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那么,在初中阶段,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如何完成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呢?在新课标的感召下,我经过几年的生物实验教学实践,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目的是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更好。但有些学生认为实验课只是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些学生认为考试占的分值不高,致使学习目的不明确,这都给实验课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需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增加学生操作的机会
生物实验包括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小实验,学生实验只是这些实验中的一小部分,而演示实验却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在这些实验中演示实验尤其重要。教学中我发现:演示实验是让学生“看”和“听”,他们虽然心理“跃跃”而两手却不能“一试”,起不到教学主体的作用,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得不到更多的动手机会,动手技能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而且有些演示实验花时较多,不利于学生观察。有一个观察鲫鱼结构的实验。当时,我買来几条鱼,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解剖。通过这次实验,学生不但掌握了鱼的结构,而且培养了兴趣,使学生乐在其中,充分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育理念。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实验教学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关键。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态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模拟、分段、独立实验、开展课外活动等步骤来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强化实验教学。
1.模拟实验。刚进初中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注意操作,导致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先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番茄果实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实验过程都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是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番茄果实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科学的学习态度是实验的基础,良好的操作技能是实验的保证。实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正确掌握仪器的使用,正确控制材料和药品的用量,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以及数据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态度。
3.独立实验。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了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4.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地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坚持组织开展学生生物知识竞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野生动植物邮票,农业林业经济植物的调查等一系列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写了不少的观察日记和小论文,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由于初中阶段重视了实验教学,学生渐渐获得了学习生物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的好奇心转变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中获得知识,不但促使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其各方面的素质有很大改善,从而推动生物课的教学。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目的是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更好。但有些学生认为实验课只是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些学生认为考试占的分值不高,致使学习目的不明确,这都给实验课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需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增加学生操作的机会
生物实验包括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小实验,学生实验只是这些实验中的一小部分,而演示实验却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在这些实验中演示实验尤其重要。教学中我发现:演示实验是让学生“看”和“听”,他们虽然心理“跃跃”而两手却不能“一试”,起不到教学主体的作用,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得不到更多的动手机会,动手技能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而且有些演示实验花时较多,不利于学生观察。有一个观察鲫鱼结构的实验。当时,我買来几条鱼,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解剖。通过这次实验,学生不但掌握了鱼的结构,而且培养了兴趣,使学生乐在其中,充分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育理念。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实验教学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关键。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态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模拟、分段、独立实验、开展课外活动等步骤来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强化实验教学。
1.模拟实验。刚进初中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注意操作,导致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先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番茄果实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实验过程都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是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番茄果实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科学的学习态度是实验的基础,良好的操作技能是实验的保证。实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正确掌握仪器的使用,正确控制材料和药品的用量,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以及数据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态度。
3.独立实验。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了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4.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地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坚持组织开展学生生物知识竞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野生动植物邮票,农业林业经济植物的调查等一系列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写了不少的观察日记和小论文,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由于初中阶段重视了实验教学,学生渐渐获得了学习生物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的好奇心转变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中获得知识,不但促使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其各方面的素质有很大改善,从而推动生物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