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有利于将美育与其它培养结合起来,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虽然美育有诸多益处,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却忽略了美育,学生追求的目标发生了偏移,“追虚荣,比吃穿”,长此下去,学生很难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所以,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以美为手段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长智慧,塑造健康的心灵和人格,这既是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的几点体会及做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从感知上,让学生认识美,从教材内容上挖掘美的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讲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除了让学生在感知上欣赏到了“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的美丽景色外,还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挖掘课文所蕴含的催人奋发向上的内在美。同时还提醒学生人人都经历过春天,但未必能有文中作者的那种深刻体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挖掘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语文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渗透着各种美,教师应通过不同篇目细心挖掘,耐心引导,学生会懂得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什么样的事物及风格是美的,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以美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1.以美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人人需要。“兴趣”又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在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图片,配上音乐,让学生欣赏桃花源美麗的景色。这样做不仅让学生从画面上对“世外桃源”有了感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想借此引发学生思考:作者笔下如何描绘桃花源的美景?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下会有这样美好的田园生活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在渴求了解“为什么”的愿望下主动阅读学习课文,从而更好地把握全文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2.通过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激励学生去追求创造,保护大自然美景的强烈愿望。大自然是美好的,它或雄奇,或秀美,或险怪,或清雅,山、水、日和月,无不蕴含着美,这种美经过作家的描绘、创造,则更具风致。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鉴赏、描绘、想象,让学生充分地领略到了美。月下荷塘的朦胧,三峡的变幻莫测,有南国的荔枝,有北国的瑞雪……从而激发起他们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神往。教会他们怎样发现美、欣赏美、歌颂美,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3.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懂得欣赏美的同时,主动去歌颂赞扬生活中的美,以此推动学生的主动发展。例如诗歌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欣赏到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含蓄以外,还应该教给学生写诗的方法。怎样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诗歌的含蓄美呢?我是这样启发引导学生的:同学们,谁能用一句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出“春天来了,冰雪融化,大地复苏”的情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语言平淡直白。在充分鼓励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只说了一句“风吹软了土地”问大家“哪句更有诗意?为什么?”在讨论中学生了解了怎样欣赏创造诗歌含蓄美的意境,激发他们写诗的愿望。从“开阔的蓝天”,“无垠的田野”,“最亲的母亲”,“最敬的老师”等等,牵引出学生心中的种种情思,让学生拿起笔去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无论学生写得多么幼稚平淡,甚至是家常话的组合,老师都要鼓励,并将学生的“诗作”装订成册,这样做仿佛在学生心中注入了一股清泉,增添了一丝新绿。他们喜欢读报纸上的诗歌、散文了,他们也有当“诗人”的梦想了。笔者认为这样做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发展的意愿。
三、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实施美育的过程,不只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如春雨一点一滴慢慢渗透。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对美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就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个人素质也必然随之提高,能分辨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当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学生有一个美好高尚的心灵,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时,我们便看到了收获果实的季节了。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在此得到了升华。
(责任编辑:刘宝瑞)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从感知上,让学生认识美,从教材内容上挖掘美的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讲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除了让学生在感知上欣赏到了“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的美丽景色外,还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挖掘课文所蕴含的催人奋发向上的内在美。同时还提醒学生人人都经历过春天,但未必能有文中作者的那种深刻体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挖掘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语文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渗透着各种美,教师应通过不同篇目细心挖掘,耐心引导,学生会懂得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什么样的事物及风格是美的,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以美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1.以美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人人需要。“兴趣”又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在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图片,配上音乐,让学生欣赏桃花源美麗的景色。这样做不仅让学生从画面上对“世外桃源”有了感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想借此引发学生思考:作者笔下如何描绘桃花源的美景?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下会有这样美好的田园生活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在渴求了解“为什么”的愿望下主动阅读学习课文,从而更好地把握全文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2.通过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激励学生去追求创造,保护大自然美景的强烈愿望。大自然是美好的,它或雄奇,或秀美,或险怪,或清雅,山、水、日和月,无不蕴含着美,这种美经过作家的描绘、创造,则更具风致。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鉴赏、描绘、想象,让学生充分地领略到了美。月下荷塘的朦胧,三峡的变幻莫测,有南国的荔枝,有北国的瑞雪……从而激发起他们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神往。教会他们怎样发现美、欣赏美、歌颂美,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3.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懂得欣赏美的同时,主动去歌颂赞扬生活中的美,以此推动学生的主动发展。例如诗歌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欣赏到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含蓄以外,还应该教给学生写诗的方法。怎样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诗歌的含蓄美呢?我是这样启发引导学生的:同学们,谁能用一句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出“春天来了,冰雪融化,大地复苏”的情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语言平淡直白。在充分鼓励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只说了一句“风吹软了土地”问大家“哪句更有诗意?为什么?”在讨论中学生了解了怎样欣赏创造诗歌含蓄美的意境,激发他们写诗的愿望。从“开阔的蓝天”,“无垠的田野”,“最亲的母亲”,“最敬的老师”等等,牵引出学生心中的种种情思,让学生拿起笔去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无论学生写得多么幼稚平淡,甚至是家常话的组合,老师都要鼓励,并将学生的“诗作”装订成册,这样做仿佛在学生心中注入了一股清泉,增添了一丝新绿。他们喜欢读报纸上的诗歌、散文了,他们也有当“诗人”的梦想了。笔者认为这样做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发展的意愿。
三、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实施美育的过程,不只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如春雨一点一滴慢慢渗透。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对美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就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个人素质也必然随之提高,能分辨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当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学生有一个美好高尚的心灵,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时,我们便看到了收获果实的季节了。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在此得到了升华。
(责任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