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风起云涌,大量创新创业人才涌现。各类高校也主动对接国家宏观战略,进行课程重构和优化。通过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中小企业就业状况等背景分析,得出当前进行经管类课程重构和改革具有很大意义。各高校也在针对社会需求、能力和教学内容和模式方面进行了重构和优化,但还存在认识、师资、素质等问题。建议在顶层设计、舆论宣传、师资形成机制、职称评定体系、教学模式和过程等方面进行改革和优化,培养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重构和优化;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5-0150-05
一、研究背景
(一)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
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见图1-1:
(二)大量中小企业用工难问题突出
目前,中小企业“用工难”现象更加突出。一些中小企业被迫到中西部招人。
即使如此,求职者也是寥无几人。中小企业虽然能提供数量充足的合适岗位,但是由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变数很大,广大的大学生不愿或不能安心在中小企业就业[1],就业问题非常尖锐复杂。
(三)公务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用人有限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不均衡、传统官本位的思想、公务员职位的吸引力等原因,公务员招考受到大学生热捧。同时,由于我们国家的特殊体制,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家管控单位,人员编制受到国家管控,福利待遇一般比照公务员,所以也受到大学生热捧。然而,由于公务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需要人数少,能被录取的比例很低,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很难进入。如表1-1:
(四)新技术新产业需要大量创新创业人才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机器人应用到许多产业、物联网从概念进入现实等等,随着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的快速成长,以高端制造、数字创意、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技术、高附加值新产业新产品迅速增长,已逐步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监测的27个行业年均营收增速超过15%,有力填补了传统制造业下行的空缺。
(五)“双创”对课程改革提出新要求
2014年9月10号,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首次提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双创”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高校应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目标定位、能力素质、培养对策、教学模式、学科特色,尤其要在课程建设上进行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创新创业导向下重构與优化经管类课程的意义
(一)培养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的信息时代,现代经济随之快速变革。虚拟经济、共享经济风起云涌,现金支付进入刷脸时代。整个世界都是在不断地调整与创新中。作为应用型人才的汇集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更应该紧跟时代潮流,深入研究快速变化的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变革及应用,并把这些体现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课程的重构与优化,培养学生们创新创业的精神,使得他们能跟得上时代步伐。
(二)增长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才干
一个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还要有创新创造的能力及技巧,因此要想有效地创新创业,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学习力、表达力、协作力、创新力。这些能力,需要在大学期间进行一定的训练,培养他们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良好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成为社会亟须的创新创业人才。
在我国高校扩招之后,单位和个人实行双向选择。大学生也希望找到待遇好、环境好的单位。各单位也普遍希望招到适合本单位需要的具有实际技能的、具有良好心态的工作人员,这就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前的课程体系中,各校普遍重视理论课程,学生很难有实践操作的空间和时间,实际运作能力比较差。如果通过课程的重构,大学生在校能得到充分创新创业实践,经过几年培训,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就会得到很大提升。
(三)改善经管类大学毕业生初步就业时的心态
有专门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8%在工作半年内就选择离职,有40%的人毕业一年以内,会选择跳槽,毕业两年内会增加到50%,毕业三年内到达60%。尤其是经管类学生,这种概率还会更大。
这里有单位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长期在学校,熟悉的是校园文化,经管类学生熟悉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到了企业后,面对的是企业文化,需要的复杂变化、多种复合的实践技能。两种差异巨大的文化使得大学生很难适应。大学生大都在毕业之前未充分就业,很难对自己和现实清醒认识,希望找收入高、社会认同度高的单位。工作后,大学生面临成家、买房等实际问题,压力很大,理想和现实的差异,导致心理落差很大。
种种原因使得众多大学生就业时没有良好的心态,不能安心稳定就业[2]。但经过就业创业的洗礼,他们理解了就业创业的不易,就会渐渐安定下来,能为社会、单位和家庭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这个过程能提前,毕业前就能经历过就业创业的考验,就能改善他们在毕业时初步就业时的心态,他们踏入社会后遭遇的挫折就会小一些。
三、创新创业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课程改革情况
笔者调研了安徽省内几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调研了经管类的国贸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经过分析,笔者发现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前后,各校的课程建设呈现以下几个共性特点: (一)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根据不同年代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经管类课程在课程建设方面注重的侧重有所不同。2014年之前的课程结构,往往是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几个大平台建设为主。而2014年之后的课程结构,往往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在综合能力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身心调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通识能力等;在专业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长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之后我省的应用型高校在能力拓展平台,都开始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课程重构中,各校更加注重课程与能力培养的契合。不仅重视综合能力、专业能力,也通过学科和技能竞赛、课外科技创新等活动和实践锻炼,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意识和能力。
(二)更加注重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校培养的学生,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够很好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这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新科技、新应用层出不穷。互联网、物联网广泛运用,企业发展更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各校在编制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时,一般要求每年都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微调,两年做一次比较大的调整。专业课程建设负责人也被要求需更加注重调研分析,更加注重了解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领域用人需求,及时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新要求,从而在编制课程建设的时候,更加注重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更加注重和细化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在实际课程建设中,也基本把这些要求落实到具体专业课程建设中。
(三)“五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进一步完善
在课程重构与建设中,各校都更加注重通识、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和社会责任“五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3],并把这种模式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当中。各校都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深化、拓展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注重校内资源和校外课程教学相结合、行业企业实践与项目教学相结合、学校教学资源与区域行业产业相结合,引进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校地、校企、校校多种形式的良性互动、协同育人新机制。
四、课程重构和优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比例提高,但认识有差异
2014年之前,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培养设定的课时较少,在大学四年所占学分的比例很低。而在2014年之后,比例逐步加大。见表4-1:
从表4-1中可以看出,各个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并不一致。因此,在设置学分的比例时,就有一定的差异。并且,表现形式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课,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包涵参加创新创业的比赛、参加SYB培训等类型。
从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和实现方式的差异等方面可以看出,各校逐步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有的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来指导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差异较大说明顶层设计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评审并无明确的标准。这可能就会产生另一种隐患:仅仅通过通过设置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或者把创新创业教育片面理解为创新创业的课程竞赛。尤其是仅仅通过设置创新创业纯理论课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得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高水平人才。
(二)创新创业相关技能的师资比较欠缺
课题组对经管学院教师进行调研,认为自己没有创业经验的老师占到90%或以上,认为自己没有创新创业技能的老师占到60%。究其原因,这和学校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政策密不可分。
当前,能够进到大学里任教的老师,基本都是高校直接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这些老师,基本一直在读书,鲜有创业的经历,很难得对创新创业所具备的综合素养有着非常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尤其是經管类课程,不管是国贸、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还是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等专业,都需紧密跟进社会发展潮流,想创业和实现良好的就业,必须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而大多数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对最新的社会发展动态并不能做准确把握。因此,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具有真正的创新创业品质和技能。
导致创新创业师资缺乏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称评定政策。安徽省2009版的职称评审,主要是根据论文和课题的指标。2016版的职称评审文件,有了一定改进。不管是哪种类型,想晋升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长期持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尤其是一些学校规定,35周岁以下评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还需要有博士学历。当前在创新创业人才还并未作为评审指标的情况下,更多教师会按照职称评定文件来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没有更多精力来琢磨创新创业教育技能的提升。没有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想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非常困难。
(三)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统治地位
创新创业、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多方面素养和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老师们基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MOOC、微课、翻转课堂基本处在研究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还在接受传统教学模式。并且,由于专业课时的大幅降低,教师需赶进度,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任务。这样在课堂上多以传授信息为主,没有太多时间和学生互动,课下和学生也交流甚少。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模式和方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参与创新创业培训意识有待提高
各校自从2012年以来,大力开展创业培训。相关培训包括创办企业培训(SYB)、创业模拟实训和创业意识培训等。通过创业培训,学生的就业率大大提升,就业质量与层次明显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滁州学院经管学院参与相关培训的学生占毕业生人数4.99%;2014年的比例为9.19%;2015年为12.24%。2016年为2%;2017年勉强达到2%。 从数据可以看出,经管学院的毕业生参与创业培训的人数2015年之前逐年上升,之后又逐年下降。究其原因,和二级学院普遍开设创新创业这门理论课有关。不管怎样,就整个毕业生比例来说,参与创新创业培训的人数比例很低。
目前,各校师生目前还没有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创业意识,现有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打造创新创业导向下全新的培养模式;整体而言,各校还没有提供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这种状况亟待改革。
五、创新创业导向下重构和优化经管类课程的建议
(一)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顶层统一领导办公室
国内外趋势和形势表明,创新创业势在必行,必须切实落实到位,才有可能真正促进我国创新创业发展[4]。各高校,是培养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战场,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使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因此,建议成立全省创新创业教育统一领导办公室,各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各二级学院有对口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负责人,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工作体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模式、师资、学分认定等方面进行统一部署,对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研究统一政策方针,有效防止创新创业教育跑偏走歪。并通过内引外联,调动一起可以利用的资源,把创新创业的各种理念、目标落到实处。
(二)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紧紧围绕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就业人才发展战略,做好宣传工作,为各学校各部门各老师培养相关人才提供强大的舆论引导。加强策划,充分发挥学校会议、广播、展板、QQ、微信等移动互联网等媒体,形成全媒体立体宣传态势,为学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展板、演讲、演出、报道、评论等,讲好创新创业故事,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请来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介绍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为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战略提供借鉴。
(三)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形成机制
要想培育出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必须有合格的创新创业培训老师。建议带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要有企业政府一段全职的实习实训经历,或者是创新创业成功的老师。因此应建立长效实习实训机制,通过高规格创新创业培训、到企业政府全职实习实训等渠道建立和提升创新创业教师教学能力。建立激励机制,出台政策对自主创业成功的教师进行成果认定,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四)改革职称评定指标体系
安徽省2016版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主要包含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里面对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竞赛的课时和成果予以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然而,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校人才流动并未打通。应改革职称评定指标,对于创新创业成功人士,对于在行业企业获得一定项目和奖项的教师,应在职称评定上给予认定。
(五)灵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完善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5],提升双创教育质量,加强实习实训,建立起校地、校企、校校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为突破口,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推广微课、线上线下协同等教学模式,实现灵活教学。利用移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应用,改革学分认定政策,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到企业实习实训、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听企业家讲述创新创业故事等认定为学分。这样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的发展。
(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
围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主题,从加强学习、师资建设、课程开设、机制完善、改革学分认定、职称评定等六个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评审工作。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效途径,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审核,对参与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等教学内容、形式和过程进行评估,对备课、上课、训练等各个环节等进行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6],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李祥飞.高校毕业生就业探索行为及就业促进政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9):125-126.
〔2〕徐可.基于创业导向与创新驱动视角的高校毕业生职业行为素质能力[J].研究教育现代化,2017,(09):159-160.
〔3〕王丽云,陈芙.构建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科教文汇,2018,(07):29-30.
〔4〕薛鸿民.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现代交际,2018,(09):1-2.
〔5〕尹志洪.创新创业导向下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7,(04):94-96.
〔6〕黄振菊.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与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8):176-178.
(责任编辑 徐阳)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重构和优化;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5-0150-05
一、研究背景
(一)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
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见图1-1:
(二)大量中小企业用工难问题突出
目前,中小企业“用工难”现象更加突出。一些中小企业被迫到中西部招人。
即使如此,求职者也是寥无几人。中小企业虽然能提供数量充足的合适岗位,但是由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变数很大,广大的大学生不愿或不能安心在中小企业就业[1],就业问题非常尖锐复杂。
(三)公务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用人有限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不均衡、传统官本位的思想、公务员职位的吸引力等原因,公务员招考受到大学生热捧。同时,由于我们国家的特殊体制,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家管控单位,人员编制受到国家管控,福利待遇一般比照公务员,所以也受到大学生热捧。然而,由于公务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需要人数少,能被录取的比例很低,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很难进入。如表1-1:
(四)新技术新产业需要大量创新创业人才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机器人应用到许多产业、物联网从概念进入现实等等,随着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的快速成长,以高端制造、数字创意、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技术、高附加值新产业新产品迅速增长,已逐步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监测的27个行业年均营收增速超过15%,有力填补了传统制造业下行的空缺。
(五)“双创”对课程改革提出新要求
2014年9月10号,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首次提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双创”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高校应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目标定位、能力素质、培养对策、教学模式、学科特色,尤其要在课程建设上进行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创新创业导向下重构與优化经管类课程的意义
(一)培养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的信息时代,现代经济随之快速变革。虚拟经济、共享经济风起云涌,现金支付进入刷脸时代。整个世界都是在不断地调整与创新中。作为应用型人才的汇集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更应该紧跟时代潮流,深入研究快速变化的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变革及应用,并把这些体现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课程的重构与优化,培养学生们创新创业的精神,使得他们能跟得上时代步伐。
(二)增长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才干
一个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还要有创新创造的能力及技巧,因此要想有效地创新创业,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学习力、表达力、协作力、创新力。这些能力,需要在大学期间进行一定的训练,培养他们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良好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成为社会亟须的创新创业人才。
在我国高校扩招之后,单位和个人实行双向选择。大学生也希望找到待遇好、环境好的单位。各单位也普遍希望招到适合本单位需要的具有实际技能的、具有良好心态的工作人员,这就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前的课程体系中,各校普遍重视理论课程,学生很难有实践操作的空间和时间,实际运作能力比较差。如果通过课程的重构,大学生在校能得到充分创新创业实践,经过几年培训,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就会得到很大提升。
(三)改善经管类大学毕业生初步就业时的心态
有专门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8%在工作半年内就选择离职,有40%的人毕业一年以内,会选择跳槽,毕业两年内会增加到50%,毕业三年内到达60%。尤其是经管类学生,这种概率还会更大。
这里有单位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长期在学校,熟悉的是校园文化,经管类学生熟悉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到了企业后,面对的是企业文化,需要的复杂变化、多种复合的实践技能。两种差异巨大的文化使得大学生很难适应。大学生大都在毕业之前未充分就业,很难对自己和现实清醒认识,希望找收入高、社会认同度高的单位。工作后,大学生面临成家、买房等实际问题,压力很大,理想和现实的差异,导致心理落差很大。
种种原因使得众多大学生就业时没有良好的心态,不能安心稳定就业[2]。但经过就业创业的洗礼,他们理解了就业创业的不易,就会渐渐安定下来,能为社会、单位和家庭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这个过程能提前,毕业前就能经历过就业创业的考验,就能改善他们在毕业时初步就业时的心态,他们踏入社会后遭遇的挫折就会小一些。
三、创新创业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课程改革情况
笔者调研了安徽省内几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调研了经管类的国贸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经过分析,笔者发现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前后,各校的课程建设呈现以下几个共性特点: (一)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根据不同年代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经管类课程在课程建设方面注重的侧重有所不同。2014年之前的课程结构,往往是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几个大平台建设为主。而2014年之后的课程结构,往往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在综合能力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身心调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通识能力等;在专业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长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之后我省的应用型高校在能力拓展平台,都开始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课程重构中,各校更加注重课程与能力培养的契合。不仅重视综合能力、专业能力,也通过学科和技能竞赛、课外科技创新等活动和实践锻炼,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意识和能力。
(二)更加注重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校培养的学生,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够很好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这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新科技、新应用层出不穷。互联网、物联网广泛运用,企业发展更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各校在编制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时,一般要求每年都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微调,两年做一次比较大的调整。专业课程建设负责人也被要求需更加注重调研分析,更加注重了解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领域用人需求,及时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新要求,从而在编制课程建设的时候,更加注重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更加注重和细化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在实际课程建设中,也基本把这些要求落实到具体专业课程建设中。
(三)“五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进一步完善
在课程重构与建设中,各校都更加注重通识、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和社会责任“五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3],并把这种模式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当中。各校都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深化、拓展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注重校内资源和校外课程教学相结合、行业企业实践与项目教学相结合、学校教学资源与区域行业产业相结合,引进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校地、校企、校校多种形式的良性互动、协同育人新机制。
四、课程重构和优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比例提高,但认识有差异
2014年之前,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培养设定的课时较少,在大学四年所占学分的比例很低。而在2014年之后,比例逐步加大。见表4-1:
从表4-1中可以看出,各个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并不一致。因此,在设置学分的比例时,就有一定的差异。并且,表现形式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课,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包涵参加创新创业的比赛、参加SYB培训等类型。
从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和实现方式的差异等方面可以看出,各校逐步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有的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来指导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差异较大说明顶层设计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评审并无明确的标准。这可能就会产生另一种隐患:仅仅通过通过设置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或者把创新创业教育片面理解为创新创业的课程竞赛。尤其是仅仅通过设置创新创业纯理论课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得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高水平人才。
(二)创新创业相关技能的师资比较欠缺
课题组对经管学院教师进行调研,认为自己没有创业经验的老师占到90%或以上,认为自己没有创新创业技能的老师占到60%。究其原因,这和学校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政策密不可分。
当前,能够进到大学里任教的老师,基本都是高校直接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这些老师,基本一直在读书,鲜有创业的经历,很难得对创新创业所具备的综合素养有着非常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尤其是經管类课程,不管是国贸、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还是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等专业,都需紧密跟进社会发展潮流,想创业和实现良好的就业,必须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而大多数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对最新的社会发展动态并不能做准确把握。因此,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具有真正的创新创业品质和技能。
导致创新创业师资缺乏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称评定政策。安徽省2009版的职称评审,主要是根据论文和课题的指标。2016版的职称评审文件,有了一定改进。不管是哪种类型,想晋升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长期持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尤其是一些学校规定,35周岁以下评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还需要有博士学历。当前在创新创业人才还并未作为评审指标的情况下,更多教师会按照职称评定文件来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没有更多精力来琢磨创新创业教育技能的提升。没有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想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非常困难。
(三)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统治地位
创新创业、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多方面素养和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老师们基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MOOC、微课、翻转课堂基本处在研究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还在接受传统教学模式。并且,由于专业课时的大幅降低,教师需赶进度,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任务。这样在课堂上多以传授信息为主,没有太多时间和学生互动,课下和学生也交流甚少。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模式和方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参与创新创业培训意识有待提高
各校自从2012年以来,大力开展创业培训。相关培训包括创办企业培训(SYB)、创业模拟实训和创业意识培训等。通过创业培训,学生的就业率大大提升,就业质量与层次明显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滁州学院经管学院参与相关培训的学生占毕业生人数4.99%;2014年的比例为9.19%;2015年为12.24%。2016年为2%;2017年勉强达到2%。 从数据可以看出,经管学院的毕业生参与创业培训的人数2015年之前逐年上升,之后又逐年下降。究其原因,和二级学院普遍开设创新创业这门理论课有关。不管怎样,就整个毕业生比例来说,参与创新创业培训的人数比例很低。
目前,各校师生目前还没有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创业意识,现有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打造创新创业导向下全新的培养模式;整体而言,各校还没有提供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这种状况亟待改革。
五、创新创业导向下重构和优化经管类课程的建议
(一)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顶层统一领导办公室
国内外趋势和形势表明,创新创业势在必行,必须切实落实到位,才有可能真正促进我国创新创业发展[4]。各高校,是培养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战场,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使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因此,建议成立全省创新创业教育统一领导办公室,各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各二级学院有对口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负责人,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工作体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模式、师资、学分认定等方面进行统一部署,对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研究统一政策方针,有效防止创新创业教育跑偏走歪。并通过内引外联,调动一起可以利用的资源,把创新创业的各种理念、目标落到实处。
(二)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紧紧围绕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就业人才发展战略,做好宣传工作,为各学校各部门各老师培养相关人才提供强大的舆论引导。加强策划,充分发挥学校会议、广播、展板、QQ、微信等移动互联网等媒体,形成全媒体立体宣传态势,为学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展板、演讲、演出、报道、评论等,讲好创新创业故事,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请来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介绍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为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战略提供借鉴。
(三)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形成机制
要想培育出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必须有合格的创新创业培训老师。建议带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要有企业政府一段全职的实习实训经历,或者是创新创业成功的老师。因此应建立长效实习实训机制,通过高规格创新创业培训、到企业政府全职实习实训等渠道建立和提升创新创业教师教学能力。建立激励机制,出台政策对自主创业成功的教师进行成果认定,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四)改革职称评定指标体系
安徽省2016版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主要包含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里面对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竞赛的课时和成果予以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然而,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校人才流动并未打通。应改革职称评定指标,对于创新创业成功人士,对于在行业企业获得一定项目和奖项的教师,应在职称评定上给予认定。
(五)灵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完善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5],提升双创教育质量,加强实习实训,建立起校地、校企、校校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为突破口,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推广微课、线上线下协同等教学模式,实现灵活教学。利用移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应用,改革学分认定政策,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到企业实习实训、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听企业家讲述创新创业故事等认定为学分。这样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的发展。
(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
围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主题,从加强学习、师资建设、课程开设、机制完善、改革学分认定、职称评定等六个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评审工作。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效途径,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审核,对参与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等教学内容、形式和过程进行评估,对备课、上课、训练等各个环节等进行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6],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李祥飞.高校毕业生就业探索行为及就业促进政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9):125-126.
〔2〕徐可.基于创业导向与创新驱动视角的高校毕业生职业行为素质能力[J].研究教育现代化,2017,(09):159-160.
〔3〕王丽云,陈芙.构建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科教文汇,2018,(07):29-30.
〔4〕薛鸿民.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现代交际,2018,(09):1-2.
〔5〕尹志洪.创新创业导向下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7,(04):94-96.
〔6〕黄振菊.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与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8):176-178.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