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镇西老师说:“语文学科与数理化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灵与活。只有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气与活力,语文才能有无穷魅力。”笔者认为:朗读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将无声的文字“还原”成有声的语言,如果能在朗读教学设计上进行一些创新,常常能让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笔者曾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现陈述如下。
一、 添枝加叶——趣读
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枯燥乏味、艰深晦涩的,很难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但如果能在朗读古文时根据具体语境,于原文适当处添加一个词语或是一个短句,来巧妙地加以常渲染,这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读得生动、形象、入情入境,读出文章的情味。
例如:《公输》中的一段文字的朗读处理(括号中为添加的“枝叶”)。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哈哈)必为有窃疾矣。”
……
公输盘诎,而曰:“(哼!)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曰:“(哼!)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楚王曰:“(唉!)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哈哈”、“ 唉”,两个“哼”这些“枝叶”一添加,楚王不明真相时的得意,改变主张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公输盘居心叵测、阴险恶毒的威胁,子墨子胸有成竹、临危不惧的凛然就形象逼真、境界全出。
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添加“枝叶”,学生就不再把朗读文言文当做一种负担,而会觉得趣味横生,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还可以加快学生理解课文的速度,加深他们对文章的感受和记忆,激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的朗读也就平添了许多情趣,课堂也因之充满了灵气。
二、 入文入境——情读
有人说:语文课堂不能缺少琅琅的读书声。然而,学生的朗读决不能漫无目的地一遍又一遍的“傻读”,匆匆过场,草草收兵。教师应该努力地让学生进入课文,让教学达到一种势如剥笋的态势,进而叩击学生的心弦,达到“情读”的妙境。
示例:《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一段文字的朗读点拨。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朱则光老师是如此点拨学生朗读的:
首先,他在屏幕上故意漏了“已”、“只”、“该”这几个看似简单实则饱含情感的字,让学生在自由朗读反复对比中,体会诗人的无限的悲愤与惋惜。
接着,朱老师又用以下三段话渲染了感情,浓郁了氛围,使学生继续向情感更深处推进。
师: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思念,更何况是多情的诗人,更何况他的家乡——西湖有着世上最美的风景,现在那里又如何呢?同学们齐读。
师:还有那锦幛似的繁花吗?还有那奇异芬芳的柳枝吗?还有那悠扬婉转的柳笛声吗?……没有了!全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现在——再读!
师:此时,谁满腔怒火?请你站出来,用你的声音告诉我你愤怒了!激动了!怒不可遏了——读!
三个“读”字一出,学生完全已经入文入境入情,看着学生喷溅着怒火的双眼,听着他们发自心地的呐喊,此时教师任何对文章的讲解都已经成为多余,朗读的魅力在课堂上得到了真正的彰显。
当然,教师只有在课前从文章语言文字入手吃透教材,才能挖掘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只有精心设计朗读教学,关注学生朗读感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酝酿、形成动心动情的朗读氛围,才能让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朗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活动传递出作品的真情实感。这样,课堂也会因为学生的入文入境入情的朗读而变得摇曳多姿。
三、 整合点拨——引读
先看一段余映潮老师的《紫藤萝瀑布》一个教学片段。
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出现在我面前的是这样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一树紫藤萝,请同学们以赞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第2段。
师:这里的紫藤萝是繁密的,生动的,活泼的,它们那么快乐,那么充满活力,那么富有美感。请同学们用喜爱的语调朗读课文第6段。
师:是啊,这美丽的花象征着生命之可爱,它缓解了“我”心中的悲痛,让我沉浸在美的意境中,让我对生命有了美的感悟,请同学们用赞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第10段。
课堂上,学生的心扉一步一步地被拨动,学生的朗读欲望一次一次地被激发,学生的朗读在老师的诗意的引读中渐入佳境。这要归功于余老师的巧妙“引读”,余老师在课堂上点拨时紧扣全文的“语调”线索,从赞叹到喜爱再到赞叹,层次非常细腻,形式非常别致,课堂也因余老师的“引”和学生的“读”变得诗意盎然。
四、 变换人称——巧读
让我们先看一下下面这个关于《珍珠鸟》的教学片段。
(师扮演作者,生扮演小鸟)
原文: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有一位老师在朗读设计的时候,把文中出现的“我”、“珍珠鸟”这两个角色的相关词语,教师朗读时就一律换成“我”、“你”,学生朗读时一律换成“你”、“我”。)
生:你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我亲近的情意。这样,我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你颤动的笔尖。你用手抚一抚我细腻的绒毛,我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你的手指。
师: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你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你。呆一会儿,扭头看,你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你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没想到,原本很客观的叙述,经这位老师这一创造性的设计,将文本内容激活了,给朗读者创设了一个朗读体验的情境,这样的朗读就好像让作者跟小珍珠鸟进行了心贴心的交流,深情的朗读让朗读者和倾听者都沉醉了,可爱的小珍珠鸟充满了灵气,课堂也因此充满了灵性。
变化人称的朗读设计,巧妙地将课文的内容变形、组合,让文章的叙述性语言减少,描写性语言凸现,将文本内容“虚拟化”,激活了文本的内容,产生了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迅速使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艺术性地让学生走进了声情并茂的朗读世界。
五、 顺势延伸——加读
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有时候是可以由课文本身引申开去的,可以从主题、体裁、内容等方面进行引申加读,如读完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来一段边塞诗联读,读一读王之涣的《凉洲词》感受一下边塞的荒凉,读出遥远与苍凉;读一读王维的《使至塞上》感受一下边塞风光的奇丽,读出了辽阔与雄浑;读一读辛弃疾的《破阵子》感受一下沙场的豪放,读出壮志难酬的郁闷;读一读王昌龄的《出塞》感受一下征战的悲壮,读出豪迈和壮美;再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受战友情怀,读出依依惜别的情感。这样顺势延伸的加读,意境高远,气势雄浑,多角度地展现了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定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将课文和引申出来的朗读材料结合在一起“加读”,可以形成课堂上一条优美动人的“朗读链”, 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积累。顺势延伸的加读就成了朗读设计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添枝加叶——趣读,入文入境——情读, 整合点拨——引读, 变换人称——巧读,顺势延伸——加读,这些都体现了教师的理性设计的朗读活动,用诗意的手法引领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朗读的天空里,如痴如醉。这样的朗读活动,美感洋溢,诗意盎然,像一部抒情诗,更像一曲交响乐,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浸染着我们的课堂,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见其景,读事使人感到历历在目,诗意的朗读让我们的课堂摇曳多姿、充满灵气。
(浙江省永康市第三中学)
一、 添枝加叶——趣读
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枯燥乏味、艰深晦涩的,很难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但如果能在朗读古文时根据具体语境,于原文适当处添加一个词语或是一个短句,来巧妙地加以常渲染,这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读得生动、形象、入情入境,读出文章的情味。
例如:《公输》中的一段文字的朗读处理(括号中为添加的“枝叶”)。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哈哈)必为有窃疾矣。”
……
公输盘诎,而曰:“(哼!)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曰:“(哼!)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楚王曰:“(唉!)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哈哈”、“ 唉”,两个“哼”这些“枝叶”一添加,楚王不明真相时的得意,改变主张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公输盘居心叵测、阴险恶毒的威胁,子墨子胸有成竹、临危不惧的凛然就形象逼真、境界全出。
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添加“枝叶”,学生就不再把朗读文言文当做一种负担,而会觉得趣味横生,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还可以加快学生理解课文的速度,加深他们对文章的感受和记忆,激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的朗读也就平添了许多情趣,课堂也因之充满了灵气。
二、 入文入境——情读
有人说:语文课堂不能缺少琅琅的读书声。然而,学生的朗读决不能漫无目的地一遍又一遍的“傻读”,匆匆过场,草草收兵。教师应该努力地让学生进入课文,让教学达到一种势如剥笋的态势,进而叩击学生的心弦,达到“情读”的妙境。
示例:《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一段文字的朗读点拨。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朱则光老师是如此点拨学生朗读的:
首先,他在屏幕上故意漏了“已”、“只”、“该”这几个看似简单实则饱含情感的字,让学生在自由朗读反复对比中,体会诗人的无限的悲愤与惋惜。
接着,朱老师又用以下三段话渲染了感情,浓郁了氛围,使学生继续向情感更深处推进。
师: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思念,更何况是多情的诗人,更何况他的家乡——西湖有着世上最美的风景,现在那里又如何呢?同学们齐读。
师:还有那锦幛似的繁花吗?还有那奇异芬芳的柳枝吗?还有那悠扬婉转的柳笛声吗?……没有了!全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现在——再读!
师:此时,谁满腔怒火?请你站出来,用你的声音告诉我你愤怒了!激动了!怒不可遏了——读!
三个“读”字一出,学生完全已经入文入境入情,看着学生喷溅着怒火的双眼,听着他们发自心地的呐喊,此时教师任何对文章的讲解都已经成为多余,朗读的魅力在课堂上得到了真正的彰显。
当然,教师只有在课前从文章语言文字入手吃透教材,才能挖掘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只有精心设计朗读教学,关注学生朗读感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酝酿、形成动心动情的朗读氛围,才能让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朗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活动传递出作品的真情实感。这样,课堂也会因为学生的入文入境入情的朗读而变得摇曳多姿。
三、 整合点拨——引读
先看一段余映潮老师的《紫藤萝瀑布》一个教学片段。
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出现在我面前的是这样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一树紫藤萝,请同学们以赞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第2段。
师:这里的紫藤萝是繁密的,生动的,活泼的,它们那么快乐,那么充满活力,那么富有美感。请同学们用喜爱的语调朗读课文第6段。
师:是啊,这美丽的花象征着生命之可爱,它缓解了“我”心中的悲痛,让我沉浸在美的意境中,让我对生命有了美的感悟,请同学们用赞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第10段。
课堂上,学生的心扉一步一步地被拨动,学生的朗读欲望一次一次地被激发,学生的朗读在老师的诗意的引读中渐入佳境。这要归功于余老师的巧妙“引读”,余老师在课堂上点拨时紧扣全文的“语调”线索,从赞叹到喜爱再到赞叹,层次非常细腻,形式非常别致,课堂也因余老师的“引”和学生的“读”变得诗意盎然。
四、 变换人称——巧读
让我们先看一下下面这个关于《珍珠鸟》的教学片段。
(师扮演作者,生扮演小鸟)
原文: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有一位老师在朗读设计的时候,把文中出现的“我”、“珍珠鸟”这两个角色的相关词语,教师朗读时就一律换成“我”、“你”,学生朗读时一律换成“你”、“我”。)
生:你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我亲近的情意。这样,我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你颤动的笔尖。你用手抚一抚我细腻的绒毛,我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你的手指。
师: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你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你。呆一会儿,扭头看,你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你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没想到,原本很客观的叙述,经这位老师这一创造性的设计,将文本内容激活了,给朗读者创设了一个朗读体验的情境,这样的朗读就好像让作者跟小珍珠鸟进行了心贴心的交流,深情的朗读让朗读者和倾听者都沉醉了,可爱的小珍珠鸟充满了灵气,课堂也因此充满了灵性。
变化人称的朗读设计,巧妙地将课文的内容变形、组合,让文章的叙述性语言减少,描写性语言凸现,将文本内容“虚拟化”,激活了文本的内容,产生了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迅速使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艺术性地让学生走进了声情并茂的朗读世界。
五、 顺势延伸——加读
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有时候是可以由课文本身引申开去的,可以从主题、体裁、内容等方面进行引申加读,如读完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来一段边塞诗联读,读一读王之涣的《凉洲词》感受一下边塞的荒凉,读出遥远与苍凉;读一读王维的《使至塞上》感受一下边塞风光的奇丽,读出了辽阔与雄浑;读一读辛弃疾的《破阵子》感受一下沙场的豪放,读出壮志难酬的郁闷;读一读王昌龄的《出塞》感受一下征战的悲壮,读出豪迈和壮美;再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受战友情怀,读出依依惜别的情感。这样顺势延伸的加读,意境高远,气势雄浑,多角度地展现了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定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将课文和引申出来的朗读材料结合在一起“加读”,可以形成课堂上一条优美动人的“朗读链”, 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积累。顺势延伸的加读就成了朗读设计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添枝加叶——趣读,入文入境——情读, 整合点拨——引读, 变换人称——巧读,顺势延伸——加读,这些都体现了教师的理性设计的朗读活动,用诗意的手法引领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朗读的天空里,如痴如醉。这样的朗读活动,美感洋溢,诗意盎然,像一部抒情诗,更像一曲交响乐,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浸染着我们的课堂,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见其景,读事使人感到历历在目,诗意的朗读让我们的课堂摇曳多姿、充满灵气。
(浙江省永康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