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最大限制地缩短差距,做到成功的转化和预防是完全可能的。怎样让学困生更好地学好应用题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体验成功愉悦的同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倾向,从而对学习产生新的热情。要提高学困生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丰富多彩生动的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圆》的有关知识时,我带学生到操场上让他们亲自动手去测量树干的周长及井盖的直径并让他们计算出圆的面积。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题》中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内容时,我没有按教材的例题来教学,而是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人数,我让学生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算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和“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这些设计与学生的生活一致,教学中就要把这些情境用好、用活,尤其让学困生感受到,用数学知识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才更透彻。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從而使学生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数学能力,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由于所学的知识大都与身边熟悉的事物有关,学困生学起来一定会更感兴趣。
二、注重基础练习——合理选用算法
简单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只有简单应用题熟练掌握了,才能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基础的练习,抓好简单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能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合理灵活地选择运算方法。
1.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解答应用题的基础。虽然应用题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但都是四则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分阶段来教学。低年级要通过直观操作、画图演示等使学生理解每种运算的含义。例如教学加法,只要通过摆学具和画图等使学生懂得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用加法计算。例如:有6只公鸡,母鸡比公鸡多4只,母鸡有多少只?有些学生往往不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里的条件分析出母鸡的只数多,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公鸡同样多的6只,另一部分是比公鸡多的4只,要求母鸡的只数就要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从而要用加法计算。到了高年级再进一步抽象概括,使学生懂得“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合理灵活地选择运算方法。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把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与运用联系起来,很容易确定运算方法。例如:当学生根据题意分析出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应用题,就想到用加法;当分析出要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时,就想到用减法;当分析出要求几个几是多少,就想到用乘法;当分析出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或者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就想到用除法。对于分数应用题也是一样,当分析出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想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可以确定用乘法;反过来当分析出一个数(未知数)的几分之几等于多少(已知),要求未知的数,想到可直接列方程解,或想到分数除法的意义,可确定用除法。由于运算的意义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起直接联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会应用运算的意义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多种渠道——教给分析方法
有的学困生在解答应用题时不知从何下手,教给他们一些分析方法,对于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1.找关键字。关键字是应用题的题眼,找到关键字解题的思路会更开阔。如教学行程问题时,注意是相向还是相背而行。
2.画图分析。画图能很好的帮助学困生理解题意分清数量关系。例如:教学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0%,还剩下多少吨钢材?解答这道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画出一条线段表示总数就是单位“1”的量,在这条线段图上画出一部分表示第一次用去的,再画出一部分表示第二次用去的,最后一部分就表示剩下的,学生根据线段图很容易就理解了。
3.列表分析。有些题目列表可以帮助学困生更好地理解题意,例如: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7天用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通过以上的列表分析,可以先求出现在的总数,14×10=140(吨),然后求出原来每天的用量,140÷7=20(吨),最后用20-14=6(吨)。
4.“切蛋糕”法。把复杂的应用题变成简单的应用题,我把它简称为“切蛋糕”法,例如: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安全教育影片,上午有3批学生,每批350人。下午去观看的学生比上午少20%,下午去了多少名学生?我让学生把这道应用题从句号开始切成两块(题),就可以先求出上午去了多少名学生,然后再把求出的中间问题当成条件,这道题就好解了。
有时还可以用分析法和综合法等等……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学困生也是最需要老师关注的一部分学生。只要我们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辅导,教给他们一些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正确方法,多鼓励和表扬他们,给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我坚信一定能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数学素质。
一、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体验成功愉悦的同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倾向,从而对学习产生新的热情。要提高学困生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丰富多彩生动的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圆》的有关知识时,我带学生到操场上让他们亲自动手去测量树干的周长及井盖的直径并让他们计算出圆的面积。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题》中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内容时,我没有按教材的例题来教学,而是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人数,我让学生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算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和“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这些设计与学生的生活一致,教学中就要把这些情境用好、用活,尤其让学困生感受到,用数学知识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才更透彻。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從而使学生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数学能力,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由于所学的知识大都与身边熟悉的事物有关,学困生学起来一定会更感兴趣。
二、注重基础练习——合理选用算法
简单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只有简单应用题熟练掌握了,才能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基础的练习,抓好简单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能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合理灵活地选择运算方法。
1.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解答应用题的基础。虽然应用题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但都是四则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分阶段来教学。低年级要通过直观操作、画图演示等使学生理解每种运算的含义。例如教学加法,只要通过摆学具和画图等使学生懂得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用加法计算。例如:有6只公鸡,母鸡比公鸡多4只,母鸡有多少只?有些学生往往不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里的条件分析出母鸡的只数多,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公鸡同样多的6只,另一部分是比公鸡多的4只,要求母鸡的只数就要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从而要用加法计算。到了高年级再进一步抽象概括,使学生懂得“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合理灵活地选择运算方法。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把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与运用联系起来,很容易确定运算方法。例如:当学生根据题意分析出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应用题,就想到用加法;当分析出要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时,就想到用减法;当分析出要求几个几是多少,就想到用乘法;当分析出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或者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就想到用除法。对于分数应用题也是一样,当分析出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想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可以确定用乘法;反过来当分析出一个数(未知数)的几分之几等于多少(已知),要求未知的数,想到可直接列方程解,或想到分数除法的意义,可确定用除法。由于运算的意义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起直接联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会应用运算的意义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多种渠道——教给分析方法
有的学困生在解答应用题时不知从何下手,教给他们一些分析方法,对于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1.找关键字。关键字是应用题的题眼,找到关键字解题的思路会更开阔。如教学行程问题时,注意是相向还是相背而行。
2.画图分析。画图能很好的帮助学困生理解题意分清数量关系。例如:教学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0%,还剩下多少吨钢材?解答这道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画出一条线段表示总数就是单位“1”的量,在这条线段图上画出一部分表示第一次用去的,再画出一部分表示第二次用去的,最后一部分就表示剩下的,学生根据线段图很容易就理解了。
3.列表分析。有些题目列表可以帮助学困生更好地理解题意,例如: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7天用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通过以上的列表分析,可以先求出现在的总数,14×10=140(吨),然后求出原来每天的用量,140÷7=20(吨),最后用20-14=6(吨)。
4.“切蛋糕”法。把复杂的应用题变成简单的应用题,我把它简称为“切蛋糕”法,例如: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安全教育影片,上午有3批学生,每批350人。下午去观看的学生比上午少20%,下午去了多少名学生?我让学生把这道应用题从句号开始切成两块(题),就可以先求出上午去了多少名学生,然后再把求出的中间问题当成条件,这道题就好解了。
有时还可以用分析法和综合法等等……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学困生也是最需要老师关注的一部分学生。只要我们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辅导,教给他们一些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正确方法,多鼓励和表扬他们,给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我坚信一定能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数学素质。