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民间,岁末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送灶”。
灶神,又叫灶君、灶王,苏州人则称他为“灶界老爷”或“灶界菩萨”。在苏州,过去城乡一般人家的灶頭上、烟囱前,都有一个小小的神龛①,神龛里就供着灶神的纸马或者神位。神龛前还挂着竹编的帘子,叫作“灶帘”。神龛的角上,往往挂着灶锭——一种纸折的元宝。神龛前还有香炉和烛台。没有灶王神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安康。
灶王是一家之主,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按习俗祭灶,“官三民四”,即官宦世家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民众则在腊月二十四祭之。这一天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帝汇报他所在那户人家的善恶。送灶就是他上天述职之时给他的饯行。送灶的时间正好在腊月将尽之际,因此就成了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也就是说,如果不讨好灶神,他就会向天帝告你的恶状。由于人与天帝无法沟通,所以,天帝那里只能任凭灶神胡言乱语。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轻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让人畏惧。
人们既然惹不起他,又躲不过,于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要给灶王爷供上好吃好喝的,如猪头肉、鱼、“糖元宝”“谢灶团”,又敬酒又烧钱,用这些食物糊住灶王爷的嘴巴,他也就不便说这一家的坏话。酒和“糖元宝”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喝醉了就不会胡乱汇报;而“糖元宝”,就是胶牙饧②即麦芽糖制成的,又甜又黏,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胶牙饧黏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嘴,只能说个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
南宋苏州籍著名诗人范成大,有一首《祭灶词》的诗,形象地描写了当时苏州民间送灶的习俗,刻画得入情入理,淋漓尽致,在老百姓眼里,灶王爷并不是纯粹的铁面无私,也不是专打小报告的卑鄙小人,而是一位通情达理、圆滑世故、稍加贿赂就替人消灾免祸的好好先生,很迎合普通老百姓的世态。诗曰: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兮!
送灶习俗本是一种迷信,但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安宁和富裕的向往。送灶中老百姓敢于调侃灶神,倒也流露出中国人对神灵的怀疑精神和幽默性格。眼下管道煤气、天然气在苏州城乡已经相当普及,那种带神龛的老式灶头已难以找到,家家户户大概也再难有灶神的栖身之地了。
刘名远 荐自《北京晚报》
灶神,又叫灶君、灶王,苏州人则称他为“灶界老爷”或“灶界菩萨”。在苏州,过去城乡一般人家的灶頭上、烟囱前,都有一个小小的神龛①,神龛里就供着灶神的纸马或者神位。神龛前还挂着竹编的帘子,叫作“灶帘”。神龛的角上,往往挂着灶锭——一种纸折的元宝。神龛前还有香炉和烛台。没有灶王神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安康。
灶王是一家之主,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按习俗祭灶,“官三民四”,即官宦世家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民众则在腊月二十四祭之。这一天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帝汇报他所在那户人家的善恶。送灶就是他上天述职之时给他的饯行。送灶的时间正好在腊月将尽之际,因此就成了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也就是说,如果不讨好灶神,他就会向天帝告你的恶状。由于人与天帝无法沟通,所以,天帝那里只能任凭灶神胡言乱语。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轻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让人畏惧。
人们既然惹不起他,又躲不过,于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要给灶王爷供上好吃好喝的,如猪头肉、鱼、“糖元宝”“谢灶团”,又敬酒又烧钱,用这些食物糊住灶王爷的嘴巴,他也就不便说这一家的坏话。酒和“糖元宝”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喝醉了就不会胡乱汇报;而“糖元宝”,就是胶牙饧②即麦芽糖制成的,又甜又黏,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胶牙饧黏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嘴,只能说个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
南宋苏州籍著名诗人范成大,有一首《祭灶词》的诗,形象地描写了当时苏州民间送灶的习俗,刻画得入情入理,淋漓尽致,在老百姓眼里,灶王爷并不是纯粹的铁面无私,也不是专打小报告的卑鄙小人,而是一位通情达理、圆滑世故、稍加贿赂就替人消灾免祸的好好先生,很迎合普通老百姓的世态。诗曰: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兮!
送灶习俗本是一种迷信,但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安宁和富裕的向往。送灶中老百姓敢于调侃灶神,倒也流露出中国人对神灵的怀疑精神和幽默性格。眼下管道煤气、天然气在苏州城乡已经相当普及,那种带神龛的老式灶头已难以找到,家家户户大概也再难有灶神的栖身之地了。
刘名远 荐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