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管理专业是实用性较强的专业,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适度拓宽专业领域,优化课程体系,进行开放式教学。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用性;国际性;开放性
近年来,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纷纷按照教育部的改革精神调整了专业设置,改革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各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改变了原来专业设置过细的局面,加大了基础课的学时数,压缩了专业课的学时数,形成目前的改革局面。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找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设计合理的、适应经济管理专业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
各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专业普遍调整培养方案,增加了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和文史等人文科学基础课,加大了外语、计算机等应用学科课时的同时,相应地减少了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数。但是,根据我们对多所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来看,这次改革的效果并不好。加大基础课课时后,学生高等数学的及格率下滑,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反而下降,试图通过加大学时量来打牢基础的目标并没实现。相反,压缩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负面效应却出现了,由于学时较少,对于经济管理这样一个课堂信息量非常大的专业来说,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约束了学生创新力的发挥。
2. 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经济管理类这样一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来说,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教学工作的重点,而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真正获得是与实践教学环节分不开的。然而,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技术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处于从属的、被忽视的地位。虽然,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大纲中设置了一些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但是因时间较短、条件不具备等多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例如,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要讲授两个学期,而财务会计实习通常集中在两周突击完成,不能与课程内容同步进行。大量形象生动的技能训练仅在黑板和练习册中进行,舍弃了创造性思维的时空环境和物质条件,培养实践型、技能型人才成了“纸上谈兵”。
3. 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缺乏国际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推行,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这就需要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熟悉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国际型人才。因为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封闭的教学体系,这种状况在这次改革中有所改善,但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经济管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方面重视不够。所以,经济管理专业要按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对现行教学体系进行新一轮改革。
二、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不理想的原因
1. 本科教育目标定位过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本科教育的一些设计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之间的距离正在显露出来。可以说,本科教育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由于高校扩招基本上是在原有学科专业框架内进行,并未根据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及人才市场的需要进行及时而系统的调整,一些已经无社会需求的老专业仍然在扩招,使得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以传递接受为基本特征、以掌握知识技能为目标的学科教育模式。经济管理专业一般将各类课程按照顺序排列为分阶段的相关课程。这种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依据的传统教学模式本质上是封闭性教学,而封闭性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课程化,缺乏生机和乐趣。
3. 经济管理专业课程门类较多,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整体优化
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基本上仍是学科本位型的,即围绕学科专业范围来设计课程结构,忽略了自身体系间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纵横交错的整体改革。在内容编制上,现有的课程内容过分强调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深度上没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求全、求广、求深,造成知识的传授目的不明而把握失度。比如,经济管理课程中,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技术经济等多门课程中都包括长期投资决策的内容,相互交叉和重复。
三、 深化经济管理类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 重新定位本科教育目标的基础性
重视本科教育目标的基础性是一个国际倾向。因此,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定位于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形成打基础,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为主要目标。
2. 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
加入WTO后,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加快,对于实用性较强的经济管理专业来说,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十分迫切。所以,我们必须将学科本位型教育理念朝能力本位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变,学科建设要适应应用本科教学的学科观进行调整。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开拓性的工作,不能照搬按专业标准构建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必须尝试按特定的职业实践和需求来构建专业能力的形成机制,进而以能力构成为主要依据更新专业知识体系。
3. 在专业设置上,适度拓宽专业领域,适应市场需求
在专业设置上,应用性较强的经济管理专业应该结合学科背景与市场需求,逐步以开放性替代规范性才是现实选择。如果以单纯的学科门类来规范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它将受到较大的局限性。所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可以适当拓宽专业领域,逐步开设方向交叉,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
4. 优化课程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整合
经济管理课程门类过多,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整体优化,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此,应重新审视传统的学科分类体系,软化学科界限,以社会需求和问题为核心进行整合。具体做法是:第一,保留那些有利于学生深造、就业不可替代的课程;依据社会需求和就业结构,删除某一门课程或某门课程中某一部分内容;合并两门或多门课程中重复或交叉的部分。第二,课程改革要密切关注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学科动向,及时增加学科前沿信息与理论的新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经济管理专业要开出设计性实践课,并创造条件参与社会实践。第四,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性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开放式的课程实施方式
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一切可能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采用开放式课程实施方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在采用开放性授课方式时,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做到师生互动,提倡开放式内容,提问式讲课,这将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2]王鹏伟.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教育研究,2002(9).
[3]宋广文.研究型课程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昌吉广播电视大学)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用性;国际性;开放性
近年来,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纷纷按照教育部的改革精神调整了专业设置,改革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各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改变了原来专业设置过细的局面,加大了基础课的学时数,压缩了专业课的学时数,形成目前的改革局面。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找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设计合理的、适应经济管理专业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
各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专业普遍调整培养方案,增加了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和文史等人文科学基础课,加大了外语、计算机等应用学科课时的同时,相应地减少了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数。但是,根据我们对多所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来看,这次改革的效果并不好。加大基础课课时后,学生高等数学的及格率下滑,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反而下降,试图通过加大学时量来打牢基础的目标并没实现。相反,压缩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负面效应却出现了,由于学时较少,对于经济管理这样一个课堂信息量非常大的专业来说,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约束了学生创新力的发挥。
2. 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经济管理类这样一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来说,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教学工作的重点,而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真正获得是与实践教学环节分不开的。然而,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技术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处于从属的、被忽视的地位。虽然,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大纲中设置了一些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但是因时间较短、条件不具备等多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例如,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要讲授两个学期,而财务会计实习通常集中在两周突击完成,不能与课程内容同步进行。大量形象生动的技能训练仅在黑板和练习册中进行,舍弃了创造性思维的时空环境和物质条件,培养实践型、技能型人才成了“纸上谈兵”。
3. 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缺乏国际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推行,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这就需要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熟悉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国际型人才。因为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封闭的教学体系,这种状况在这次改革中有所改善,但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经济管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方面重视不够。所以,经济管理专业要按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对现行教学体系进行新一轮改革。
二、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不理想的原因
1. 本科教育目标定位过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本科教育的一些设计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之间的距离正在显露出来。可以说,本科教育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由于高校扩招基本上是在原有学科专业框架内进行,并未根据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及人才市场的需要进行及时而系统的调整,一些已经无社会需求的老专业仍然在扩招,使得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以传递接受为基本特征、以掌握知识技能为目标的学科教育模式。经济管理专业一般将各类课程按照顺序排列为分阶段的相关课程。这种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依据的传统教学模式本质上是封闭性教学,而封闭性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课程化,缺乏生机和乐趣。
3. 经济管理专业课程门类较多,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整体优化
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基本上仍是学科本位型的,即围绕学科专业范围来设计课程结构,忽略了自身体系间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纵横交错的整体改革。在内容编制上,现有的课程内容过分强调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深度上没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求全、求广、求深,造成知识的传授目的不明而把握失度。比如,经济管理课程中,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技术经济等多门课程中都包括长期投资决策的内容,相互交叉和重复。
三、 深化经济管理类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 重新定位本科教育目标的基础性
重视本科教育目标的基础性是一个国际倾向。因此,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定位于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形成打基础,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为主要目标。
2. 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
加入WTO后,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加快,对于实用性较强的经济管理专业来说,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十分迫切。所以,我们必须将学科本位型教育理念朝能力本位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变,学科建设要适应应用本科教学的学科观进行调整。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开拓性的工作,不能照搬按专业标准构建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必须尝试按特定的职业实践和需求来构建专业能力的形成机制,进而以能力构成为主要依据更新专业知识体系。
3. 在专业设置上,适度拓宽专业领域,适应市场需求
在专业设置上,应用性较强的经济管理专业应该结合学科背景与市场需求,逐步以开放性替代规范性才是现实选择。如果以单纯的学科门类来规范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它将受到较大的局限性。所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可以适当拓宽专业领域,逐步开设方向交叉,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
4. 优化课程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整合
经济管理课程门类过多,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整体优化,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此,应重新审视传统的学科分类体系,软化学科界限,以社会需求和问题为核心进行整合。具体做法是:第一,保留那些有利于学生深造、就业不可替代的课程;依据社会需求和就业结构,删除某一门课程或某门课程中某一部分内容;合并两门或多门课程中重复或交叉的部分。第二,课程改革要密切关注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学科动向,及时增加学科前沿信息与理论的新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经济管理专业要开出设计性实践课,并创造条件参与社会实践。第四,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性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开放式的课程实施方式
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一切可能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采用开放式课程实施方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在采用开放性授课方式时,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做到师生互动,提倡开放式内容,提问式讲课,这将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2]王鹏伟.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教育研究,2002(9).
[3]宋广文.研究型课程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昌吉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