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逻辑及其叙事表征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伟刊发于《十月·长篇小说》2020年第1期上的《血色莫扎特》,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正式推出单行本。房伟以无比真切的生命经验为创作基础,以经济转型社会背景为经纬,塑造了与那个时代密切相关的葛春风、夏冰、韩苗苗、吕鹏等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及其各自的命运遭际,深刻再现了70后一代永恒的青春印记和挥之不去的精神创伤。

一、现实经验及其表达


  文学创作与作家经验之间的关系可谓微妙而神秘。文学创作可以说是作家经验的某种再现,是基于作家人生及过往生活的文学表达。在国营肉联厂上班的经历和生活,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房伟有别于其他70后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观察社会、感悟生活的另类视角,为其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而直接的创作素材和情感因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血色莫扎特》是一部极富推理思维和反复逻辑的现实主义力作。通过讲述事关青春、爱情、权力、欲望相互交织、纠葛的一起谋杀案件,不仅浮现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多面人性,更以多线交织的叙事方式来表现疑点重重的悬念和细节。通过阅读小说文本,人们不难发现,房伟将创作视野横跨20世纪90年代末至当下——两个不同的时空,再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回到文本细处,在《血色莫扎特》中事关复仇情节的推动者——夏雨,8岁时便承受了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父辈们爱情的悲剧禁锢着夏雨的成长,他以清醒的姿态痛斥父辈人悲剧的根由,道出爱情、友情、亲情在金钱和利益面前的弱不禁风和不堪一击。
  小说故事虽是作家虚构的,但更是作家将生活及日常经验积累进行艺术提升的精神结晶。《血色莫扎特》中的多个“叙述者”作为“被叙述者”穿行于不同的叙事时空当中。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小说叙事时间的惯性延续,又制造了谋杀情节与破案情节之间的时间“空隙”,从而激起读者深入阅读以及“一探究竟”的冲动与渴望。某种程度上,逻辑推理与社会現实的结合更加能呈现出作家的现实主义关怀,历经层层推理之后的“恍然大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同时跟真相之间多种关联则激起人们洞察现实隐秘的探秘心理。《血色莫扎特》以假定的凶手引出葛春风、韩苗苗、夏冰的三角恋情,把读者引向一个充满探秘性的凶杀案现场,再将破案的过程缩小到葛春风的朋友范围之内,同时在破案之际又合理地指向纷繁复杂的社会及时代大背景。如此一来,于情于理既可各表一面,接着又悬念不断,让人着迷。

二、多线叙事及其逻辑


  相比传统的单一线性叙事,多线叙事更有其自身的优势——多条线索交错推进而形成的复合叙事模式,可以将更多情节、人物、场景、元素等串联起来,挖掘更深更广的叙事空间及可能。房伟在《血色莫扎特》的叙事上打破了人们惯常的线性序列,采用跳跃式推理叙事,多线条展开小说叙事。虽然在结构上看起来有些“杂乱无章”,但实际上却使小说故事显得更加饱满而有效且合情合理。整体来说,由七条故事线索构成的《血色莫扎特》丰富而庞杂:葛春风、吕鹏、薛畅的成长、友情线,葛春风、夏冰、韩苗苗的狂欢式三角恋情线,以化工厂为着眼点的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经济背景线,夏冰、韩苗苗、冯校长、冯露的感情纠葛线,以吕鹏为首的探案侦查线,邹玉红、薛畅、陈中华市长、冯校长、郝大志构成的真凶杀人线,冯露、夏雨精心谋划的复仇之线。小说中的这七条线索,打破了一般意义上的时间界限,相互之间纵横交织,制造出文本细处的一个个悬念和细节,从而形成了整部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框架。
  值得一提的是,由谋杀案件、连环套复仇案以及小说结尾处多个悬念所激起的叙事跳跃性,很大程度上凸显并强化了读者的阅读快感和精神爽点。小说中的情感、理想、金钱、欲望、权力与生存、生活纠缠在一起,随着小说情节的逐步深入和日益“曲折”,由“12·22”谋杀案事件引出与韩苗苗相关的“他者”叙述,继而构成了一个庞杂且有秩序、完整的推理叙事过程,跳跃式地讲述了一个个与情感、权力、欲望密切相关的时代处境和生命悲剧。除此以外,谋杀案件与青春、爱情、经济、地位等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现实生活基础。可以说,《血色莫扎特》通过逻辑严密的推理叙事一步步地向世人展现一个时代的残酷现实和人的种种境况,那些被现实打压的年轻的灵魂,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若干年后最终等到真相和难得的“苍白”。就在小说的结尾处,邹玉红、薛畅、陈中华市长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冯校长、郝大志逃不出天道的惩罚,葛春风也难逃道义的谴责,在某种意义上升华了小说“惩恶扬善”的表达主旨。
  整体而言,《血色莫扎特》这部凝聚了房伟近年来心血的长篇力作,打破了20多年的时间跨度,透过历史的迷雾以多方位来关注和观照70后一代人,尤其青年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多角情感、职业选择、社会地位、权力腐败等诸种问题,以多线叙事来呈现极为广阔的社会内容,小说的字里行间不仅有对王小波式追求自由的青春爱恋的继承与发挥,同时还加深了现实批判的力度和思想深度。
  责任编辑 孙海彦
其他文献
那卖西瓜的妇人或戴斗笠的农夫  在树荫下纳凉,数钱  缠斗的眉毛  是我身上一根根倒立的刺——  当满载餐具的板车卸下烈日  母亲从乡镇集市回家,一只蜕皮的  黄皮包蚌一样打开  微颤的手一再抚摸,辨认着  父亲从田野归来  把假钞插入胸前,用语言的熨斗  抚平母亲额头上的皱纹  用一张假脸去见神农后羿  我没说同意  也没说不可以  无形中,将这些人性的杂枝  嫁接在我的脊骨上跳房子  我曾  
期刊
土 地  我越来越热爱土地  土地从来不会放你鸽子  你给她一粒种子  她总是会数倍还给你  那么多生命在泥土里茁壮成长  没有焦灼  那么多神奇无声地赠还  你看着她们  心旷神怡  而我也深知  待我耗尽所有的热情  我所得的  连同我自己  终有一天会一起交还与土地  踏实而安心虎 啸  内心有虎  一直在隐忍暗啸  欲望之门犹如黑洞  足以缴纳一个人的理智  求之不得  梦想虚妄  她梦见
期刊
道 路  这是一个什么时代  由于众神的缺席而大片的雪  下在了诗人身上  诗人并未觉醒  有的昏昏睡去  而他们的竖琴与马激昂  那不过是昨夜忘了关门  外面的风,把她吹得嘎吱  嘎吱——嘎吱  雪下得更厚了  几乎要把房子掩埋  这是黑夜,貌似白天  这是死亡,好像活着只有诗篇  诗人流浪到山城拒绝歌颂  诗人常常望着茂密的森林发呆  听夜里的蝉鸣与江上流水  “流水啊累不累蝉鸣何时休”  他
期刊
1  濑水河南北两岸的少年,以濑水河为分界,穿梭于河边的水杉林间,“敌我”双方,横扫一片,竖扫一串,自编自导自演着“战争”与“和平”游戏。  亥时过半,在“战斗”差不多分出胜负的时候,北岸河滩低坡处黑森森的小灌木林间,突然射出两道神秘而耀眼的光。  光线在“战场”上空交织着,又潜入“战斗”双方隔离带——濑水河面泛起一圈圈蓝幽幽的晕弧,然后晕弧又神秘地跃上南岸,与河堤高坡水杉林间散落的星月交相辉映。
期刊
说到大运河,老家在运河边的人都会说:“我知道,大运河就是我老家门口的那条河。”住在运河城市的人会说:“大运河就是东门外整天走着川流不息船队的那条河。”运河古镇的人也会说:“大运河就是镇中古码头旁的那条河。”正应了那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运河。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意义上的大运河呢?  大运河是指横贯在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条人工水道。它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沿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它由隋
期刊
主持人点评  杨黎无疑是当代汉语诗坛最重要的诗人,当代诗歌写作的半壁江山与此人直接相关。他是诗歌变革的倡导者、实践者、领跑者以及先知和导师,同时杨黎也是一位深入的思考者和理论建设者。他的“废话理论”涉及语言构造的本质,影响巨大而深远。杨黎的诗歌写作是不能以“常理”度量的。杨黎始终位于诗歌写作的最前沿,顽固而不妥协,境遇堪忧但一如既往,其勇气和坚持使其成为诗歌圣徒式的存在。  陈东东亦是“第三代诗歌
期刊
忧 伤  一连几天  瓦盆里的菜叶和玉米,几乎没动  十月最后的幾天,正是候鸟南迁的季节  天上飞过的鸟群中  当然也有大雁和天鹅  每当听到叫声,我家的鹅就歪着头  骨碌碌转动眼睛,然后用长脖子把头塞进翅  膀底下  重新把自己盖好。变咸的石头  我妈腌的菜好吃  一块压菜石  在菜缸里  一泡就是多年  慢慢变得赭黄,黧黑  有了厨房  与锅灶的颜色  摸一摸,感觉它  不再那么凉  那么硬 
期刊
看到一句话十分感动:“青春不死!”言下之意,就是《青春》杂志不死。而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这世间一切生命的理想和欲望都是想永葆青春活力的。然而,青春易老,駐颜难求,唯有文学才能使青春不死。  多年前,当方之在为筹办南京市的一个杂志而殚精竭虑,耗尽最后一息生命之时,中国文坛记住了1979年这个难忘的金秋——在那个充满着文学青春活力的时代,《青春》杂志诞生了。她照亮了许许多多文学青年圆梦的道路,几十年间,
期刊
《星在深渊中》,以一桩独居女青年公寓谋杀案的侦破过程为线索,徐徐展开的,却是几个从故乡到异乡奮斗的都市年轻人的生活画卷。他们来自原生家庭的烦恼,成长过程中的困扰,以及现代生活带给都市人的无限焦虑感和自我认同危机,就像一道开闸的水坝,随着默音的故事倾泻而出。  凶手必被绳之以法,作为悬疑小说的部分,最终尘埃落定。但作为成长小说的部分,却只是漫长人生里的一个片段。默音在小说里告诉我们:所有人,要勇敢啊
期刊
1  《布瓦尔与佩库歇》,福楼拜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一部无尽之书,也是一部虚无之书。据说,福楼拜为写作这部关于人类无知的小说,读了1500本书,这几乎耗尽了他的全部精力,导致他过早死亡。  福楼拜死于1880年,这部生长了数年的小说也停摆在了这一年。人们习惯上把1880年看作向过去告别的年份,也是现代主义曙光初露的年头。这部被视作现代主义源头的小说,百科全书式写作的滥觞,是一个奇异的混合物,它残留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