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绕三灵”是云南大理白族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生活气息较强的群众性歌舞盛会,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白族称其为“观上览”或者“祈雨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已经从对物的实用价值消费转换成了一种符号意义上的消费,并且消费开始从社会经济领域逐渐地向社会文化领域转变。本文是在让·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的指导下对“绕三灵”仪式进行的研究。
【关键词】 白族 绕三灵 符号消费
一、田野概况
在2018年六月四号到八号的期间,笔者来到了大理白族“绕三灵”的现场参加绕三灵的仪式。
在这五天的时间里,笔者一共去了四个地方,他们分别是大理古城里面的城隍庙(这不被学界视为“绕三灵”的一部分,但民间却认为在城隍庙祭拜与绕三灵仪式有很大的联系)、大理白族自治州庆洞“神都”、何矣城洱河寺“仙都”、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塔邑村,大理白族自治州马久邑村。
第一天笔者是在大理古城南门的城隍庙做的调研,主题是送金姑,这是一个热闹的仪式。在庙外面沿着河的地方有正在做着一些祭拜仪式的老妈妈们、在庙门口有为祭拜者写祈求内容的老先生等,在庙里面,有正在诵经的莲池会的老妈妈们,也有一些老妈妈们正在准备一些祭拜的祭品(杀鸡等),还有学者正在进行一些研究,除此之外,也有少量的游客在庙里观看仪式,还有摄影师在拍摄仪式。经过访谈一位老妈妈得知,一进庙门,左手边的第一座庙,左边的是药王,中间的是火官,右边的是水官。左手边的第二座庙进去左边的是主城隍,中间的是县城隍,右边的是孔子。
在调研的第二天笔者去了神都庆洞(这被学界视为绕三灵仪式的第一天)。在通往神都之前有一条很长的路,于是在这天这条路就形成了一个集市,有很多商家在这里摆摊。大致有几类商家:卖光盘的、卖衣服的、卖小孩玩具的、卖饮品的、卖零食的、卖饭的、还有牵着骆驼来供游客拍照的等等。在神都外面有一个舞台,有民众在表演,这些民众来自附近的各个村落,她们在展示着舞蹈。在舞台的下面和周围有很多在做祭拜仪式的老妈妈们,除此之外有在拍这些祭拜仪式和舞台表演情况的摄影师,也有一些学者在访问做仪式的老妈妈们和参与舞台表演的演员等。
六月七号是田野调查的第三天,笔者来到了河矣城的仙都。经过笔者的观察和访谈可以得知,河矣城的仙都和庆洞的神都一样,它们的附近都有集会,但是河矣城的集会无论是规模大小还是热闹程度都远不如庆洞,除了集会还有信众,香火也是一样的,河矣城的都不如庆洞。仙都附近集会上的商贩有一些是在昨天神都那里见到的,比如說卖皮带、卖图画、卖零食的摊贩。根据笔者所做的对比这里集会的规模只有神都的五分之一。
六月八号是田野调查的第四天,笔者来到了马久邑。笔者大约是早上九点到的,到了之后,就先去洱海边上的一个庙里看仪式,在那里也有一些信众在祭拜、有老妈妈们在念经、有游客在看仪式、有摄影师在拍、也有学者在访谈做学问。在看完这个仪式之后,笔者就回到了马久邑的庙里,在那里看洞经会的演奏。等到中午一点多快两点钟的时候,笔者就重回洱海边上的庙里去参加接保安景帝回来的仪式,在接的过程中,一路上都有舞狮的、吹唢呐的、打鼓的。除此之外,还有小孩子拿着旗子穿插在队伍的中间等等。
二、“绕三灵”仪式的基本概述
“绕三灵”,三灵是指“神都”圣源寺,“仙都”洱河祠,“佛都”崇圣寺。相传起源于唐代时期西南地区的南诏国。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五日,洱海周围地区上百个村寨的人们,各村为一队,从大理城出发,到洱海边的河矣村终止,历时三天,二十四号和二十五号是“绕三灵”仪式的高潮,会有更多的人来参与。
大理白族的“绕三灵”仪式与剑川白族的“耍海会”有很大的不同,也不同于永宁地区纳西人的“耍海会”,并且与彝族的“三月三”节,苗族的”花山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究其根本在于“绕三灵”是有着将功利性和艺术性合而为一的组织。古代“绕三灵”活动的组织和仪式因无文献可征,父老不传,所以无法可考,但它的基层组织或许是因为农村公社的稳定性所以才存在到解放前后。这点,《滇中琐记》[1]提到,即“男妇璧集殆千万人,十百各为群,群各有巫现领之”,“鬓于庭中,百其群即百其灶”。
三、总结
鲍德里亚[2]的符号消费理论深刻的揭露了现今符号化社会中的种种现象:符号拜物教、符号化的社会、文化消费符号化等,这种对资本的控制在之前是未曾被发现的,鲍德里亚所解释的符号拜物教直接道破了其中的秘密,符号化消费是资本统治社会大众的一种新的形式。这一发现对当今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和笔者在前面陈述的访谈资料可以得知,访谈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学者、商家、摄影师、游客、信众、老妈妈们等,虽然来消费的都是同一事物(“绕三灵”这一符号),但是对于这同一文化符号,每个人所消费的内容是不同的。比如对摄影师来说,他们来参加“绕三灵”仪式主要消费的是白族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可以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通过约片来赚取一些额外的收入;对游客来说,她们来观看“绕三灵”仪式消费的主要是白族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等,希望能够保她们平安,除此之外,还满足了她们对于“他文化”的“猎奇”心理;对于记者来讲,他们来参加“绕三灵”仪式,消费的就是白族的传统文化、民间信仰还有就是为了宣传仪式和白族的文化,使它能够得到传播,并且最终能够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对于商家来讲,她们来参与“绕三灵”仪式主要消费的就是其背后所隐藏的经济效益(在这个集市上有很多的人,并且他们有消费的需求)。对于老妈妈来讲,她们来参加“绕三灵”仪式,主要就是来“消费”仪式的民间信仰,以求平安。
【参考文献】
[1] [法]让·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杨琼.《滇中琐记》,绕山林会。
作者简介:靳予争 (1995---),女,汉族,河南郑州,硕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民族文化产业研究方向
【关键词】 白族 绕三灵 符号消费
一、田野概况
在2018年六月四号到八号的期间,笔者来到了大理白族“绕三灵”的现场参加绕三灵的仪式。
在这五天的时间里,笔者一共去了四个地方,他们分别是大理古城里面的城隍庙(这不被学界视为“绕三灵”的一部分,但民间却认为在城隍庙祭拜与绕三灵仪式有很大的联系)、大理白族自治州庆洞“神都”、何矣城洱河寺“仙都”、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塔邑村,大理白族自治州马久邑村。
第一天笔者是在大理古城南门的城隍庙做的调研,主题是送金姑,这是一个热闹的仪式。在庙外面沿着河的地方有正在做着一些祭拜仪式的老妈妈们、在庙门口有为祭拜者写祈求内容的老先生等,在庙里面,有正在诵经的莲池会的老妈妈们,也有一些老妈妈们正在准备一些祭拜的祭品(杀鸡等),还有学者正在进行一些研究,除此之外,也有少量的游客在庙里观看仪式,还有摄影师在拍摄仪式。经过访谈一位老妈妈得知,一进庙门,左手边的第一座庙,左边的是药王,中间的是火官,右边的是水官。左手边的第二座庙进去左边的是主城隍,中间的是县城隍,右边的是孔子。
在调研的第二天笔者去了神都庆洞(这被学界视为绕三灵仪式的第一天)。在通往神都之前有一条很长的路,于是在这天这条路就形成了一个集市,有很多商家在这里摆摊。大致有几类商家:卖光盘的、卖衣服的、卖小孩玩具的、卖饮品的、卖零食的、卖饭的、还有牵着骆驼来供游客拍照的等等。在神都外面有一个舞台,有民众在表演,这些民众来自附近的各个村落,她们在展示着舞蹈。在舞台的下面和周围有很多在做祭拜仪式的老妈妈们,除此之外有在拍这些祭拜仪式和舞台表演情况的摄影师,也有一些学者在访问做仪式的老妈妈们和参与舞台表演的演员等。
六月七号是田野调查的第三天,笔者来到了河矣城的仙都。经过笔者的观察和访谈可以得知,河矣城的仙都和庆洞的神都一样,它们的附近都有集会,但是河矣城的集会无论是规模大小还是热闹程度都远不如庆洞,除了集会还有信众,香火也是一样的,河矣城的都不如庆洞。仙都附近集会上的商贩有一些是在昨天神都那里见到的,比如說卖皮带、卖图画、卖零食的摊贩。根据笔者所做的对比这里集会的规模只有神都的五分之一。
六月八号是田野调查的第四天,笔者来到了马久邑。笔者大约是早上九点到的,到了之后,就先去洱海边上的一个庙里看仪式,在那里也有一些信众在祭拜、有老妈妈们在念经、有游客在看仪式、有摄影师在拍、也有学者在访谈做学问。在看完这个仪式之后,笔者就回到了马久邑的庙里,在那里看洞经会的演奏。等到中午一点多快两点钟的时候,笔者就重回洱海边上的庙里去参加接保安景帝回来的仪式,在接的过程中,一路上都有舞狮的、吹唢呐的、打鼓的。除此之外,还有小孩子拿着旗子穿插在队伍的中间等等。
二、“绕三灵”仪式的基本概述
“绕三灵”,三灵是指“神都”圣源寺,“仙都”洱河祠,“佛都”崇圣寺。相传起源于唐代时期西南地区的南诏国。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五日,洱海周围地区上百个村寨的人们,各村为一队,从大理城出发,到洱海边的河矣村终止,历时三天,二十四号和二十五号是“绕三灵”仪式的高潮,会有更多的人来参与。
大理白族的“绕三灵”仪式与剑川白族的“耍海会”有很大的不同,也不同于永宁地区纳西人的“耍海会”,并且与彝族的“三月三”节,苗族的”花山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究其根本在于“绕三灵”是有着将功利性和艺术性合而为一的组织。古代“绕三灵”活动的组织和仪式因无文献可征,父老不传,所以无法可考,但它的基层组织或许是因为农村公社的稳定性所以才存在到解放前后。这点,《滇中琐记》[1]提到,即“男妇璧集殆千万人,十百各为群,群各有巫现领之”,“鬓于庭中,百其群即百其灶”。
三、总结
鲍德里亚[2]的符号消费理论深刻的揭露了现今符号化社会中的种种现象:符号拜物教、符号化的社会、文化消费符号化等,这种对资本的控制在之前是未曾被发现的,鲍德里亚所解释的符号拜物教直接道破了其中的秘密,符号化消费是资本统治社会大众的一种新的形式。这一发现对当今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和笔者在前面陈述的访谈资料可以得知,访谈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学者、商家、摄影师、游客、信众、老妈妈们等,虽然来消费的都是同一事物(“绕三灵”这一符号),但是对于这同一文化符号,每个人所消费的内容是不同的。比如对摄影师来说,他们来参加“绕三灵”仪式主要消费的是白族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可以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通过约片来赚取一些额外的收入;对游客来说,她们来观看“绕三灵”仪式消费的主要是白族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等,希望能够保她们平安,除此之外,还满足了她们对于“他文化”的“猎奇”心理;对于记者来讲,他们来参加“绕三灵”仪式,消费的就是白族的传统文化、民间信仰还有就是为了宣传仪式和白族的文化,使它能够得到传播,并且最终能够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对于商家来讲,她们来参与“绕三灵”仪式主要消费的就是其背后所隐藏的经济效益(在这个集市上有很多的人,并且他们有消费的需求)。对于老妈妈来讲,她们来参加“绕三灵”仪式,主要就是来“消费”仪式的民间信仰,以求平安。
【参考文献】
[1] [法]让·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杨琼.《滇中琐记》,绕山林会。
作者简介:靳予争 (1995---),女,汉族,河南郑州,硕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民族文化产业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