效的方法。
2、循序渐进。训练时应注意繁简、难易、深浅等层次性。由矫正性练习(即对字、词、句、标点等较浅显的谬误的修改)逐步过渡到润色性练习(即对选材,立意、结构、修辞的深加工)。
3、因材施教。训练中要承认差别,允许失败,以不同的要求和目标促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获。及时发现捷足先登与后来居上的典型,抓住两头,带动中间,造成教学的“滚雪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