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夜·遥想女红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世兴收藏,收藏群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民间历代积存的古董珍玩在十多年间被消化殆尽,如今的收藏市场中已经很难看到一件像样的玩意儿,就连存世众多的近代民俗物品都鲜有发现。
  2013年国庆,我照例在本地古玩市场中寻寻觅觅,见一摊贩面前堆放了许多“老货”,驻足细看,多为普通农家使用的粗笨碗盘,难登大雅之堂。正欲离去,见摊主身旁纸箱中有一摞老绣片,色泽鲜艳夺目,想必品相一定不差。我向摊主要来这箱绣片翻看,都是一些民国时期农村婚庆所用的帐檐、飘带、虎头帽等民俗绣品,大红大绿配色艳俗,牡丹花鸟绣工拙劣。我询问摊主可有更好些的,他看我翻找半天像个真买主,便从身后箱中取出纸包一个,打开层层包裹的报纸,原来是件“苏绣白缎硕果累累瓜瓞绵绵帐门飘带”。飘带上寓意祥瑞的紫色葡萄与金色胡瓜相映成趣,虽历经百年沧桑,却仍旧光鲜如新,绣样典雅清新,绣工精美细腻,令人爱不释手,摊主开价倒也不离谱,当即收入囊中。
  所谓帐门飘带,就是清代民国时期婚礼当日悬挂在洞房床帐前的一对辟邪祈福的装饰性飘带。帐门飘带通常用纽扣固定在帐檐之上,与帐檐配套使用,上窄下宽造型如同一把驱邪宝剑。正面为绣着富贵花鸟、戏文人物、诗词联句等吉祥纹样的单色绸缎,底部镶彩缎刺绣或缂丝带脚,下坠五色丝线流苏,考究的人家更是选用果形或斧形银铃坠脚,背面多用棉质花布衬底。旧时江南女子幼年都要习学女红,出嫁前都会亲手绣制一套婚庆绣品作为陪嫁,因为绣工的优劣关乎婚后新娘在婆家的脸面和地位,所以陪嫁绣品皆为女子精心之作,而帐门飘带则又是最常见的陪嫁绣品之一。
  这件帐门飘带属于晚清时期苏中地区大家闺秀的女红精品,通长60厘米,宽为10厘米,正面质地为上等纯白素缎,刺绣有两组吉祥纹样,上为一串象征多子多孙的紫色葡萄:果实饱满,枝蔓缠绕,生机勃勃,鲜艳欲滴;下为一幅象征子孙繁盛、家族兴旺的瓜瓞(蝶)绵绵图:一只花纹斑斓的蓝色蝴蝶振翅欲飞,一颗硕大饱满的金黄色胡瓜随藤蔓连绵不断。带脚为浅桃红素缎质地,上绣一朵代表富贵的牡丹花,外缘用粉红、深绿双色缎带滚边,下坠银质斧形银铃。整件飘带选用红、绿、蓝、白、黄、紫、棕等色丝线以套针绣法精心绣制,晕色自然,轮廓整齐,层次分明,浮雕感强,绣样设计精巧,寓意丰富吉祥,设色淡雅大方,可算得晚清苏派民俗绣品的代表作品。
其他文献
2013年秋天在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我得了三本西文老《圣经》。  一本是1804年版威尔士文《圣经》。大32开,2寸厚,皮面精装。我买的时候以为是意第绪文呢,回来查资料才发现原来是威尔士文。敢情威尔士文跟英文差别忒大。看不懂为什么要买?这是一类藏书人的“怪癖”:求冷求僻,最好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书。比如,我读史料得知传教士曾经出过一本宁波话《圣经》。假如这本书出现在旧书市,那就是很有“淘”头的一本书了
期刊
阳燧,又称“燧”、“阳遂”、“火镜”,这是一种古代的取火用具,亦有人认为,这是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一类特殊的“凹面铜镜”。  2000余年来,历朝历代的文献著作,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关于阳燧的文字记录。  《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汉郑玄注:“夫遂,阳遂也。”贾公彦疏:“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於日,故名阳遂。”孙诒让正义:“古阳遂蓋用窐镜,故《鳧氏》注云:‘隧在鼓中,
期刊
进入消费时代了?  自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步入调整期后,市场已难见亿元拍品,这是市场自发调整的结果。欣喜的是,购藏者却没有明显锐减。难道我们已经进入消费时代了?  寇勤:对于中国这么庞大的一个新兴市场,很难用“亿元”或者是“消费”这样一个词来概括。现在应该说是历史上中国艺术品市场最好的时代之一,而且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以前大家更多关注的是投资行为、收藏行为,但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个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期刊
去年夏秋时节,上海市松江区程十发艺术馆举办了一次关于程十发艺术创作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之所以做这样一次活动,缘由很有意思:目前全国已有几十家书画名家艺术馆、美术馆,他们除了在各自的家乡弘扬大师艺术外,还成立了“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而且商定每年举办一次年会,进行艺术主题研讨和举办专题展览,各家轮流做东。算起来,今年是第十八届年会,轮到松江的程十发艺术馆“唱主角”。相关专家、艺术家济济一堂地坐在一起
期刊
烟标上亮相次数最多的莫过于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2013年,笔者有幸收藏到数枚。  1917年,梅兰芳在上海先后演出了黛玉葬花、木兰从军、游园惊梦、天女散花等十出以旦角青衣花衫兼唱的本戏,一时轰动上海滩,商人们均以“梅郎”称之。由于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既叫好又叫座,艺术写真形象较早登上烟标图案。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抓住机遇,及时推出了印有梅兰芳艺术形象的烟
期刊
经过多年的筹备,“水墨艺术:当代中国艺术的今夕与共”(Ink Art: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展览,于美国时间2013年12月11日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这是大都会博物馆首次推出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  近两年“水墨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有人说,连美国大都会都要办中国水墨展了,似乎这股“水墨风”就要在纽约登陆了。这让一些热爱中国水墨的
期刊
我有记账的好习惯,20年来一笔一笔从未漏记。月底小结,年终总结,所以20年来在收藏上花了多少钱?每年花了多少?我是有根有据的。2013年花了一笔大钱买了一堆小报。“大钱不大”,因为如今是“亿元时代”,你的所谓大钱能大到哪去呢?“小报不小”,民国小报最能体现民国的万种风情,好玩得很呢。  说实话,这笔买小报的钱对于我的财政实力来讲的确要算“大钱”,当时很是“纠结”——心疼钱花猛了。不久,我看到了香港
期刊
历史究竟是偶然或必然,这个问题留给学者去论证,在我看来,则是一连串的偶然与必然。比如人们常说:收藏是有钱有闲者附庸风雅之事,但我在幼年无经济能力时,偶见邮票及洋火、烟盒制作精、美图形新奇,于是在课余由信封裁取与路边捡拾,自娱之外并未花费或影响学习,却从中获得许多知识,拓宽了另一种视野。  及长,收藏成癖,开始玩钱。近年因缘际会,得以在许多奇珍异品拍卖信息公开前先行鉴赏,深刻体会马未都先生的经典名言
期刊
我从1997年开始收藏内蒙古戈壁石,到2012年年底,终于画上了购买的句号。无论从市场还是在藏家手里,已经得不到好石头了。其实,这种危机感早在五六年前就意识到,于是,将收藏的目光转向人物画面水石。很快又发现,收藏精品人物画面石犹如大海里捞针,在市场上能相中的凤毛麟角。  收藏爱好由奇石转向陶器,冥冥中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遇见古陶  陶和瓷,我选择了陶。触发我收藏陶器的缘由,是2013年年初,在北
期刊
拍卖,无疑是近几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一个最为活跃的环节。也可以说,一直以来,它都是艺术消费的一个“重要战场”。  相比前几年,拍卖留给人们的印象通常是“高端、大气、上档次”,2013年的中国内地拍卖市场发展则显得更加丰富多姿,是一介平民也好,“白富美”抑或“高帅富”也罢,只要愿意,都有可能在当中觅得自己心仪的“一杯羹”,而这种发展态势,恰恰也有力地为艺术消费再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具体而言,这种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