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阅读教学的成败,往往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目前,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共同追求的目标。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做好阅读教学呢?
一、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
1、利用教室的整体环境。要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突出教室环境的美与和谐,充分发挥环境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熏陶作用。如:充分利用黑板报抄写、贴纸、绘图等学生熟悉喜爱的故事、童话、图形,让学生常常对其中的故事、童话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关注学生的阅读情绪。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应该鼓励他们敢于阅读,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
二、精心设计阅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教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凄。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为了提高必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旬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在低年级采用师生相互伴读。为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加强“写”的训练
语文教材上的每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语言规范精美,有利于我们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但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中的“写”与作文教学中的“写”是有所区别的。阅读教学中的“写”是凭借课文的思想内容或语言形式进行有感而发的一种片断练笔。这种练笔目标明、花时少、收获大,不仅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语言形式的把握。
在一次语文活动课上,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的水平,我特意选了一篇课外读物——《丰碑》。《丰碑》一文中的将军得知面前的死者就是军需处长时,文章是这样写的:“将军挥动着手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此时的将军,心潮澎湃,情感汹涌,其中包含着由始料不及的眼前真相而产生的心灵震撼,流露着因对军需处长误解而感到的歉疚,包含对军需处长舍已为人的品质以及与严寒抗争到底的钢铁意志的崇敬,更包含对军队中失去一位好领导的沉痛哀悼,而将军丰富的内心世界文章只字未提。教师可抓住这一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所描绘的语言情境之中,去朗读、去感受、去想象,贴近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之产生与主人公心灵上的共鸣,水到渠成地写出将军在这一分钟的内心独自。课文的语言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加深对主人公内在精神实质的把握。这样的写“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并与“读”相得益彰。
四、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若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总之,语文学习是长期的、贯穿一生的,学之有道,则能事半功倍。合理地阅读、正确地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其探索精神及创新精神。阅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带着学生在书海里畅游。
一、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
1、利用教室的整体环境。要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突出教室环境的美与和谐,充分发挥环境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熏陶作用。如:充分利用黑板报抄写、贴纸、绘图等学生熟悉喜爱的故事、童话、图形,让学生常常对其中的故事、童话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关注学生的阅读情绪。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应该鼓励他们敢于阅读,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
二、精心设计阅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教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凄。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为了提高必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旬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在低年级采用师生相互伴读。为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加强“写”的训练
语文教材上的每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语言规范精美,有利于我们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但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中的“写”与作文教学中的“写”是有所区别的。阅读教学中的“写”是凭借课文的思想内容或语言形式进行有感而发的一种片断练笔。这种练笔目标明、花时少、收获大,不仅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语言形式的把握。
在一次语文活动课上,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的水平,我特意选了一篇课外读物——《丰碑》。《丰碑》一文中的将军得知面前的死者就是军需处长时,文章是这样写的:“将军挥动着手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此时的将军,心潮澎湃,情感汹涌,其中包含着由始料不及的眼前真相而产生的心灵震撼,流露着因对军需处长误解而感到的歉疚,包含对军需处长舍已为人的品质以及与严寒抗争到底的钢铁意志的崇敬,更包含对军队中失去一位好领导的沉痛哀悼,而将军丰富的内心世界文章只字未提。教师可抓住这一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所描绘的语言情境之中,去朗读、去感受、去想象,贴近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之产生与主人公心灵上的共鸣,水到渠成地写出将军在这一分钟的内心独自。课文的语言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加深对主人公内在精神实质的把握。这样的写“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并与“读”相得益彰。
四、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若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总之,语文学习是长期的、贯穿一生的,学之有道,则能事半功倍。合理地阅读、正确地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其探索精神及创新精神。阅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带着学生在书海里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