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赏识教育是近年来倡导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和理念。早在1918年,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根据教子成功的经验,写下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他认为:孩子只有充满信心,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中面对一切挑战,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信心从何而来,来源于父母有效的夸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赏识教育是依据人们渴望得到赏识的本质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或教育理念。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能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7种智力,以不同的方式、程度组合在一起。而对于教育而言,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们受过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
一、赏识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1. 调整传统的教育心态,做好赏识教育的准备。
首先,从深层意义上来讲,赏识,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心态。把学生看作是未被精心雕琢的璞玉,只是需要伯乐的慧眼、鲁班的设计和技艺。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学生,正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所以才潜藏着极大的可能性,才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最后,要了解学生需要被赏识。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认识过程中的动力。赏识教育就是满足需要,激活与维持动机,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迈进。
2.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肯定潜在的积极因素。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上的进步,还要关注学生那些行为习惯鲜明的、无异议的闪光点,并及时、长期不懈地予以肯定,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是非善恶观。要善于捕捉那些隐性、容易被忽略的闪光点,挖掘那些潜在、可能的积极因素。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辨别能力和对事物变化的敏感性,且要努力提高观察力、分析力。此外,要注意发现和捕捉并不完全消极的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等等形式,展示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优势,再加以赏识,扩大赏识教育的广度,发挥赏识教育的最大功效。
3. 承认差异、允许失败,采用积极的比较。
学生与成人在身心发展方面呈现不同的特征,同龄同类学生的性格、能力、发展水平也都存在个体差异。赏识教育:一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要允许失败,帮助学生找出原因,鼓励其勇敢地克服困难,相信自己下次会做得更好。
二、赏识应注意的问题
1. 赏识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
有这样一个事例,北欧一教授要求中国学者向她女儿道歉的事情,教授认为中国学者的夸奖伤害了她的女儿:“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还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它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中国学者对教授女儿的夸奖和喜爱,反而惹得教授不高兴。仔细想想,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赏识。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知,“赏识”是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者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根据这一解释,赏识的前提是对象的“才能”或“价值”,但许多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赏识并没有恰如其分地出现在“才能”或“价值”真正凸显的时刻,而演变成一种降低要求门槛后的浮泛赞美。这种赞美由于并没有给教育对象以名副其实的教育评价,因此,一方面学生变得盲目自信,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本应被教育者及时、有力地纠正的缺点错误被遮蔽和搁置下来,取而代之是教育者实际意义的不作为。从教授的话语中,我们感到赏识教育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受表扬者今后的发展,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导向。
2. 语言要有艺术性。
“这次考得好不等于以后考得好” “虽然这次取得了进步,但离重点高中的目标还差得远呢”,这种语言事实上造成学生很压抑。若改成“祝贺你这次取得了好成绩,按这样的发展趋势,你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效果就不一样。这不仅能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所以在教育中要多用肯定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像“你真棒”“你能行” “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在这方面注意一点,事情就做得很完美了”,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师赏识教育的运用
1. 全体赏识原则: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信心。
2. 客观赏识原则:正确的赏识是以“真、善、美”为标准的,又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如此,赏识才能是积极健康的,才能赏识得当。
3. 差异赏识原则:一个学生可能在这个方面不如他人,但在另一方面可能强于他人;一个学生可能在某方面不如甲,但可能又会强于乙;一个人可能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个方面可能就是他自身的长处。如此等等,往往都是可供我们选择的赏识点。
4. 主动赏识原则: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在用一只眼睛盯着其缺憾点和问题的同时,另一只眼睛要不停地去寻找和感知学生的优胜点和进步,在提醒的同时不断地给其注入自信力。
5. 即时赏识原则: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再在实事求是评价的基础上加以升华,闪光点往往即刻成为被赏识者进一步前进、发展的出发点。
总而言之,赏识教育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更能让学生通过努力和劳动,收获坚实的自信,以及在此过程中挖掘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运用赏识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赏识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1. 调整传统的教育心态,做好赏识教育的准备。
首先,从深层意义上来讲,赏识,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心态。把学生看作是未被精心雕琢的璞玉,只是需要伯乐的慧眼、鲁班的设计和技艺。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学生,正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所以才潜藏着极大的可能性,才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最后,要了解学生需要被赏识。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认识过程中的动力。赏识教育就是满足需要,激活与维持动机,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迈进。
2.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肯定潜在的积极因素。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上的进步,还要关注学生那些行为习惯鲜明的、无异议的闪光点,并及时、长期不懈地予以肯定,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是非善恶观。要善于捕捉那些隐性、容易被忽略的闪光点,挖掘那些潜在、可能的积极因素。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辨别能力和对事物变化的敏感性,且要努力提高观察力、分析力。此外,要注意发现和捕捉并不完全消极的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等等形式,展示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优势,再加以赏识,扩大赏识教育的广度,发挥赏识教育的最大功效。
3. 承认差异、允许失败,采用积极的比较。
学生与成人在身心发展方面呈现不同的特征,同龄同类学生的性格、能力、发展水平也都存在个体差异。赏识教育:一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要允许失败,帮助学生找出原因,鼓励其勇敢地克服困难,相信自己下次会做得更好。
二、赏识应注意的问题
1. 赏识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
有这样一个事例,北欧一教授要求中国学者向她女儿道歉的事情,教授认为中国学者的夸奖伤害了她的女儿:“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还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它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中国学者对教授女儿的夸奖和喜爱,反而惹得教授不高兴。仔细想想,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赏识。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知,“赏识”是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者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根据这一解释,赏识的前提是对象的“才能”或“价值”,但许多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赏识并没有恰如其分地出现在“才能”或“价值”真正凸显的时刻,而演变成一种降低要求门槛后的浮泛赞美。这种赞美由于并没有给教育对象以名副其实的教育评价,因此,一方面学生变得盲目自信,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本应被教育者及时、有力地纠正的缺点错误被遮蔽和搁置下来,取而代之是教育者实际意义的不作为。从教授的话语中,我们感到赏识教育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受表扬者今后的发展,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导向。
2. 语言要有艺术性。
“这次考得好不等于以后考得好” “虽然这次取得了进步,但离重点高中的目标还差得远呢”,这种语言事实上造成学生很压抑。若改成“祝贺你这次取得了好成绩,按这样的发展趋势,你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效果就不一样。这不仅能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所以在教育中要多用肯定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像“你真棒”“你能行” “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在这方面注意一点,事情就做得很完美了”,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师赏识教育的运用
1. 全体赏识原则: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信心。
2. 客观赏识原则:正确的赏识是以“真、善、美”为标准的,又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如此,赏识才能是积极健康的,才能赏识得当。
3. 差异赏识原则:一个学生可能在这个方面不如他人,但在另一方面可能强于他人;一个学生可能在某方面不如甲,但可能又会强于乙;一个人可能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个方面可能就是他自身的长处。如此等等,往往都是可供我们选择的赏识点。
4. 主动赏识原则: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在用一只眼睛盯着其缺憾点和问题的同时,另一只眼睛要不停地去寻找和感知学生的优胜点和进步,在提醒的同时不断地给其注入自信力。
5. 即时赏识原则: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再在实事求是评价的基础上加以升华,闪光点往往即刻成为被赏识者进一步前进、发展的出发点。
总而言之,赏识教育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更能让学生通过努力和劳动,收获坚实的自信,以及在此过程中挖掘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运用赏识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