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行政事业单位与全体人民有关,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其致力于公民整体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阶层或部分群众的目标。在行政事业单位活动当中,不论哪一类型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公民整体目标而开展的。鉴于此,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24-0155-01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1、部门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预算管理办法落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负债规模是越来越大,因此单位面临的财务管控风险是愈来愈大。这主要可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信息不对称,造成预算松弛。单位内部主要是需要对财务支出进行预算编制,且一般是由财务部门进行管理负责。这也造成了一些部门缺乏对预算编制的认识,没有意识到预算对于整个单位管理的重要性;是预算编制仅仅是由相关的规范制度进行管控,却是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实际与规定存在较大差距;是一些部门在向财务部门提供预算支出计划时,主要是考量自身的利益及避免额外的风险,一般是会多列出成本,少列收入,这觉有普遍的片面性,非常影响财务部门对资金运用的管理。造成以上的原因主要是财务人员不能及时获得掌握完成各项业务实际所需要的资源,容易出现预算错误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及业务部门认为预算编制仅仅是上报预算及控制预算的问题,并没有考虑到预算的实际问题及在管理中的实质作用等。这些问题都是单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二是财政拨款数额的确定缺乏科学的模式。有些单位并没有将预算归类到内部控制的范围之中,导致了资金收缴不及时的现象时常发生。
2、风险管理意识浅薄,内控监督缺位 。
行政事业单位在长期的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受到传统管理办法的影响,通常认为单位是由国家政府进行管控的,国家给单位进行财政拨款,并且认为在单位部门工作是一份比较清闲的工作,工资是比较固定的,缺乏单位风险管理的意识,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进行内部控制的管理。这些现象导致了一些经济纠纷及因监督管理不到位而出现的各种管控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措施
1、增强内控意识,营造良好控制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负有主要责任。一个单位,只有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首先,财政部门应当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相关内控人员进行内控建设方面的培训,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控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可以把内控建設纳入领导年终考核内容当中,使领导更深刻的理解内控的实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政策制定、落实行动等方面着力,提高整个单位对内控的重视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
2、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它需要横向、纵向等各环节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交流,提高控制效率。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设计合理、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信息沟通,防止出现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发生。首先,定期召开信息交流会议,对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相互交流。其次,以信息技术支持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落地,通过改善单位电子信息系统,真正做到信息通畅,实现信息共享,方便单位职工对单位内控信息随时随地进行了解。最后,单位还应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对其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进一步完善单位内控建设。
3、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制度,强化预算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预算制度是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能够有效贯穿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当中,有效提高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是保证内部控制建设有效的手段。首先,单位在进行预算计算的时候,应该实施财政预算,做好细化计算。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有效明确单位内部各个项目之间的收益情况以及资产的使用情况,避免资产被随便使用的情况发生。其次,在财务部门进行预算的时候,应该将部门的预算和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进行有效的结合,建立完善的预算调节机制,保证考核机制能够顺利进行,进一步强化单位内部的预算意识。
4、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价工作的实施 。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建设中,需要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的实施,使单位更准确地把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更好地规划下一阶段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的,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检查部门需要加强检查内部控制流程,确保单位各环节工作在内部控制系统管理范围内;当发现内部控制问题时,可以快速定位,分析问题,完善管理工作。行政单位还需要加强内部控制评价,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来评估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分析内部控制的结果,并把分析应用于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制定中,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促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5、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
充分体现按事、按岗位、按等级的要求,建立岗位权界清晰,岗位职能明确,部门相互协调并制衡的职责体系,确保在决策、执行、监督中互相协调、互相制衡。岗位工作中建立绩效管理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充分体现在各项工作环节中,在工作服务中透过问题看风险,在各工作环节中分析其关键点,并建立不相容的分离控制岗位制度,对授权控制、信息系统管理控制等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在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充分考虑风险因素,事件和基本风险因素的结果。特别是风险因素,这些因素与风险,发生风险的源头、行政事业单位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应立足于实际。将实现单位目标过程始终的内外部因素充分结合起来,评估系统程序对这些可以提供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建立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风险分析、评价和控制工作服务的充分结合。
结束语
从目前来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还存在种种不足之处,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认真审视内控建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内部环境、监督体系、人才培养、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才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广大民众。
参考文献
[1] 张岩峰.探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J].财经界,2014,(18).
[2] 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01).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24-0155-01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1、部门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预算管理办法落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负债规模是越来越大,因此单位面临的财务管控风险是愈来愈大。这主要可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信息不对称,造成预算松弛。单位内部主要是需要对财务支出进行预算编制,且一般是由财务部门进行管理负责。这也造成了一些部门缺乏对预算编制的认识,没有意识到预算对于整个单位管理的重要性;是预算编制仅仅是由相关的规范制度进行管控,却是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实际与规定存在较大差距;是一些部门在向财务部门提供预算支出计划时,主要是考量自身的利益及避免额外的风险,一般是会多列出成本,少列收入,这觉有普遍的片面性,非常影响财务部门对资金运用的管理。造成以上的原因主要是财务人员不能及时获得掌握完成各项业务实际所需要的资源,容易出现预算错误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及业务部门认为预算编制仅仅是上报预算及控制预算的问题,并没有考虑到预算的实际问题及在管理中的实质作用等。这些问题都是单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二是财政拨款数额的确定缺乏科学的模式。有些单位并没有将预算归类到内部控制的范围之中,导致了资金收缴不及时的现象时常发生。
2、风险管理意识浅薄,内控监督缺位 。
行政事业单位在长期的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受到传统管理办法的影响,通常认为单位是由国家政府进行管控的,国家给单位进行财政拨款,并且认为在单位部门工作是一份比较清闲的工作,工资是比较固定的,缺乏单位风险管理的意识,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进行内部控制的管理。这些现象导致了一些经济纠纷及因监督管理不到位而出现的各种管控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措施
1、增强内控意识,营造良好控制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负有主要责任。一个单位,只有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首先,财政部门应当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相关内控人员进行内控建设方面的培训,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控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可以把内控建設纳入领导年终考核内容当中,使领导更深刻的理解内控的实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政策制定、落实行动等方面着力,提高整个单位对内控的重视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
2、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它需要横向、纵向等各环节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交流,提高控制效率。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设计合理、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信息沟通,防止出现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发生。首先,定期召开信息交流会议,对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相互交流。其次,以信息技术支持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落地,通过改善单位电子信息系统,真正做到信息通畅,实现信息共享,方便单位职工对单位内控信息随时随地进行了解。最后,单位还应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对其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进一步完善单位内控建设。
3、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制度,强化预算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预算制度是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能够有效贯穿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当中,有效提高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是保证内部控制建设有效的手段。首先,单位在进行预算计算的时候,应该实施财政预算,做好细化计算。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有效明确单位内部各个项目之间的收益情况以及资产的使用情况,避免资产被随便使用的情况发生。其次,在财务部门进行预算的时候,应该将部门的预算和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进行有效的结合,建立完善的预算调节机制,保证考核机制能够顺利进行,进一步强化单位内部的预算意识。
4、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价工作的实施 。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建设中,需要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的实施,使单位更准确地把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更好地规划下一阶段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的,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检查部门需要加强检查内部控制流程,确保单位各环节工作在内部控制系统管理范围内;当发现内部控制问题时,可以快速定位,分析问题,完善管理工作。行政单位还需要加强内部控制评价,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来评估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分析内部控制的结果,并把分析应用于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制定中,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促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5、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
充分体现按事、按岗位、按等级的要求,建立岗位权界清晰,岗位职能明确,部门相互协调并制衡的职责体系,确保在决策、执行、监督中互相协调、互相制衡。岗位工作中建立绩效管理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充分体现在各项工作环节中,在工作服务中透过问题看风险,在各工作环节中分析其关键点,并建立不相容的分离控制岗位制度,对授权控制、信息系统管理控制等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在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充分考虑风险因素,事件和基本风险因素的结果。特别是风险因素,这些因素与风险,发生风险的源头、行政事业单位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应立足于实际。将实现单位目标过程始终的内外部因素充分结合起来,评估系统程序对这些可以提供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建立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风险分析、评价和控制工作服务的充分结合。
结束语
从目前来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还存在种种不足之处,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认真审视内控建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内部环境、监督体系、人才培养、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才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广大民众。
参考文献
[1] 张岩峰.探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J].财经界,2014,(18).
[2] 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