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泽:做个俯下身的瞭望者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guo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雨泽

一张照片的力量


  新华社江苏分社全媒体报道中心副主任、“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雨泽,是名85后。他采拍的新闻图片两次入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奖,两次获得人民摄影金镜头奖,八次获得江苏省新闻奖金奖、银奖。面对荣誉,李雨泽坦言,学生时代的他学习成绩并不好,对未来很迷茫,是新闻摄影让他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2007年,李雨泽就读于大连医科大学摄影系。大学时,他跟着老师去山西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期间,带队老师组织了摄影教学采风活动。李雨泽记得,在山西碛口的一条小河边,一个妇女过河,她的手搭在丈夫的肩膀上,而丈夫光脚踩在水里,手里提着东西,身上背着孩子。按下快门的瞬间,李雨泽想到了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责任。他给作品起了个名字叫“擎起那片天”。幸运的是,在第四届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上,李雨泽凭借《擎起那片天》获得了优秀奖。
  随后,李雨泽又把目光投向了东北农村的留守老人。当时正值寒冬,他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些老人恶劣的居住环境。“用两句话形容,一句话是屋里外面一样冷,另外一句是炕上地上一样黑,没有炕席。”照片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人慷慨解囊。几年后,李雨泽再次去到那个村庄,他发现村庄已经脱贫,独居老人们也有了妥善的安置。“这可能就是一张照片的力量,它可以感染很多人,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

他的镜头有温度


  毕业后,李雨泽来到江苏南京,进入现代快报社,成为一名摄影记者。
  2014年南京青奥会期间,李雨泽在一次采访途中路过玄武湖,他望向当时在修建的太阳宫,入眼的是矗立百米高的脚手架,而脚手架上是建筑工人作业的背影。“城市里建起的每一座高楼背后都有建筑工人的辛苦付出,一层层脚手架就像五线谱,而每一层上面的人就是跳动的乐符。”
  李雨泽说,摄影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有责任记录下这个时代每一种奋斗的身影。这一次,他想用镜头记录空中脚手架工人的群像。为了拍摄不同视角下的脚手架工人,李雨泽爬上了脚手架,具体爬了多少米他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从脚手架上下来时腿是软的。
远望三号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国家公祭日,当天南京全城鸣笛向死难者致哀。在江东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附近,来往的市民表情凝重,有些人甚至眼眶发紅。李雨泽觉得自己有责任记录这一时刻。他想以自己的角度解读和诠释这个时刻背后的故事,把历史和时间的轧痕重新展示给观众。为了报道好国家公祭日,李雨泽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四处奔走。从拉贝故居、遇难同胞丛葬地到侵华日军亚洲最大慰安所旧址前的巷子,他在寻找拍摄的角度,也在追寻历史的痕迹。公祭日第二天,超过10万人次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的画面,也被他记录了下来。最后,李雨泽用一组黑白照片,表达了他对公祭日的理解:77年后的南京没有忘却那段历史。他凭借摄影作品《国家公祭日的南京》获得2014年度人民摄影金镜头奖银奖。

做能俯下身的瞭望者


  在李雨泽眼中,镜头是有温度的。他拜访抗战老兵,记录战争年代的烽烟往事,体会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他关注突发事件,报道自然灾害面前人们的众志成城;他采访各行各业的无名英雄,拍摄他们坚守平凡岗位,敬业奉献的奋斗故事……
  2017年,凭借专业的新闻素质和优秀的摄影技能,李雨泽进入新华社江苏分社。在这里,他有了更大的舞台,多次参与重大事件的报道。
  2019年6月8日,伴随一声汽笛的长鸣,船渐渐驶离码头,李雨泽随行报道远望三号船赴南太平洋执行卫星海上测控任务。
  临行前,李雨泽异常地兴奋。像每次迎接挑战那样,他迫不及待地望向大海,想象着航程中遇到的状况。而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望三号船的船员们。李雨泽回头,看到船员们凝视着岸上挥舞国旗送别的亲人。在依依惜别间,他们的泪水充满了眼眶,但眼神又无比坚定。
  远望三号船自建成以来出航跨越三大洋,完成了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工程等海上测控任务,创下我国测量船中总航程最远、执行任务次数最多、海上测控成功率百分之百等多项记录。
  1999年执行的神舟一号任务,是他们第一次穿越好望角。时任船长倪留国告诉李雨泽,当时,整个好望角海域都是3米以上的浪,船摇晃得特别厉害,船上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晕船,就连躺在床上的船员都被颠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
  船员刘辉峰说,在执行神舟六号任务的时候,船上的天线遇到突发故障无法转动,直到飞船进站前5分钟才排除故障,顺利发出指令。为了保证任务顺利进行,两名船员在狭小的空间里手握着短接线,一动也不动。最后,听到调度里传来“长江三号跟踪结束”的时候,好多船员在机房里激动地抱头痛哭。
远望三号船员与亲人相聚的瞬间

  航程过半,李雨泽对出发前的送别有了更深的理解。船员平均每年在海上执行任务200多天,每天睁开眼面对的就是大海。船员马立国与家人分居了整整10年,孩子的童年他几乎没有参与过。船员李翔的父亲患有心脏病。被下病危通知书的时候,父亲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远航在外的李翔。亲人的离世,孩子的出世……太多的人生重要时刻,他们未能亲临,只能把遗憾、思念、悲痛、欢喜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李雨泽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追梦人,更离不开默默支持他们的家人。他们用奋斗和激情诠释了奉献、团结、拼搏、严谨、开拓的“远望精神”,一次次地将民族的自豪、祖国的荣耀镌刻在碧海蓝天,为中国人的航天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经历更加坚定了李雨泽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的信念。
  2019年12月13日,由李雨泽担任总导演的《温度》栏目开播。它主要讲述这个时代普通人的温度和美好。比如《一元一元积攒的爱》讲的是南通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吴锦泉,将磨刀所得的微薄积蓄,全部捐献给社会慈善事业;《温度?疫情下的屏幕一代》,将视角对准年轻人,用四个发生在疫情期间的小故事,表达了他们通过同“屏”共振,来同心抗疫……
  李雨泽用镜头记录下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侧面反映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虽然《温度》每期节目只有三五分钟,但是为了适应融媒体的发展,李雨泽把节目做成了图文、音频和视频等不同版本,同时还翻译成英文发布了海外版。如今,节目已经制作到第二季,发布了近30多集,每集点击量都在百万以上。
  约瑟夫?普利策曾说过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在李雨泽看来,记者应该站得更高,这样才能看得更远,同时,记者也要俯下身去,在常人视而不见的地方有所发现。
其他文献
作为书法爱好者,到了人文底蕴丰厚的绍兴,自然要去兰亭。  兰亭位于绍兴市西南不远处,相传,越王勾践种兰于此,汉代在此设有驿亭,故名兰亭。乘车不久即到目的地,只见兰渚山蜿蜒环绕,青翠层叠。跨过用竹编织的门,修竹挺拔,一竿竿新竹初长成,一抹抹嫩绿生机勃发。漫步在鹅卵石铺就的小道上,幽静无比。虽是夏日,清风徐来,凉爽宜人。  不大的鹅池碧水荡漾,几只白鹅悠闲地漂浮在水面,红掌拨弄着清波,时而扑棱一下翅膀
期刊
我是1980年参加的高考,考试时间恰和今年一样:7月7日至9日。斗转星移40年,有些事已完全没了印象,唯有五斤半白面的事,还恍如昨日。  天气进入6月就急剧变热,宿舍和教室都没有电扇。热,是件令人头疼的事,而最让我头疼的是吃。家住农村,没有粮票,只得用饭盒馏饭或回家带饭。学校只给馏午饭,早晚两餐主要是从家里带馍。我和郑同学一个村,两家住的也不远,我们俩轮流回家带馍。有时馍放到第三天,掰开后,能拉出
期刊
口述:媛媛妈  宝宝年龄:3岁  观看剧目:《白雪公主》  这是第一次带宝宝看童话剧。很小的时候就给宝宝讲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在宝宝心里,白雪公主是美丽的,小矮人是善良的,皇后是狠心的坏人。  北京丑小鸭剧团的舞台剧针对小朋友们的年龄段,特别增加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互动对话,让宝宝们参与到剧情中,通过有趣的对话让宝宝们得到了教育。比如,白雪公主做好了饭,小矮人们回来了,白雪公主就问台下的小
期刊
近代建筑的内部装饰中充满了中国传统元素内部装饰  地处南北之中的南京,近代城市建筑风格一般被以正统保守形容,似乎缺乏商业城市灵活时尚的形态,其实这样的描述并不准确。事实上,南京在引领近代建筑风格新潮方面并不亚于上海、天津等租界城市,其中,一种名为“新民族形式”、中西合璧的新建筑样式即以南京为大本营,继而流行于全国,成为中国建筑转型阶段颇具特色的见证。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功能  上世纪30年代初,
期刊
《如花在野》是一本关于插花的书。作者田中昭光始终有着茶道“和敬清寂”的气质,清瘦儒雅。他的插花之所以让人过目难忘,皆因他的花都是自己去原野亲手采摘而来,不插温室里栽培的花,一丛丛,花团锦簇,以热闹气势取胜。老先生的插花,以少胜多,取意境之美,或明媚含笑,或清雅宜人,或枯寂寥落,或藤蔓牵绊,它们与相宜的花器搭配,自有一种安静的自然力量深入骨髓。  每一次看到花器与花仿佛是天生一对时,作者都会忍不住感
期刊
树木、原野、天空、花朵、河流、远山……翻开原田泰治的素朴画,时光就变得轻柔,好似一股风吹来,让人闻见了青草的味道。  原田泰治是日本当代风景画巨匠,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无法自由行走,只能在有限范围内眺望外面的景色,因此,大自然成了他最好的朋友。  1982年4月,受《朝日新闻》邀请,美术专业出身的原田泰治从故乡信州(即长野县)出发,开始去各地采风、创作,踏上了图文连载的旅程。而在此之前
期刊
西津渡街景  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张祜在金陵渡小山楼投宿,他登楼远眺,望见千里江山、紫陌红尘,浓浓的旅思便揉进了无边夜色化作千古绝唱《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金陵渡也就是现在的西津渡,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昭关石塔  西津渡始创于六朝时期,唐代起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距今约1400年历史。街区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保
期刊
最近收到朋友寄来的《泱泱湖南》一书,心中欣喜不已。一册《泱泱湖南》在手,足不出户,足以领略湖湘的山山水水,人文风光,地理风貌资源。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此刻我却觉得,纸上得来远比亲自跑去湖南现場勘察来得更加详实可观。河流、湖泊、泉井、码头,“三湘”“四水”,汩汩有声,缓缓流动,把个湖湘水文美景尽情饱览一番,非常过瘾。  我去过湖南,在岳麓大地上匆匆走过一遭,对于湖湘山水、人文历史的了解也不过是浮
期刊
陈强“戴着棉手套绣花”  1992年出生的陈强,是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的一名检验技师,得知湖北各地病毒核酸检测人员紧缺后,他第一时间报名。  大年初二,陈强从老家温州返回南京待命,他没有告诉父母自己要去湖北抗疫。这是陈强在免疫规划所工作的第五年,此前,他已经两次请战,第三次,终于被纳入江苏对口黄石志愿队的应急检验队。  大年初五,陈强接到出发的命令。作为江苏省第一批支援黄石的医疗队伍,
期刊
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里,年轻人,就是中国的后浪。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坐标上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他们积累着保护世界的力量,展现着新一代青年的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