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久前,笔者来到了号称“塞外山城”的河北承德,目的只有一个--探寻著名的普陀宗乘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总体布局与西藏布达拉宫相似,无明显中轴线,所以有小布达拉之称。气势虽赶不上西藏布达拉宫,但其占地之广、体量之大却为内地寺庙所少有。
[关键词]世界佛教文化;普陀宗乘之庙;世界文化遗产 ; 河北承德
中图分类号:TU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391-01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乾隆60大寿之年,次年是皇太后钮钴禄氏80寿辰。西藏、青海、新疆、蒙古等地各族王公首领都要求赴承德祝寿。乾隆异常重视这两次盛大集会,特令内务府仿前藏政教领袖达赖驻地拉萨布达拉宫在承德修建此庙。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开工,原计划三年竣工,因施工后期失火,延至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占地21.6公顷。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因规模比西藏布达拉小,故俗称小布达拉宫。全寺平面布局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位于山坡,由山门、白台、碑亭等建筑组成;后部位于山巅,布置大红台和房堡。按特征分,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组成;第二部分是白台群,由若干大小白台组成;第三部分为大红台。白台群成“×”形,上拱大红台,下围山门、碑亭、五塔门和牌坊,这种建筑布局为外八庙也是中国寺庙建筑所独有。
现在就解开小布达拉的层层面纱,展现其独特的风貌。
第一部分、山门,南向,由藏式城台及汉式庑殿组成。城台为砖石结构,前开三孔拱门,拱门上列一横排盲窗,上砌雉堞。城台上起庑殿,前后设廊,廊内置槛窗,两侧封实壁,面阔五楹,进深二间,单檐黄琉璃瓦顶,边沿施绿琉璃瓦剪边,中供护法神,从左至右依次为四面护法神、章古鲁蓬护法神、大黑天玛哈戛拉护法神。山门前置石狮一对,再南为五孔石桥,山门两侧设腰门,有围墙相连。山门北为碑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重檐黄琉璃瓦歇山顶,砖拱结构,封实壁,四面开拱门,下承须弥台基。亭内立石碑三座:中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建庙背景及经过;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过程及清政府抚恤该部的情况。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汉文为乾隆亲笔。
第二部分、白台群。大红台南、第一部分两侧散置30余座大小白台,成“×”形不规则布置。白台分殿台、楼台、敞台,实台,形状不一,体量不等,功能各异。层高一至四层,二、三层者居多,大都白灰抹面,青砖镶边红色盲窗,琉璃砌顶,上檐挑出淌水长瓦。白台为藏式平顶碉房形制,建筑用汉族砖混结构法式。白台群总体效果表现了西藏布达拉宫前山脚下梵宇的特征。南部宫墙两头分置角楼,实墙白台砌盲窗,顶部起雉堞。宫墙两侧白台中间辟门,上起庑殿,对称配置,供僧人进出使用。琉璃牌坊北为中罡殿,四面砌藏式碉房高墙,墙面设三层盲窗,东、南为一层僧房,借用围墙为后墙。西砌蹬道,北面僧房顶起庑殿,面宽三楹,进深三间,单檐绿琉璃瓦顶,内设大威德坛城一座,内供吉祥天母、四面护法神、大梵天。中罡殿东为东殿,亦称东罡殿,平面成“Z”形,两层。此殿原为僧房,后曾供五尊密宗无上瑜伽密乐空双运双身修法像欢喜佛,现这些欢喜佛移到普乐寺。中罡殿西北一套院为西殿,亦称西罡殿,是经堂,正南辟门,北房两层,硬山灰瓦顶。
第三部分、大红台。大红台位于普陀宗乘之庙最顶,面积1.03万平方米,因巧妙利用地形将几组建筑连成整体,视觉上进行夸张,更显体量庞大。正面基层是白台,实心,高17米,下部砌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白灰挂面,壁设三层梯盲窗,东西两面砌石阶磴道可达白台顶部。白台东南角有面阔五楹、进深三间的“文殊圣境”殿。西部为千佛阁,四周围廊(现以坍塌),阁内供蒙古王公向皇太后敬献的千尊佛像,中立《千佛阁碑记》,为乾隆三十五御制。阁内有条幅曰:“妙相合瞻千利资诸福,繁同祝万欢洽群藩”。白台东为哑叭院,是皇帝进庙上香时僧人回避之所。白台之上起红台,高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共七层,一至四层为实心,均置盲窗,上部三层间隔开真窗、盲窗。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六个,黄绿相间,汉式手法,一是标记轴线,二起装饰作用。红台顶部砌女儿墙,墙下三面(东、西、南)装饰黄琉璃佛龛,拔檐石下置排水长槽。红台内五至七层为三层阁楼,每层44间,四面合围,亦称群楼。群楼南部进深三间,通天柱四排;北部中五间进深四间,通天柱五排;群楼东侧通天柱三排,进深两间;西侧通天柱四排,进深两间半。群楼一层原分置石雕坛城六座,有如来佛、观音、无量寿、释迦、大威德金刚、喜金刚,今无存。东群楼通高三层,面额“庋经之阁”,原藏藏文经卷108套,满文般若经18套。二层原设坛城7座,今无存。一层现供奉5尊菩萨,二层原有珍贵文物以流失,现布展中。南群楼面阁“秘密胜境”,一层正中现供五祖佛,是宗喀巴五个时代的造像,为殿内原物。东稍间供3尊菩萨和2尊显宗本宗佛像,西稍间供2尊密宗佛像。东西次间各摆设一座八方紫檀木塔,通高19米,共9层,塔内原供铜镏金无量寿佛2160尊,现展出的为仿制品。西群楼面额“大乘妙峰”,一层现供5尊铜制绿度母雕像(度母是观音的化身)。北群楼面阁“极乐世界”,西北角为四层,余皆三层。一层现供奉三世佛、九尊无量寿佛和十八罗汉;二层原供释迦牟尼、八大菩萨;三层原供药师佛并存放鹿马经、白伞盖等经文。大红台四面群楼的第三层现展出避暑山庄文物珍品;南、西、北群楼的第二层现布展中。群樓条幅有“ 曼垂护花龛彩,狮象驯依鹫岑辉”;“佛刹现乾城法资筏喻,禅宗开震旦教演传灯”;“以此无量慈同参不二,喻比有为法普度大千”;“统须弥界天护持常住,遍华严海会应现随方”;“秘印妙持超四果,圆光正觉示三乘”;“现法化报身昙霏遍荫,统先中后际象教同持”;“初地相光全总持一化,诸天梵香聚共演三摩”;“般若相常融聚五福德,菩提心并证增八吉祥”;“觉观印圆通能仁普示,识田语清净妙智同修”;“功德示经文香熏檐葡,庄严瞻相好光映琉璃”;“持法利身心众生并济,随缘施愿力一切常圆”;“佛光普护三千界,寿域常开万亿春”;“宝树交辉香不断,祥轮常转法无边”。群楼顶部西北角建慈航普渡殿,镏金铜瓦,重檐六角亭形,二层匾额“普胜之界”,殿内匾额“示大自在”,条幅“水镜喻西来妙观如是,月轮悟南指合相云何”。内设讲经地坪,坪上供观音。东北角建殿,门额“权衡三界”,镏金铜瓦,重檐八角;内有额“精严具足”,条幅“法界现神威即空即色,梵天大力非住非行”。内供铜质镏金造像——吉祥天母,高116厘米,身骑骡子,前后有两个兽头人身的小型造像,底盘为大海。整组造像用青铜1196斤,黄金57两,用工6425个。据《吉祥天母经》记载,吉祥天母为观音变像,是达赖喇嘛的护法神,每年大年初一她骑着骡子下界巡视各方,驱除妖魔,保佑众生平安。藏历十月十五日是她的祭日,这天,佛教徒把吉祥天母造像从拉萨大昭寺抬出游行,震慑妖魔,保佑人事平安,雨顺风调。
万法归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是举行集会和庆典活动的中心场所。每年七月十一日在殿内举行佛教学位考试。腊月二十七、正月十四在此举办送崇活动,全体喇嘛在此念经,驱除妖魔祈求太平。清代,漠南、漠北蒙古千里迢迢到此庙上香拜佛者络绎不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曾在此殿接见万里回归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了大型讲经祝寿活动。
普陀宗乘之庙不论是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或其存在的政治意义,都可以在世界佛教历史上、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世界佛教文化;普陀宗乘之庙;世界文化遗产 ; 河北承德
中图分类号:TU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391-01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乾隆60大寿之年,次年是皇太后钮钴禄氏80寿辰。西藏、青海、新疆、蒙古等地各族王公首领都要求赴承德祝寿。乾隆异常重视这两次盛大集会,特令内务府仿前藏政教领袖达赖驻地拉萨布达拉宫在承德修建此庙。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开工,原计划三年竣工,因施工后期失火,延至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占地21.6公顷。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因规模比西藏布达拉小,故俗称小布达拉宫。全寺平面布局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位于山坡,由山门、白台、碑亭等建筑组成;后部位于山巅,布置大红台和房堡。按特征分,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组成;第二部分是白台群,由若干大小白台组成;第三部分为大红台。白台群成“×”形,上拱大红台,下围山门、碑亭、五塔门和牌坊,这种建筑布局为外八庙也是中国寺庙建筑所独有。
现在就解开小布达拉的层层面纱,展现其独特的风貌。
第一部分、山门,南向,由藏式城台及汉式庑殿组成。城台为砖石结构,前开三孔拱门,拱门上列一横排盲窗,上砌雉堞。城台上起庑殿,前后设廊,廊内置槛窗,两侧封实壁,面阔五楹,进深二间,单檐黄琉璃瓦顶,边沿施绿琉璃瓦剪边,中供护法神,从左至右依次为四面护法神、章古鲁蓬护法神、大黑天玛哈戛拉护法神。山门前置石狮一对,再南为五孔石桥,山门两侧设腰门,有围墙相连。山门北为碑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重檐黄琉璃瓦歇山顶,砖拱结构,封实壁,四面开拱门,下承须弥台基。亭内立石碑三座:中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建庙背景及经过;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过程及清政府抚恤该部的情况。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汉文为乾隆亲笔。
第二部分、白台群。大红台南、第一部分两侧散置30余座大小白台,成“×”形不规则布置。白台分殿台、楼台、敞台,实台,形状不一,体量不等,功能各异。层高一至四层,二、三层者居多,大都白灰抹面,青砖镶边红色盲窗,琉璃砌顶,上檐挑出淌水长瓦。白台为藏式平顶碉房形制,建筑用汉族砖混结构法式。白台群总体效果表现了西藏布达拉宫前山脚下梵宇的特征。南部宫墙两头分置角楼,实墙白台砌盲窗,顶部起雉堞。宫墙两侧白台中间辟门,上起庑殿,对称配置,供僧人进出使用。琉璃牌坊北为中罡殿,四面砌藏式碉房高墙,墙面设三层盲窗,东、南为一层僧房,借用围墙为后墙。西砌蹬道,北面僧房顶起庑殿,面宽三楹,进深三间,单檐绿琉璃瓦顶,内设大威德坛城一座,内供吉祥天母、四面护法神、大梵天。中罡殿东为东殿,亦称东罡殿,平面成“Z”形,两层。此殿原为僧房,后曾供五尊密宗无上瑜伽密乐空双运双身修法像欢喜佛,现这些欢喜佛移到普乐寺。中罡殿西北一套院为西殿,亦称西罡殿,是经堂,正南辟门,北房两层,硬山灰瓦顶。
第三部分、大红台。大红台位于普陀宗乘之庙最顶,面积1.03万平方米,因巧妙利用地形将几组建筑连成整体,视觉上进行夸张,更显体量庞大。正面基层是白台,实心,高17米,下部砌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白灰挂面,壁设三层梯盲窗,东西两面砌石阶磴道可达白台顶部。白台东南角有面阔五楹、进深三间的“文殊圣境”殿。西部为千佛阁,四周围廊(现以坍塌),阁内供蒙古王公向皇太后敬献的千尊佛像,中立《千佛阁碑记》,为乾隆三十五御制。阁内有条幅曰:“妙相合瞻千利资诸福,繁同祝万欢洽群藩”。白台东为哑叭院,是皇帝进庙上香时僧人回避之所。白台之上起红台,高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共七层,一至四层为实心,均置盲窗,上部三层间隔开真窗、盲窗。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六个,黄绿相间,汉式手法,一是标记轴线,二起装饰作用。红台顶部砌女儿墙,墙下三面(东、西、南)装饰黄琉璃佛龛,拔檐石下置排水长槽。红台内五至七层为三层阁楼,每层44间,四面合围,亦称群楼。群楼南部进深三间,通天柱四排;北部中五间进深四间,通天柱五排;群楼东侧通天柱三排,进深两间;西侧通天柱四排,进深两间半。群楼一层原分置石雕坛城六座,有如来佛、观音、无量寿、释迦、大威德金刚、喜金刚,今无存。东群楼通高三层,面额“庋经之阁”,原藏藏文经卷108套,满文般若经18套。二层原设坛城7座,今无存。一层现供奉5尊菩萨,二层原有珍贵文物以流失,现布展中。南群楼面阁“秘密胜境”,一层正中现供五祖佛,是宗喀巴五个时代的造像,为殿内原物。东稍间供3尊菩萨和2尊显宗本宗佛像,西稍间供2尊密宗佛像。东西次间各摆设一座八方紫檀木塔,通高19米,共9层,塔内原供铜镏金无量寿佛2160尊,现展出的为仿制品。西群楼面额“大乘妙峰”,一层现供5尊铜制绿度母雕像(度母是观音的化身)。北群楼面阁“极乐世界”,西北角为四层,余皆三层。一层现供奉三世佛、九尊无量寿佛和十八罗汉;二层原供释迦牟尼、八大菩萨;三层原供药师佛并存放鹿马经、白伞盖等经文。大红台四面群楼的第三层现展出避暑山庄文物珍品;南、西、北群楼的第二层现布展中。群樓条幅有“ 曼垂护花龛彩,狮象驯依鹫岑辉”;“佛刹现乾城法资筏喻,禅宗开震旦教演传灯”;“以此无量慈同参不二,喻比有为法普度大千”;“统须弥界天护持常住,遍华严海会应现随方”;“秘印妙持超四果,圆光正觉示三乘”;“现法化报身昙霏遍荫,统先中后际象教同持”;“初地相光全总持一化,诸天梵香聚共演三摩”;“般若相常融聚五福德,菩提心并证增八吉祥”;“觉观印圆通能仁普示,识田语清净妙智同修”;“功德示经文香熏檐葡,庄严瞻相好光映琉璃”;“持法利身心众生并济,随缘施愿力一切常圆”;“佛光普护三千界,寿域常开万亿春”;“宝树交辉香不断,祥轮常转法无边”。群楼顶部西北角建慈航普渡殿,镏金铜瓦,重檐六角亭形,二层匾额“普胜之界”,殿内匾额“示大自在”,条幅“水镜喻西来妙观如是,月轮悟南指合相云何”。内设讲经地坪,坪上供观音。东北角建殿,门额“权衡三界”,镏金铜瓦,重檐八角;内有额“精严具足”,条幅“法界现神威即空即色,梵天大力非住非行”。内供铜质镏金造像——吉祥天母,高116厘米,身骑骡子,前后有两个兽头人身的小型造像,底盘为大海。整组造像用青铜1196斤,黄金57两,用工6425个。据《吉祥天母经》记载,吉祥天母为观音变像,是达赖喇嘛的护法神,每年大年初一她骑着骡子下界巡视各方,驱除妖魔,保佑众生平安。藏历十月十五日是她的祭日,这天,佛教徒把吉祥天母造像从拉萨大昭寺抬出游行,震慑妖魔,保佑人事平安,雨顺风调。
万法归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是举行集会和庆典活动的中心场所。每年七月十一日在殿内举行佛教学位考试。腊月二十七、正月十四在此举办送崇活动,全体喇嘛在此念经,驱除妖魔祈求太平。清代,漠南、漠北蒙古千里迢迢到此庙上香拜佛者络绎不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曾在此殿接见万里回归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了大型讲经祝寿活动。
普陀宗乘之庙不论是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或其存在的政治意义,都可以在世界佛教历史上、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