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这是摘自网上的一份孩子们的告白——
错别字,我们一定要将你消灭!
错别字带给了人们许多不便。就拿我们小学生来说吧,写了错别字,要用胶带等工具来把它们去除,一不小心还会把作业本粘烂,真是麻烦!而大人如果写了错别字,那问题就更严重了,如果在编辑文件时出了错,会让别人怀疑你的水平;在写信时出了错,别人可能会曲解你要表达的意思,与你发生误会……错别字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麻烦,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将错别字消灭! 陇西小学五一班 全体同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存在着写错别字的现象。他们常常会把字形相近、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分析一下,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学生最容易出错:1,字的笔画相同位置不同,如“土——士”、“甲——由”;2,字形相似,只有一两笔笔形不同,如“处——外”、“已——己”;3,字的结构相同。位置不同,像“陪——部”;4,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意思、用法不同,像“竟——竞”、“带——戴——待”、“买——卖”;5,容易多一笔、少一笔的字,如“浇、绕、烧”等容易多一点,“或、绒”等容易少一撇、少一点,“低、底、纸”有没有点;6,细节的地方该不该出头,如“群、鼻、身”、身字旁、舟字旁等。
如此的现状,老师烦恼,改日记、作文时改错别字就要花费很多时间;家长烦恼:“这孩子,错过的字怎么老错?上一次默对了,这一次怎么又错了?同一次作业中同一个字,前一个写对了,后一个怎么又错了?”孩子更是烦恼,错了一遍又一遍,订正了一遍又一遍…… 如何让这些孩子从错别字的烦恼中走出来,帮助他们学得轻松些呢?我试着分析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首先,我查阅、研究了一些相关的文章。文章中说:“儿童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知觉能力都较差。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小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错别字,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合乎认知规律的正常心理现象。”哈哈!差点冤枉了这些孩子,可不能一棍子打死,认为都是因为他们的不认真、不细心造成的哟! 接着,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发现有些字的错误是因为我过于轻视,上课没注意及时强调辨析,或者强调的方法不够科学造成的。如“浇”、“烧”这类字的右上角都没有“点”,而“或”、“绒”的右上角都有“点”’我因为担心学生写错而在一起强调,学生反而更容易分不清了。 最后,我又分析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有些学生写错,是因为他们在老师讲过后虽然抄写了,但专心不够,加上又没有及时默写检查,所以他们没能在第一时间内掌握。
在分析总结后,我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一)课堂上多从文化层面上去讲解字的形、义,力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象形字的教学先出示汉字的原始图形,让学生由具体的图画一步一步地过渡到抽象的汉字。这样,在学习以它们为偏旁的合体字时就能正确理解并且不容易写错了。例如,理解了“日”的形义后,“寒暄”就不容易写成“寒暄”了。教学形声字时,我常常引导学生对同部首字的字义进行分析、归类,认识部首的含义;对相同的声旁进行归类、辨析。如“示字旁”的字和“衣字旁”的字,弄清部首和字的基本意思后,就不易写错了;“抢”、“枪”和“轮”、“抡”的区分,“柿”和“沛”、“肺”的辨析等。 (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于是课堂上我就采用编字谜、编儿歌、联想法等各种形象、有趣的方法帮助生识记汉字。如“频频点头”的“频”我是这样教的:“页”表示人的头部,所以用“页”做形旁的字也常常与人的头部有关。走一步就点一下头,频频点头就是不断、不停地点头的意思。“修”的识记,学生编了这样一则字谜——“单人右边一短竖,折文下面三横撇。”“攀”字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这样一首儿歌“上边树木长得茂,林中两条交叉道。下边伸来一大手,攀字生得真奇妙。”教“藏”时引用了曾经在一本教学书刊上面看到的一个老师巧记它的方法:“一个大臣,左手拿刀,右手拿戈,躲藏在草里面。”孩子们只读了一两遍儿歌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些字。 (三)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我们可以得知,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复习的最佳时间是在1-24小时之内,最晚不超过2天。所以,我要求学生当天学习的字当天抄写当天默写,默错的词订正后再默,直到全部默对为止。第二天再默写巩固一次。这样,以期望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赢得最佳的效果。 (四)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整理本,把错过的词整理上去,隔三差五读读、默默,连续默写两次都对的字就可以不再默写。 这样实践之后,发现班上学生错别字多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们再也不需要订正那么多的错别字了,学得轻松、快乐些了,作为老师的我看了是多么开心呀!
错别字,我们一定要将你消灭!
错别字带给了人们许多不便。就拿我们小学生来说吧,写了错别字,要用胶带等工具来把它们去除,一不小心还会把作业本粘烂,真是麻烦!而大人如果写了错别字,那问题就更严重了,如果在编辑文件时出了错,会让别人怀疑你的水平;在写信时出了错,别人可能会曲解你要表达的意思,与你发生误会……错别字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麻烦,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将错别字消灭! 陇西小学五一班 全体同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存在着写错别字的现象。他们常常会把字形相近、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分析一下,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学生最容易出错:1,字的笔画相同位置不同,如“土——士”、“甲——由”;2,字形相似,只有一两笔笔形不同,如“处——外”、“已——己”;3,字的结构相同。位置不同,像“陪——部”;4,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意思、用法不同,像“竟——竞”、“带——戴——待”、“买——卖”;5,容易多一笔、少一笔的字,如“浇、绕、烧”等容易多一点,“或、绒”等容易少一撇、少一点,“低、底、纸”有没有点;6,细节的地方该不该出头,如“群、鼻、身”、身字旁、舟字旁等。
如此的现状,老师烦恼,改日记、作文时改错别字就要花费很多时间;家长烦恼:“这孩子,错过的字怎么老错?上一次默对了,这一次怎么又错了?同一次作业中同一个字,前一个写对了,后一个怎么又错了?”孩子更是烦恼,错了一遍又一遍,订正了一遍又一遍…… 如何让这些孩子从错别字的烦恼中走出来,帮助他们学得轻松些呢?我试着分析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首先,我查阅、研究了一些相关的文章。文章中说:“儿童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知觉能力都较差。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小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错别字,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合乎认知规律的正常心理现象。”哈哈!差点冤枉了这些孩子,可不能一棍子打死,认为都是因为他们的不认真、不细心造成的哟! 接着,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发现有些字的错误是因为我过于轻视,上课没注意及时强调辨析,或者强调的方法不够科学造成的。如“浇”、“烧”这类字的右上角都没有“点”,而“或”、“绒”的右上角都有“点”’我因为担心学生写错而在一起强调,学生反而更容易分不清了。 最后,我又分析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有些学生写错,是因为他们在老师讲过后虽然抄写了,但专心不够,加上又没有及时默写检查,所以他们没能在第一时间内掌握。
在分析总结后,我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一)课堂上多从文化层面上去讲解字的形、义,力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象形字的教学先出示汉字的原始图形,让学生由具体的图画一步一步地过渡到抽象的汉字。这样,在学习以它们为偏旁的合体字时就能正确理解并且不容易写错了。例如,理解了“日”的形义后,“寒暄”就不容易写成“寒暄”了。教学形声字时,我常常引导学生对同部首字的字义进行分析、归类,认识部首的含义;对相同的声旁进行归类、辨析。如“示字旁”的字和“衣字旁”的字,弄清部首和字的基本意思后,就不易写错了;“抢”、“枪”和“轮”、“抡”的区分,“柿”和“沛”、“肺”的辨析等。 (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于是课堂上我就采用编字谜、编儿歌、联想法等各种形象、有趣的方法帮助生识记汉字。如“频频点头”的“频”我是这样教的:“页”表示人的头部,所以用“页”做形旁的字也常常与人的头部有关。走一步就点一下头,频频点头就是不断、不停地点头的意思。“修”的识记,学生编了这样一则字谜——“单人右边一短竖,折文下面三横撇。”“攀”字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这样一首儿歌“上边树木长得茂,林中两条交叉道。下边伸来一大手,攀字生得真奇妙。”教“藏”时引用了曾经在一本教学书刊上面看到的一个老师巧记它的方法:“一个大臣,左手拿刀,右手拿戈,躲藏在草里面。”孩子们只读了一两遍儿歌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些字。 (三)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我们可以得知,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复习的最佳时间是在1-24小时之内,最晚不超过2天。所以,我要求学生当天学习的字当天抄写当天默写,默错的词订正后再默,直到全部默对为止。第二天再默写巩固一次。这样,以期望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赢得最佳的效果。 (四)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整理本,把错过的词整理上去,隔三差五读读、默默,连续默写两次都对的字就可以不再默写。 这样实践之后,发现班上学生错别字多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们再也不需要订正那么多的错别字了,学得轻松、快乐些了,作为老师的我看了是多么开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