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堂提问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若干问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历史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提问,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可以掌握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动态,反馈学生信息,从而改进教法,找出存在差距,因材施教。在课堂上经常提问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教师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全班学生的程度、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
一、历史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教师的提问过浅,提问所含的信息量过小,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提问:“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什么?”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显然是一个信息量过小的问题,没有深度,但如果改成:“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一下子不好回答,他必须认真看书和仔细思考后才能回答。
如果第一个提问信息量过小,没有深度,那么第二个提问就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信息量也处于适当的程度,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但是,如果课堂提问深度和广度过大,超过学生力所能及的程度,那就不恰当了。如提问:“同盟会政治纲领中是否有反帝反封建的含义。”这个问题对初中学生来说就深一些了,容易使学生感到束手无策,从而失去信心。
因此,课堂提问要掌握准提问的深度和广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或“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二、历史课堂提问要有艺术性和趣味性
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即使思考了,也是一种被动思维,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调动起来。下面是一则生动的例子,如提问:“朱元璋是怎样建立明朝的?”该问题提出后,学生不怎么感兴趣。这时换一种提法:“朱元璋是怎样从一个和尚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这样一问,学生有了解决此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效果就大不一样。
三、历史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如果教师只提问少数的“尖子”学生,而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答不准确而避开他们。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最终导致他们思维能力愈差,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有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较差的学生在本组大胆发言,然后教师再提问他。提问时,也要注意让其他同学认真听。可这样说:“现在请第X组的代表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的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这就照顾了大多数学生,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
四、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事实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然后加工、处理后输出,而这些过程都需要时间。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留取相当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吸收、理解、创造,这样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五、历史课堂提问要体现反馈性原则
这是指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个适当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一个评价,并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等等。这不但可以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同时也对其他学生是一个鼓励。如果提问结束后不作评价,学生答对了得不到鼓励,答错了得不到纠正,就会使问题流于形式。
此外,在评价学生回答时切忌笼统,不要简单地“好”或“不好”,“对”或“错”,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反馈信息,正确而迅速地找出“病症所在”,学生才能把教师所提供的准确信息找到正确的答案。
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原因是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以,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教师直接提出问题由学生去解决,结果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难度大于学生去解决教师直接提出问题的难度。可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般地说,学生提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类情况:
1、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也很规范。
2、学生提的问题虽然是正确的,但杂乱无章。
3、学生提的问题显然出现了偏差,暴露出理解上的错误。
4、学生提的问题虽然很幼稚,甚至有一些错误,但却反映了某种非常规的创造性的火花。
5、学生提的问题在教学上很合理,但教师缺乏当堂回答的知识或能力。
对于第1类问题,教师一般先应该帮助或引导其他学生回答,只有在此程序失败的情况下,再由教师作示范性回答;对于第2类问题,教师应帮助或引导学生整理问题,使问题逻辑化后,再按第1类问题处理;对于第3类问题,教师应先鼓励提问的积极性,然后针对其偏差的原因,面对全体学生,补充某种事实或观点,帮助或引导提问学生纠正偏差后,再按第1类问题处理;第4类问题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培养创造意识的机遇,教师应紧紧抓住,了解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通过突出其思想方法与强化其正确方面,进一步帮助或引导学生明确问题,并根据问题的大小深浅,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设计,帮助或引导全体学生通过质疑、辩论来解决问题;对于第5类问题,教师应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态度,明确告诉学生自己尚未涉及或研究,鼓励提问学生自己深入研究后,向全体同学介绍,也可发动全体学生来分析和探讨这个问题。
能够提出问题,表明学习目的明确,说明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这样的学习可以减少盲目性。因此教学中始终注意和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大胆启发学生更多的提问,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表达要有艺术性,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而且要体现反馈性原则,这样的提问才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另外,要特别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质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历史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教师的提问过浅,提问所含的信息量过小,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提问:“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什么?”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显然是一个信息量过小的问题,没有深度,但如果改成:“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一下子不好回答,他必须认真看书和仔细思考后才能回答。
如果第一个提问信息量过小,没有深度,那么第二个提问就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信息量也处于适当的程度,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但是,如果课堂提问深度和广度过大,超过学生力所能及的程度,那就不恰当了。如提问:“同盟会政治纲领中是否有反帝反封建的含义。”这个问题对初中学生来说就深一些了,容易使学生感到束手无策,从而失去信心。
因此,课堂提问要掌握准提问的深度和广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或“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二、历史课堂提问要有艺术性和趣味性
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即使思考了,也是一种被动思维,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调动起来。下面是一则生动的例子,如提问:“朱元璋是怎样建立明朝的?”该问题提出后,学生不怎么感兴趣。这时换一种提法:“朱元璋是怎样从一个和尚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这样一问,学生有了解决此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效果就大不一样。
三、历史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如果教师只提问少数的“尖子”学生,而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答不准确而避开他们。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最终导致他们思维能力愈差,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有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较差的学生在本组大胆发言,然后教师再提问他。提问时,也要注意让其他同学认真听。可这样说:“现在请第X组的代表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的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这就照顾了大多数学生,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
四、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事实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然后加工、处理后输出,而这些过程都需要时间。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留取相当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吸收、理解、创造,这样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五、历史课堂提问要体现反馈性原则
这是指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个适当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一个评价,并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等等。这不但可以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同时也对其他学生是一个鼓励。如果提问结束后不作评价,学生答对了得不到鼓励,答错了得不到纠正,就会使问题流于形式。
此外,在评价学生回答时切忌笼统,不要简单地“好”或“不好”,“对”或“错”,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反馈信息,正确而迅速地找出“病症所在”,学生才能把教师所提供的准确信息找到正确的答案。
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原因是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以,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教师直接提出问题由学生去解决,结果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难度大于学生去解决教师直接提出问题的难度。可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般地说,学生提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类情况:
1、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也很规范。
2、学生提的问题虽然是正确的,但杂乱无章。
3、学生提的问题显然出现了偏差,暴露出理解上的错误。
4、学生提的问题虽然很幼稚,甚至有一些错误,但却反映了某种非常规的创造性的火花。
5、学生提的问题在教学上很合理,但教师缺乏当堂回答的知识或能力。
对于第1类问题,教师一般先应该帮助或引导其他学生回答,只有在此程序失败的情况下,再由教师作示范性回答;对于第2类问题,教师应帮助或引导学生整理问题,使问题逻辑化后,再按第1类问题处理;对于第3类问题,教师应先鼓励提问的积极性,然后针对其偏差的原因,面对全体学生,补充某种事实或观点,帮助或引导提问学生纠正偏差后,再按第1类问题处理;第4类问题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培养创造意识的机遇,教师应紧紧抓住,了解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通过突出其思想方法与强化其正确方面,进一步帮助或引导学生明确问题,并根据问题的大小深浅,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设计,帮助或引导全体学生通过质疑、辩论来解决问题;对于第5类问题,教师应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态度,明确告诉学生自己尚未涉及或研究,鼓励提问学生自己深入研究后,向全体同学介绍,也可发动全体学生来分析和探讨这个问题。
能够提出问题,表明学习目的明确,说明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这样的学习可以减少盲目性。因此教学中始终注意和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大胆启发学生更多的提问,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表达要有艺术性,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而且要体现反馈性原则,这样的提问才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另外,要特别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质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